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之37 唐姓专辑 揭岭风情

揭阳日报 2018-12-12 11:49

刊头题字 唐海松

惠来县隆江镇孔美村民俗——孔美上灯。

普宁市南溪镇东一村。

唐 táng,潮音tang5(膛,旧读deng5(肠))

唐姓在全国约有人口884万,在各姓中排第25位,占全国人口的0.68%.唐姓在揭阳有3.13万(2011),在各姓中排第36位,占揭阳人口的0.47%.

寻根溯源

唐姓来源有二:1.出自祁姓,为上古帝尧之后,属以国为氏。尧最初时,被其兄帝挚分封于陶,后来迁于唐,因而尧也被称为陶唐氏,继挚为帝后,以唐为国号。舜继尧帝位后,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到了周成王时,唐国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姬叔虞,原来的唐国国君被改封到杜国,帝尧的后裔有的就以原国名为姓,称唐氏。2.出自姬姓,为周武王之后,属以国为氏。周武王之子姬叔虞被封到唐国取代祁姓唐国后,也被称为唐叔虞。其后代一支也以国为氏,称唐氏。

唐姓还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东汉时,南方白狼王中有人汉姓为唐;陇西(今属甘肃)羌人汉姓为唐;元代,蒙古族都和尔氏有的改为唐姓;清代,满族的唐佳氏、他塔喇氏、汤务氏、唐尼氏、唐古氏等也改为汉姓唐氏。

此外,今土家和黎等民族也有唐姓。

迁徙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都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今唐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上述6省区唐姓约占全国汉族唐姓人口的60%.

上海县丞唐以典

唐以典,字耀壁,明代天启年间惠来贡生,惠来县龙溪都港子美里(今隆江镇孔美村)人。自幼品性孤高,酷爱天文地理,勤奋苦读书史,受儒学熏陶,潜心教学,博览群书,是一位饱学多才的名贤。《惠来县志》载:明天启二年(1622),唐以典应荐为恩贡。初考州通判(从七品)因待选时间过长,自愿降级请改选为县丞(正八品),不久授任上海县丞。

明朝末年,上海县(今上海市)农业失收,百业荒废,饥民逃荒。上海县衙修书呈报朝廷,奏请拨官粮,赈济民众,号召富裕士民捐粮粟,让他们渡过难关,并迅速开仓放粮。

为防止徇私舞弊行为发生,唐以典亲自到各乡村主持、监督,使上海县民度过灾荒之年,当地民众感恩戴德。其后,到当地村落体察民情,组织民众大搞生产,兴修水利,解决生活需求,积极倡导,广辟荒芜土地数百顷,勤耕劳作,种植粮食,捐献薪俸筑城垣,治理河道,砌修马路、文庙等。

唐以典忠于职守,且生活自律,常以历代名臣贤吏为准则,慈爱亲民的作风得到百姓爱戴。在任期间,认真清查每年应缴漕粮和白粮数额,漕粮使地丁税外,京师向江浙各省额外征收,要漕粮运京师食用的米、豆等农产品;白米粮包括粳米、糯米,要求运往南京内府食用的粮食。由于他办事严谨细致,每一笔粮食入库出仓均法理分明。《惠来县志》载:唐以典为官清廉,秉公办事,执法严明,不谋私利,得到南京知府赏赐。

唐以典还明察秋毫,发挥其聪明才智,不仅对案情推理和分析合情合理,而且能抓住主要线索因势利导,顺利辅佐上海知县破获疑案数宗,政绩显著,被提升为南京中都卫参军(从七品)。晚年居惠来孔美里(今孔美村),家居庭训甚严,教育儿孙以至公处事,后代皆服。

民间书画家唐经

唐经(1854~1926),名魁,号文裕,笔名野叟。龙溪都隆江新寨社(今隆江镇区)人。天资聪敏,自幼酷爱书画,闾里咸赞。是惠来民间有名书画家。

唐经9岁入塾,师李贡生学诗文。20多岁时,曾先后两次考府学不就,便往上海画院拜任伯年为师学画。苦练3年,有所成就。嗣后遍游山川寺庙,也曾远涉重洋到槟城寻师学艺。光绪十九年(1893)考得庠生。后回家闭门潜心书画。

