提升教育队伍精气神培养“惠城气质”学生 对话惠城区教育局局长林初明

惠州日报 2018-12-24 10:35

惠城区教育局局长林初明。本报记者周 楠 摄

“争做新时代好队员集结在星星火炬旗帜下”一年级入队仪式。

音乐课堂。

神采飞扬的学子。

京剧社团排练。

探索打造具有惠城气质的学生。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贻伟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破除“迈小步”保守意识,“大踏步”转变思路迈向一流。

作为惠城区教育局一把手,惠城教育掌舵人,林初明对惠城教育系统如何破除“小步走”意识,以“大跨步”的创新思想,带动全区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有着独到的思考和招数。

六大对策 推动惠城教育高质量发展

记者: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作支撑,请问惠城教育将如何发力,破除“小步走”意识,以“大跨步”的创新思想,带动全区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林初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一系列的批示指示精神,是惠城区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我们精心制定方案,周密组织实施,召开全区学校校长、书记会议进行学习总动员,通过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教师会议以及LED屏幕、宣传展板、宣传橱窗等形式,迅速掀起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我们还组织教育系统宣讲团走进校园,深入学校,广泛宣讲,把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广东的深切关怀传递到广大师生中,并转化为推动惠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国内一流中心城区,教育事业是基础。近年来,随着城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学校发展还不平衡,学位供需矛盾极其突出,学校建设面临着政策、资金和建设用地等问题,这与中心区的发展是不太匹配的,与新时代教育的要求是有差距的。

学是为了干,认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将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抓手,对标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正视问题,补短板,强弱项,善作为,以强大执行力推动惠城教育高质量发展。我认为教育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解决好学位问题。解决好孩子上学的问题,扩充学位是关键。我们必须积极落实好《惠城区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2018-2022年)》,加强沟通协调,破除困难瓶颈,切实按照专项规划的时间节点、学位紧缺片区的需要,加大财政投入,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加快推进34所学校建设,大量增加学位,缓解供需矛盾。

二是解决好教师问题。教育的发展靠教师。我们要加强教师队伍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用党的创新理论提升教师的素质,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引领学生的成长。主动呼吁力促同步增编,采取措施努力实现合同制教师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事教育事业。加大教师培训培养力度,强化推优树榜工作,注重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三是解决好均衡问题。主动适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齐步走”工程,加强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通过硬件建设、师资调配、支教帮扶等举措,切实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缩小城乡之间、公民办学校之间的差距,提高教育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四是解决好优质问题。坚持德智体美心五育并举,全面实施艺体“2+2”战略,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联盟、科研促教等形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抓住内涵建设这个主题,打造学校特色品牌,培养具有惠城气质的现代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是解决好“先进”问题。对标国内先进地区教育,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工程,推进信息化教育系统建设和应用,强化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

六是解决好“精气神”问题。“丢了精气神,就丢了一切。”我们要加强教育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持续用力正风肃纪,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四个意识”“两个坚决维护”变为思想自觉、纪律要求和实际行动,引导干部实干能干,旗帜鲜明地鼓励、支持、保护担当者,提升教育队伍“精气神”。

发动师生大讨论 新时代惠城学生“气质”

记者:最近我们发现惠城区很多师生在热烈讨论“惠城气质”。近年来,惠城区教育取得了优异成绩,惠城学子也在各方面崭露头角。您认为应该如何提炼惠城学生的“气质”?学校该如何培养具备“惠城气质”的学生?

林初明:在《辞海》中,“气质”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苏轼则有诗曰:“腹有诗书气自华”。惠城区的莘莘学子应该具备怎样的气质?这个问题,我希望由全体惠城学子和教师们共同来回答。

为了进一步提升惠城广大中小学生形象,彰显良好气质,尽快形成具有惠城特色的全区师生共同价值追求,我们决定在全区中小学开展惠城学生“气质”标准大讨论活动。我认为,关于“惠城气质”的讨论,既要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又要遵循原则、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体来说,各学校要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参照广东精神和惠州精神,根据《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04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04修订)》等标准,参照《惠城学生“气质”标准(讨论稿)》,对“惠城气质”展开了全方位的大讨论,探讨新时代惠城学生应有的气质形象。

