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新老客家各式各样过冬至 萝卜粄汤圆饺子,各种美食处处飘香
志愿者为建筑工人准备了热乎乎的饺子。本报记者骆国红 摄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冬至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作为新老客家相融的惠州,冬至深受大家重视。昨日冬至恰逢周六,不少家庭或企业员工通过吃汤圆、包饺子、做萝卜粄等方式快乐过节。
家家户户分享萝卜粄
昨日上午,家住博罗的黄锦波就带着一家4口赶回博罗响水。在老家,母亲早在冬至的前一天做好了萝卜粄,杀好了鸡鸭等待儿孙们归来。“每年冬至,在外的兄弟姐妹都会赶回老家,和父母一起过节。”黄锦波告诉记者,很多家庭会精心准备丰盛的午餐和晚餐,还会做一道特别的点心——萝卜粄(当地叫“大饺子”)。
“在我们这里,每家每户都会做萝卜粄过冬至,每家每户的萝卜粄馅料也会因喜好而不同。”黄锦波的母亲刘姨告诉记者,为了让儿孙们吃上美味的萝卜粄,她准备的馅料也非常丰富,除了萝卜丝外,还有虾米、腊肉、猪肉、蒜苗、香菜。
归侨连续35年冬至吃汤圆
2009年,李亚荣与赖冬梅夫妻跟着儿女从海南来到惠州定居。在冬至这一天早上,他们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做汤圆,这一做法已持续35年。
“冬至吃汤圆,代表一家团团圆圆。”李亚荣是印尼归侨,他说,印尼华人在当地也有过冬至的风俗,也要包汤圆。在印尼,会利用斑兰叶、可可粉等把糯米粉染成红、黄、青、褐等颜色,然后把椰子汁熬成汤汁,乳白的椰汁衬着五颜六色的汤圆,十分好看。回到海南后,李亚荣一家一直保持着这一风俗,如今又带到了惠州。李亚荣说,惠州很难找到斑兰叶、可可粉,五颜六色的汤圆做不成了,于是就地取材用红糖熬汁,汤圆里不放任何馅料,同样又甜又香。
饺子成为当天必备主食
在北方,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物。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昨日,来自安徽的刘力一家一早就按照老家的风俗,准备起了冬至必吃的饺子。早上,刘力去市场买了面粉和猪肉,回到家和好馅料,和父母包起了饺子。“在冬至日,我们家乡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而且饺子是当天的主食。另外还会吃萝卜,既健康又润肺利肠,寓意身体健康。”刘力说。
本报记者骆国红
镜头
志愿者送温暖进工地
冬至前一天,中建五局携手市小伙伴公益服务中心举办“幸福五局,爱在湾区”冬至送温情活动。
当天,华润小径湾三期工地迎来四五十名志愿者。一到工地,志愿者们就井然有序地开始忙碌,他们要为工地的300多名工人包饺子。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碌,几千个皮薄馅大的饺子已经包好。热腾腾的暖心饺子,很快送到建筑工人面前。
小伙伴公益负责人表示,看到建筑工人们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感觉很开心。中建五局有关负责人说,通过包饺子送温情活动,为建筑工人送上冬至的关怀,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风尚。
知多点
冬至又称“拜祖公节”
除了吃萝卜粄、汤圆外,在惠州还有冬至祭祖拜宗的习俗,所以惠州民间又称冬至为“拜祖公节”。冬至时逢晚造收成,刚好庆丰祭祖,祈求明年有更好年景。旧时大户人家往往以全猪祭拜,放鞭炮,焚香烛,祭上肉类、糕饼等,十分丰盛。目前在惠州不少地方仍保留着这个习俗,一早起来便祭拜祖先。
相关新闻
昨日惠州市最高气温28℃,
“冬至变夏至 该吃冰淇淋”
昨日虽然是冬至,但对于很多广东人来说简直是“夏至”。昨日惠州市最高气温高达28℃,阳光明媚,短袖加外套完全可以打发,有的人甚至直接穿着短袖上街。不少网友调侃,冬至过成了夏至,“不要纠结吃饺子还是吃汤圆,这天气应该吃冰淇淋”,“只有任性的广东才能把冬天过出了春天和夏天的感觉和节奏”。
冬至节气,原本意为冬天到了极点,也就是说,冬至日是一年中最冷天气的开端。所以,冬至的暖和天气都是烟雾弹,因为冷空气在后头。
据市气象台预报,今明两日一股冷空气将自北向南影响惠州市,并伴有分散小雨,气温虽然下降不多,但有望缓解潮湿的“回南天”。25~26日,短暂的冷空气过后,偏南暖湿气流返场,期间将有零星小雨或轻雾,湿度加大,气温略有回升。27日起,受新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有一次降温、降雨、大风过程,其中,27日气温略降,北风逐渐加大。28日起,气温明显下降,各地转阴雨寒冷天气。
本报记者骆国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侯县军通讯员毛新春)昨日上午,全市河(湖)长专题学习培训班举行,南方河湖长学院的专家围绕“如何当好一名河(湖)长”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