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改革开放再出发领跑者,惠州评出“十佳”改革案例激励改革精神 中介超市首席服务官等10项目上榜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惠州设地级市30周年。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珠三角,惠州多年来推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改革品牌。特别是近年来,惠州先行先试,率先推出“网上中介超市”、企业首席服务官、村(居)法制副主任等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相关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近日,中共惠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2016—2017年度惠州市“十佳”改革案例的工作通报》,公布了2016—2017年度惠州市“十佳”改革案例评选结果。南方日报记者留意到,此次入选的“十佳”改革案例包括“网上中介超市”“社区党员责任岗”“首席服务官”等10个案例。
●南方日报记者周欢
今年4月,惠州市委改革办启动2016—2017年度惠州市“十佳改革案例”评选活动,向社会公布36项改革候选案例,邀请市民和网友登录惠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惠州改革网、南方+客户端等平台参与评选10个优秀改革案例。
惠州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单位自荐、网上群众评选、市委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审定、向社会公示等程序,评选出2016—2017年度惠州市改革“十佳”案例。
“这次评选出的"十佳"改革案例是一批具有惠州特色的改革亮点,切实有效地解决了一批惠州发展中亟须解决的困难问题,增强了群众改革获得感和满意度,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影响力。”该负责人说。
惠州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坚定不移推进各领域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性、实效性、可复制性的改革创新成果,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为深入总结提升改革实践经验,发挥改革品牌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动能,由市委改革办会同市各改革专项小组,以及省、市级主流媒体等,组织开展了惠州市2016—2017年度“十佳”改革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在此次征集评选活动过程中,受惠州市委改革办委托,南方+客户端作为手机移动端指定投票平台提供了投票系统支持。期间,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踊跃投票,仅南方+客户端投票平台的投票数量超过34万票,达345317票,流量近百万,成为“爆款”评选活动,形成广泛的影响力。
■延伸
这10个案例凭啥成为“十佳”
1.市发改局
探求公平与效率“最大公约数”率先构建“网上中介超市”服务体系
惠州针对中介服务环节多、耗时长、收费乱等问题,按照“网络为主、实体为辅、统一平台、统一制度、统一中介库”的模式,率先建成市县一体的“网上中介超市”,有效解决“红顶中介”、“中介不中”等问题。惠州面向全国放开市场,改革后,中介机构数量较中介超市成立前增长近8倍,涵盖资质专业达到2837类,甲级专业达到1598类。
惠州中介超市改革得到省委认可,并在全省推广。目前,惠州中介超市建设经验已经在云南、湖北全省以及国内100多个地区得到复制推广。
2.市发改局
以信用体系建设促营商环境优化创建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惠州2012年启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12年9月申请成为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市,2016年4月申请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5年多来,在全省“两建”考核中惠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连续5年排名第一;2018年惠州成为全国首批、广东唯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目前,惠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了市直54个部门的400多个数据主题,信息涵盖了企业、个人、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四类主体,入库数据量达5.4亿条。
3.惠城区
全面推行“社区党员责任岗”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13年,惠城区创新开展“社区党员责任岗”活动,努力打造“为民服务敢担当,永不撤离责任岗”党建工作品牌。经过4年多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惠城区通过全面铺开“社区党员责任岗”活动,公开党员身份,亮出党员风采,接受群众监督,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做贡献,争先创优当先锋”。
截至目前,共有2万多名市、区直机关党员开展各类志愿上岗服务活动10万余次,收集梳理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2951条,解决2858条,解决率达97%。2015年4月,“社区党员责任岗”活动在全市推广。
4.仲恺高新区
推行“首席服务官”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仲恺高新区围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求,在全市率先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度。“首席服务官”一对一服务区内工业企业。
如今,“首席服务官”早已经成为惠州上千家企业的“标配”。全市约1300名首席服务官活跃在企业和项目一线。2018年,“首席服务官”制度被列入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全省复制推广。
5.市司法局
推行村(居)法制副主任制度推动基层依法治理
惠州从2009年起探索和推行村(居)委聘任“法制副主任”制度。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引导社会力量,依托法律专业人才开展法律服务进村(居),由村(居)委聘任其为“法制副主任”,为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推动基层依法治理。
惠州“法制副主任”制度的实施,畅通了基层矛盾纠纷的化解渠道,是探索建立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种有益尝试。该项制度已在全省推行。
6.市纪委、市委组织部
实施“一线考察法”“一线问责法”提高效率狠抓落实
按照市委部署,市委组织部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行“一线考察法”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一线考察法”。“一线考察法”主要对象是参与上级和同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特别是“三重”工作一线的干部,主旨是一线考察了解干部、一线发现使用干部、一线培养锻炼干部,推动干部在一线建功立业。
2017年7月,惠州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推行“一线问责法”的实施意见》,从严整治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等懒政怠政现象。自“一线问责法”实施意见下发以来,各县(区)、市直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出台了“一线问责法”实施细则。全市共查处“为官不为”问题147起,处理147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2人,通报典型案例6起。
7.惠东县
以供销改革释红利助力“三农”快发展
惠东县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着力打造人才培育、农资销售、产供销一体化、供销服务、城乡生活服务五大平台。
2010—2016年,惠东县供销社连续7年被省社授予“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县级供销合作社综合业绩优胜单位特等奖”。2017年,惠东县供销社系统获得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评估验收优秀等次。
8.惠阳区
探索“12345”市场化乡村振兴模式
近年来,惠阳区以“产城村人”融合为发展导向,探索以“12345”市场化模式推进乡村发展。“1”就是抓住一个关键,即“市场化”。“2”就是解决两个问题,即“农村产业、就业问题”。“3”就是注重三位一体,即“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产业园区建设”融合推进、统一谋划、同步落实。“4”就是坚持四个原则即“政府主导、市场运营、股改整合、共建共享”。“5”就是实现五有目标,即“农村有产业、农民有就业、农村有环境、农村有服务、农村有治理”。
截至2017年底,惠阳区市场化模式初步走出了“产业导入+土地流转”“村企合作+城镇建设”“股改整合+统一开发”“资源入股+保底分红”等四条实现路径。
9.市粮食局
推出粮油二维码溯源系统保障群众食品安全
为有效规范和引导企业保障粮油质量,让消费者购买到安全可靠的粮油,惠州市粮食局创新推出粮油二维码溯源系统,堵住粮食安全监管漏洞。
目前,全市共有43家粮油企业的142个产品进驻粮油二维码溯源系统,全市院校食堂使用粮油溯源产品的比例达到80%以上。惠州粮油二维码溯源系统获得2015年惠州市社会基层治理创新十大项目和2016年惠州市社会治理创新十佳案例。
10.大亚湾开发区
“两公”改革普惠于民
大亚湾区创新实施“公交惠民”和“公园进村(社区)”改革,着力补齐发展短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公交惠民”改革通过政府购买公交服务,将纯市场化的公交运营模式改革为公益性的公共交通共同体(TC)的运营模式。改革以来,区财政累计投入1.47亿元,公交票价平均降幅48.7%,最高降幅达78%。
村庄公园按照“村供地、政府建设”模式建设,社区公园按照“政府供地建设或协调房地产开发商配建共享”模式建设。2015年至2017年,已投入约7000万元,分三批建成66个村庄公园。
新闻推荐
东莞与惠州签署跨界河涌治理合作协议 莞惠携手“扮靓”东岸涌和谢岗涌
■“清漂”后的谢岗涌市河长办供图本报讯跨区域河流整治,需要区域内部门携手共进。昨日,记者从市河长办了解到,在近期举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