唐经的国画,以花鸟虫鱼见长,既继承民族传统风格,又吸收西洋技法,把工、意、形融为一体,颇具岭南画风。他的作品很多,但多散佚,现遗存有:民国十三年(1924)作的“风、雨、露、晴”竹(木雕四版),各具形态。题诗为:“风吹庭竹摇青玉,雨滴潇湘响佩环,露叶成珠珠带翠,晴风雨露写幽篁。”该画曾于20世纪50年代初以复制品在汕头展出。还有镜画莲、金鲤、白菜、杏四屏,以及雄鸡、牵牛花绕竹、鹰立花瓶等中堂画三帧。

唐经不仅笔耕不辍,也热心社会福利事业。清末,隆江征缴“官地租”,乡民屡遭盘剥。他挺身而出,在公庭据理抗辩胜诉,将官地租拨入学堂,兴学育才。又与唐鉴筹建大道桥,历时年余桥成,沟通隆江、店前(今溪西镇镇前村)两地。

民国十五年,唐经逝世,终年72岁。儿孙遵其嘱,不做佛事,将其全部作品展出,以示纪念。

唐宗义徭均讼简

唐宗义,安徽庐州人,洪武三年(1370)由人材(明代荐举名目,即由各地选德才兼备者,礼送京师授官)授为揭阳县令。到揭阳之后,发觉刑法太苛,锐意改革,“在任三年,徭均讼简,民怀其惠”,任满擢广东都司断事。揭阳人将他列为名宦祀之。

据明代郭之奇撰《宛在堂文集》卷二十九《良吏各传考》载:唐侯宗义,视民犹子。以礼教人,卒之人纳其训,吏怀其恩。三年之内,一何治也。皇风初畅,倒悬乍更,故其从之之也速。

唐宗义任间重修揭阳学宫。据《潮州志。教育志》载:揭阳县学宫在县治东,宋绍兴十年(1140)庚申建。淳祐六年(1246)知军州事陈圭重修。景炎三年戊寅毁于兵。元代重建。明洪武三年知县唐宗义、训导金太冲重修。

据今人孙淑彦《揭阳历代县长考论》载:唐宗义未任揭阳令时,许德于洪武元年任县丞(副县长),辟建公署,建设坛庙,核实田亩;揭阳城隍庙即许德在洪武二年创建。许德为唐宗义的来任奠定了良好基础,清雍正陈树芝《揭阳县志》称赞许德是明代“开邑良佐”。

■中华百姓本一家

唐姓与他姓

祁:上古,尧被其兄帝挚分封于陶,后来迁于唐,因而尧也被称为陶唐氏,继挚为帝后,以唐为国号。舜继尧帝位后,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到了周成王时,唐国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姬叔虞,帝尧的后裔有以国为姓者,称唐氏。

姬:周武王之子姬叔虞被封到唐国取代祁姓唐国后,也被称为唐叔虞,其后代一支以国为氏,称唐氏。

都和尔:元代,蒙古族都和尔氏有的改为唐姓。

汤:明代,江苏嘉定人、著名书画家唐蟠后来改姓为汤,史称其为汤蟠。

唐佳:清代,满族唐佳氏改为汉姓唐氏。

他塔喇:清代,满族他塔喇氏改为汉姓唐氏。

汤务:清代,满族汤务氏改为汉姓唐氏。

唐尼:清代,满族唐尼氏改为汉姓唐氏。

唐古:清代,满族唐古氏改为汉姓唐氏。

孔美上灯

民间习俗。流行于惠来县隆江镇孔美村唐姓群众之中。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十四元宵节前夕两天,孔美村在村里的大宗祠举行一年一度上灯活动,村里凡在上一年度生男孩子的家庭,都要准备丰盛的佳肴,到宗祠进行集中祭祀,祭告先祖家族已经添了男丁。因在元宵节期间举办活动,主题又是添丁,“丁”“灯”方言同音,故称为“孔美上灯”。