我们拟定了《惠城学生“气质”标准(讨论稿)》,提出了两种方案,关于惠城学生“气质”的总体追求都是“知书达礼、阳光向上”,方案一从“德智体美心”五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品质,如真诚、好学、活泼、朴素、阳光等等;方案二则从“形象、谈吐、举止、志趣、学识、内涵”六个方面入手,提出自信阳光、温文尔雅、温良俭让、志趣高雅、博学多才、心怀天下等品质。各校可组织师生对方案进行讨论,同时思考如何培养这些品质。

如何提炼惠城学生的“气质”?我认为不需要面面俱到,文字精炼,要结合惠城区的特点,与地域、教育理念结合,凸显我们的“心育”特色。

希望各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大讨论活动作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升教育形象的有力举措,作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奋进、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提升格局、开创工作新境界的现实需要。

历经五年控制市中心区大班额

记者:“大班额”是一个老大难问题,2014年惠城区人大代表提出《关于解决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的议案》,历经近5年时间办理,今年终于结案,对此老百姓非常关心。请您介绍一下办理情况。

林初明:对于这个《议案》,区政府非常重视,拟订了《惠城区解决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的议案办理方案》,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通过新建、改扩建和整合优化、改制盘整等多种途径,基本解决市中心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问题。目前,对照《议案》办理要求,主要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预期目标基本实现,取得了明显成效,已经结案。

2014年以来,全区整合优化6所公办学校,新建迁建11所公办学校,扩建3所公办学校,对部分片区的公办学校进行了资源整合、增班扩容,停招高中新生,并通过在民办学校设立公办班形式增加公立学位,共增加公立学位30426个。从新增学位数来看,比《方案》预估的新增公办学位数27270个多了3156个,此外,全区还改制2所民办学校,新开办5所民办学校,新增了一批民办学位11100个。

近年在入学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区小学和初中平均班额整体上逐年下降,特别是起始年级班额得到有效控制,解决大班额问题成效明显。截至2018年春季学期,全区公办小学平均班额49.8人,对比2014年下降了0.7人,全区公办初中平均班额48.0人,对比2014年下降了2.2人;其中市区中心区公办小学平均班额54.4人,对比2014年下降了1.7人,中心区公办初中平均班额49.0人,对比2014年下降了1.6人。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这个数据看起来,可能会觉得班额下降得不多,但是这是在学生总量连年剧增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非常不容易。同时,解决大班额问题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此次《议案》虽然结案了,但是控制大班额的脚步依然不会停歇。

争取出台小区配建学校政策

记者:很多人可能会问,这个《议案》办理了近五年,为什么需要这么长时间,遇到了哪些问题?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控制大班额?

林初明:主要是在推进学校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受区级国土、规划等职能缺失影响,部分学校在盘整、建设过程中遇到困难,建设时间有所变化。

首先是落实建设用地难度大。由于学校建设用地划拨涉及到控规、土规调整,征收、盘整补偿、拆迁安置等工作,耗时较长,落实补偿资金困难,导致部分用地2至3年时间仍无法完成,如第二十八小学、第三十一小学,造成启动的新建学校无法如期建设。部分启动建设的学校因规划、用地等问题而无法实施,如第四十六学校。

其次是落实建设资金难度大。按照专项规划(2018-2022),近5年我区仍需规划新建、扩建(原址重建)34所学校,估算投入建校资金约31.66亿元。区财政收入短期内难以得到快速增长,在追加建校资金投入上存在较大难度。

第三是小区配建学校政策未在文件中明确具体操作办法,落实难度大。

解决大班额问题是个动态、长期的过程,我们将继续全力谋划、全力推动、全力落实、全力解决。接下来,我们要继续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力促早日出台《惠州市区住宅项目配套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管理办法》,优先落实学校建设用地;积极争取提高新建学校市级补助标准,切实加快学校建设步伐。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林奶花 通讯员黄胜海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惠城区教育局提供

新闻推荐

东江、西枝江主干河流范围内禁止养殖惠城区制定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向社会征求意见

惠城区制定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向社会征求意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