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惠州道教空前发展 第29期

惠州日报 2018-11-20 08:54

汉晋以降,道教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崇奉和扶植,社会地位大为提高。入隋后隋王朝实行佛道兼容的宗教政策,以崇佛为主,对道教亦加以扶持和利用。隋文帝的开国年号“开皇”,便是取诸道经,王权神授的政治意涵极为明显。唐代帝王自诩为老子李耳后裔,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将道教与皇权紧密结合。因此在隋唐时期,惠州罗浮山道教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入隋之前,罗浮山尚无正规道观,只有东晋时期葛洪所建的东、南、西、北四间简陋的庵舍。入隋后东庵建成为白鹤观,南庵建成为冲虚观,西庵建成为孤青观,北庵建成为酥醪观,奠定了罗浮道场的基本格局,其中冲虚观最有名。唐大历年间,增城县何仙姑旧居改建为会仙观,于观左立仙姑祠。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李翱奉牒知循州,次年正月以官方身份准制祭罗浮,改葬王野人于佛寺南冈。

惠州城的道教也颇为兴盛。唐开元年间有群鹤翔集其坛,于是玄宗诏令诸道观皆名 “白鹤”(入宋后苏轼在惠州水东白鹤峰建房的地块原为 “古白鹤观基”,其“白鹤”之名当得于此时)。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惠州西湖建朝元观,此观与广州三元宫同属罗浮冲虚观的分支 (宋祥符九年此观赐号天庆,元贞元二年又改号元妙至今)。唐宋间惠州西湖的道教场所还有罗浮道院和逍遥堂等。

隋唐罗浮山道教宫观的建设,使惠州道教名扬海内外。粗略统计,一部《全唐诗》,就有近50位作者近70首作品言及罗浮。其中,以李白为最多,有7首;施肩吾次之,有4首;李群玉、刘禹锡各3首;宋之问、杜甫、殷尧藩、陈陶各2首。此外,元结、韩愈、张藉、贾岛、陆龟蒙、皮日休、李贺、许浑等著名诗人的作品亦赫然在列,这一现象在唐代以前是少有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中以送人入罗浮为题材的占了相当比例,如李白的 《江西送友人之罗浮》,施肩吾的《赠别王炼师往罗浮》,杨衡的《送郑丞之罗浮中习业》,曹唐的《送羽人王锡归罗浮》,李群玉的 《送隐者归罗浮》,许浑的《送王隐居归罗浮》、清范的《送芝上人游罗浮》二首,以及杜牧的《洛中送冀处士东游》(诗有“自此南走越,寻山入罗浮。愿学不死药,粗知其来由”句,知东游将至罗浮)等等。仅从诗题就可以知晓当时有不少道教高人往来罗浮,显示出以道教的发展为契机,惠州与中原的文化交流日趋密切频繁。(何志成)

新闻推荐

大咖聚惠纵论物联网发展 中国国际物联网创新应用大会吸引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参加

中国国际物联网创新应用大会在潼湖科技小镇举行。本报记者钟畅新摄沈昌祥。续合元。邓迪。包括院士在内的100余位专家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