揭阳唐姓概略

揭阳唐姓迁入的时间,始于南宋末年。

南宋景炎年间(1276~1278),宋端宗赵昰(shì,潮音si6(是))被元兵追击南逃。福建莆田进士唐瑶甫招集乡民勇士1000多人勤王保驾,率师至海丰县龙溪都闻鸡山(在今惠来县境)与元兵激战,唐瑶甫阵亡。其子唐干臣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率领兵丁、家眷到龙江河下游西岸港子美村定居。到明天启七年(1627),村名改称为孔子美,简称孔美村(今属隆江镇)。

元至元二十五年,唐瑶甫的另一个儿子到邦山村创居。元大德年间(1297~1307),孔美村唐清河迁居到龙溪都集社(今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溪西镇镇前村)。明崇祯三年(1630),唐姓族裔又迁居到今溪西镇山头村创业。

中华名人

唐慎敬:宋代著名医药学家。

唐寅:字伯虎,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江南名士。

唐廷枢:清朝买办资本家,曾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线。

唐绍仪(1862~1938):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唐文治(1865~1954):现代教育学家。

唐弢(1913~1992):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史家。

揭阳名人

唐瑶甫:福建莆田人,南宋末年进士,被封为枢密副使侯,惠来县隆江镇孔美唐氏始祖。

唐以典:惠来县龙溪都孔美村(今属隆江镇)人,明代天启二年(1622)拔贡,历任上海县丞,南京中都卫参军。

唐宽:惠来县龙溪都孔美村(今属隆江镇)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副榜贡生,参与续修《惠来县志》。

唐经(1854~1926):惠来县隆江新寨社(今隆江镇区)人,潮汕民间书画家。

唐轩(1896~1928):惠来隆江人,惠来西区工会主任,在图田被捕后牺牲于神泉。

唐良治(1902~1928):惠来山头村(今属溪西镇)人,大南山自卫队中队长,在大南山战斗中被捕,后于惠城就义。

唐亚溪(1908~1929):惠来新圩村(今属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溪西镇)人,红军四十七团中队长,在大南山被捕后于惠城就义。

唐炳禧(1923~1980):惠来隆江人,知名书画家,题有“隆江大市场”“隆江卫生院”“隆江中学”等多处牌匾。

邦山村

Bāngshān Cūn

行政村。位于龙江下游隆江段东岸,隶属惠来县隆江镇。人口3600.包括邦山和后港两个片村,以村委会驻地命名。南宋时,有8户洪姓居民于此定居,因附近地形似凤,称凤山。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唐瑶甫的另一个儿子迁此定居。至明代,唐姓成为村里的大姓,遂将村名改为邦山。聚落呈弯月状分布,建筑多为泥木结构平房。农业主种水稻,旱园种花生、番薯、荔枝、桃、李,山地以薪炭林为主。属革命老区。有简易公路通省道S337线广(汕头广澳)葵(潭)公路。木船可通隆江、神泉。

东埔村Dōngbù Cūn

行政村。位于龙江一级支流葛内溪源头区,隶属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东埔农场,并为场部驻地。人口2000.包括东上、东下两个片村和新詹自然村,村委会驻东上。明末,王、唐等姓居民分别从神泉、鳌头、隆江、山岗等地迁此聚居,因村东面有一片山埔,故名。农业主种水稻、番薯,山地种植林木以及荔枝、柑等果树。有小学1所。属革命老区。有简易公路通省道S338溪(西)金(厢)公路。东埔农场因设于村境而得名。

东一村 Dōngyī Cūn

行政村。位于榕江一级支流洪阳河下游南溪段西岸,隶属普宁市南溪镇。人口1300.明洪熙元年(1425),福建莆田竹竿巷唐姓一支迁此落居,因相传此前村落系宋代南蛮酋长“水龟”住地“洞内”,村民遂取方言谐音改作“东内”。清代中叶,揭阳官溪厚洋(今属榕城区梅云街道)林姓一支迁来聚居。唐、林两姓居民基本以洪阳河汊河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聚落片,尔后析为两个单姓行政村,因称为东一、东二村。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三合土结构平房。主产蕉柑。村有钢铁加工厂。村民多从事抽纱、羊毛等织造手工业。水运沿洪阳河通榕江干流南河,货轮可通揭阳、汕头等地。有村道通X108线仙(桥)贡(山)公路。

