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音乐人全国首创“流行渔歌” 融入流行元素渔歌重现生机

惠州日报 2018-12-17 09:21

今年3月1日在汕尾举行的2018广东省渔歌邀请赛上,惠东县平海渔歌艺术团表演的《疍家组歌》夺得渔歌创新金奖。图为演出现场。图片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提供

在惠州,惠东渔歌广为人知,这是惠州市首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惠东渔歌拥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大部分渔歌采用当地“学佬话”歌唱,又缺乏现代流行元素,在流行文化冲击下,其受众和传承问题逐渐凸显。

此种局面的破解在2013年有了良好的成果。当年12月29日晚,“流行的韵律 时尚的渔歌——惠州市流行渔歌展演晚会”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举办,16首原创流行渔歌分别以独唱、重唱、对唱、无伴奏演唱及拉丁舞等流行表演形式进行演绎。

据《惠州改革开放敢为人先纪实》一书记载,省流行音乐协会为此专门发来贺信。贺信称,惠州市流行音乐协会敢为天下先,在全国率先提出“流行渔歌”这个音乐新概念,并赋予科学的含义,而且付之实际行动,举办流行渔歌创作展演活动。希望再接再厉,把流行渔歌这一新生事物做大做强,带动全省,影响全国。

全国首提“流行渔歌”概念,并正式确立定义

惠东渔歌历史悠久,曲种丰富,旋律优美,风格独特。但是,惠东渔歌的曲调原始、歌词结构、字数有局限性,语言限制在“学佬话”,受众面太窄,年轻人大都不喜欢。随着城市化发展,惠东渔歌也跟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遭受到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传着传着就断了”的危机迫在眉睫。盘活惠东渔歌,让这块招牌不仅能传承下去,并擦亮惠州的门面,成为惠州音乐界的共识。

尽管众多音乐爱好者激情满满,但探索艰难,一段时期内甚至毫无进展。转变发生于2008年。那年惠东渔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全新改编的《白丝丝》横空出世,这首将渔歌曲调和摇滚乐的节奏整合在一起,用流行唱法来演绎的渔歌,曲调富有律动性,时尚味浓。一时间,《白丝丝》的创新形式引起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关注,该作品不仅荣获岭南音乐新作品金奖、广东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还代表广东省参评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这是惠州市首次有作品入围,实现了零的突破。这让惠州音乐人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和曙光,更加坚定了用流行方式演绎传统渔歌的信心。

就在大家如火如荼地讨论渔歌如何融入现代元素之际,2011年12月,时任市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市流行音乐协会主席周锐坚首次提出“流行渔歌”这一新概念,试图将流行元素正式融入渔歌。

当时音乐界尚无“流行渔歌”这一概念,市流行音乐协会便将拟定的流行渔歌定义方案送到中国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陈小奇等人手里。2012年4月,经省流行音乐协会审定通过,“流行渔歌”的定义正式确立。

举行全市流行渔歌展演,带动年轻音乐人

当流行渔歌的概念得到肯定后,周锐坚和同事开始筹备流行渔歌展演活动,以集中展示流行渔歌的演绎方式,同时也能激发惠州音乐人的创作热情。

2013年是流行渔歌发展的关键性一年。当年年底,惠州市流行渔歌展演顺利举办,展演的歌曲几乎都是在这一年内创作完成。市流行音乐协会多次组织创作人员深入惠东采风,为期4个月的创作、编录、排练,共收到40多首原创歌词,从中筛选30首进行谱曲。在展演活动当晚,共有16首流行渔歌亮相舞台。

周锐坚介绍,参与本次流行渔歌创作、编录、演绎的词曲作者、制作人、表演者都是惠州市的音乐人,而且除一首渔歌用闽南语演唱外,其余都是用普通话演唱。

“惠州的流行渔歌首先在理念上、行动上做到了全国第一,此次晚会很有可能会载入中国流行音乐史册。”中国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陈洁明高度评价了此次展演活动,他称流行渔歌比他想象中要好很多,并且看到了许多优秀作品以及演绎流行渔歌的歌手。他认为,从农耕时代的传统音乐到工业社会的交响乐,再到有电声后出现的流行音乐唱法,这些过程都是互相关联的,不存在高低之分。同样,渔歌虽然起源较久,但不妨碍其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惠州流行渔歌的创作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加入。如当时的本土“东道主”乐队6名成员中,70后、80后和90后各2人,几个热爱流行音乐的伙伴用实际行动推动流行渔歌发展。“流行音乐是主流的音乐形式,流行渔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审美变得多元化,但传统不能丢,传统的才是世界的。”该乐队成员当时接受采访表示,渔歌是宝贵的财富,在传承时另辟蹊径,用流行的形式包装很有活力,他们对渔歌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同样,在参与创作流行渔歌的团队里,中青年人员所占比例最大。

■亲历者说

流行渔歌 “渔”味没变“腥”味还在

首提“流行渔歌”的周锐坚是惠东人,现为惠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惠州市流行音乐协会主席。他说,2012年上半年,市流行音乐协会着手制定惠州市流行渔歌创作展演活动方案,准备将“流行渔歌”推出市场。但是,当时音乐界尚无“流行渔歌”这一概念,全国各地也没有开展和举办与流行渔歌相关的活动。

如果“流行渔歌”的活动顺利开展,即开了全国先例。为了给“流行渔歌”正名,市流行音乐协会拟定了流行渔歌定义方案。经省流行音乐协会审定通过,“流行渔歌”的定义正式确立。“流行渔歌”最终定义为:“在原生态渔歌基础上,运用流行音乐元素创作、改编、编配、演绎的渔歌。”

当渔歌融入流行的元素,其歌声能否飘得更远?“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还会举办全省乃至全国流行渔歌邀请赛。”周锐坚认为,流行音乐与传统渔歌“联姻”生下的流行渔歌,是一个既有本土特色又有新潮韵味、雅俗兼容的渔歌新品种。虽然名称、创作手法、配器、唱法都改变了,但“渔”味没变、“腥”味还在。经过一番整容、妆点、打扮的流行渔歌,一定会产生一种别具一格的青春情趣和耳目一新的艺术魅力,必将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其受众面也会越来越广。

值得一提的是,5年前,具有古韵风味的惠东传统渔歌顺应历史潮流,接受流行音乐元素的注入,从而衍生出“流行渔歌”;5年后,流行山歌的概念也诞生了。“惠州市流行山歌创作展演活动将在本月底举办。”周锐坚说,渔歌和山歌是惠州比较出名的两大民间音乐,在省流行音乐协会指导下,参照流行渔歌的定义,将流行山歌解释为“在原生态山歌基础上,运用流行音乐元素进行改编、创作、编配、演绎的山歌”。举办流行山歌创作展演活动,将为惠州今后举办全省、全国流行渔歌、流行山歌大赛,创建中国流行渔歌之乡、流行山歌之乡奠定良好基础。

大事记

1 2008年,惠东渔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全新改编的《白丝丝》横空出世,这首将渔歌曲调和摇滚乐的节奏整合在一起,用流行唱法来演绎的渔歌,其创新形式引起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2 2011年12月,周锐坚首次提出“流行渔歌”概念,拟将惠东渔歌“流行化”

3 2012年4月,“流行渔歌”方案经省流行音乐协会审定通过

4 2013年12月,“流行的韵律 时尚的渔歌——惠州市流行渔歌展演晚会”举办

本报记者刘建威

新闻推荐

向全球推介惠州改革开放成就 中国国际电视台《直播中国》节目组走进惠州市

本报讯(记者龚妍)12月14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英语新闻频道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直播中国》节目组来到惠州,就改革开放4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