黄叶村Huángyè Cūn

行政村。位于榕江一级支流洪阳河中游广太段北岸,隶属普宁市广太镇。人口2100.曾名洋尾仔。明崇祯年间(1628~1644),叶姓一支从揭阳县绵洋村迁此,继之潮阳县洋尾村黄氏一支和揭阳县山尾村(今揭西县凤江镇花寨村)唐氏一支移民先后迁入,3姓同梓,取3姓祖籍地“洋”与“尾”而命名洋尾仔。后因黄、叶为村之主姓,改为今名。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三合土“四点金”“下山虎”格式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487亩,山地258亩,主种柑橘,是普宁蕉柑主产村之一。属革命老区。有乡村公路通县道X107线马(南山)五(房)公路。水运可经洪阳河直通揭阳、汕头。

孔美村 Kǒngměi Cūn

行政村。位于龙江下游隆江段东岸,隶属惠来县隆江镇。人口3300.包括孔美和周美两个片村,以村委会驻地命名。宋时,有罗姓于此定居,村处于龙江水口湾之末,称港子尾,雅称港子美。南宋祥兴年间(1278~1279),福建莆田进士唐瑶甫招集乡民勇士1000多人护宋帝昰南下,至海丰县龙溪都闻鸡山(在今惠来境)与元兵激战。唐瑶甫阵亡,其子唐干臣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率领兵丁、家眷到港子美定居。后罗姓他迁,村尽唐姓。明代,村里入贡、中举者颇多,遂于天启七年(1627)将村名改称为孔子美,后简作今名。聚落依龙江东岸呈复合状分布,建筑多为三合土结构平房。农业主种水稻、番薯。有6成劳动力外出经商做工。织席是村传统手工业,历史悠久,曾创下年产草席30万张记录。有简易公路通省道S337线广(汕头广澳)葵(潭)公路。木船可通隆江、神泉。

山头村 Shāntóu Cūn

行政村。位于龙江下游溪西段南岸,隶属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溪西镇。人口4300.包括山头、山岗和埔尾3个片村,以村委会驻地命名。明崇祯三年(1630),唐姓一支多附近迁此,与刘姓居民聚居。因周围是赤沙滩,仅落居地是一山丘,故称为山头村。聚落呈扇状分布,建筑多为泥瓦木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2450亩,主种水稻、番薯、甘蔗等;山地300亩,种植果树及造薪炭林。村有古迹闻鸡亭,建于南宋,传南宋末年,宋帝昰兵败南下夜间路经此地,于亭里憩息,闻鸡报晓,立即动身离开,亭因而得名。省道S338线溪(西)金(厢)公路从村中经过。

夏地村 Xiàdì Cūn

行政村。位于练江一级支流白坑湖水源头区,隶属普宁市燎原街道。人口7000.包括新村、老寨、大林口、文和里、口寨、涂田、浮山前、顶新厝、下沙坝和坑美10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新村自然村。为多姓村落,有唐、李、林等姓居民聚居。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泥木结构平房。以农为主。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属革命老区。有简易公路通省道S236线揭(阳)神(泉)公路。

行政村。位于龙江下游溪西段南岸,隶属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溪西镇。人口2400.包括镇前和西安两个自然村。以村委会驻地命名。原名店前。元大德年间(1297~1307),附近的港子美(今孔美)唐姓迁此定居,后他姓相继迁入聚居。因地处古隆江圩前面,称店前,后因当地“店”、“镇”音近,改作今名。聚落依龙江南岸呈长块状分布,建筑多为泥木结构平房。农业主种水稻、番薯、甘蔗等。属革命老区。有简易公路通省道S337线广(汕头广澳)葵(潭)公路。

本版文章除署名外,均为阿龙撰稿。

新闻推荐

让数据代替群众跑腿,截至目前 惠城区法院网上立案数排名全省第十

惠城区法院前11个月网上立案数占全市总量逾七成。图为广东法院诉讼服务网页面。王昌辉摄随时登录立案,不受法院办公时间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