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惠州高僧与禅宗兴起 第28期
随着佛教的发展,惠州本地僧众涌现出不少杰出人才,如智敫、怀迪和石头希迁等,就是隋唐惠州僧人的佼佼者。
循州僧人智敫初为循州平等寺僧,南朝梁武帝时天竺僧真谛来华,寓居岭南几十年,以《摄大乘论》和《俱舍论》为宗旨,创岭南“摄论俱舍派”。智敫接传真谛衣钵,率众僧尼“共传香火,令弘摄、舍两论,誓不断绝”。广州刺史任命智敫为僧正,管理广、循两州众僧。越五年,智敫解僧正之职,返循州道场寺讲述《摄大乘论》,得法者二十五人,直至仁寿元年(600)病卒于本寺。
怀迪,循州(惠州)人,早年入罗浮山南楼寺(即延祥寺)求法,学习佛教经论。因罗浮山位居岭南中部,很多进入中原传法的梵僧寄寓于此,怀迪虚心向梵僧学习梵文梵语,造诣颇深,成为一位著名的译经专家。唐中宗神龙二年(706),梵僧菩提流志在长安翻译《大宝积经》,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成书一百二十卷进上。唐玄宗闻怀迪之名,召他进京对此经进行论证,事毕南归。唐玄宗开元年间,怀迪在广州遇到梵僧般刺密缔(中文名极量),他从印度带来一箱多罗叶经,请怀迪帮助共同翻译。怀迪笔受经旨,缉缀文理,成书十卷,以《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名之,并由朝廷南使带入京师。《楞严经》译出后,成为中土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和禅宗的一部重要经典,对岭南乃至全国的佛教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唐初诸帝崇佛甚虔。武则天当政时,白马寺法明和尚薛怀义等伪造《大云经》,以经中“一佛没,七百年后为女王下世,威伏天下”等语作为武氏的“受命之符”,上《大云经疏》劝进。武则天当上女皇后,即改元为 “天授”,于“天授元年(690)十月壬申,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区,藏《大云经》,使僧升高座讲解”。诏令一出,全国各地纷纷修建大云寺,位于惠州水北 (今江北)的大云寺大约建于此时。到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2),为了炫耀“开元盛世”,诏天下各州择一祠宇最壮、象设最严、制度最古的佛寺赐名开元寺,惠州舍利道场遂赐名开元寺,奉安睿宗皇帝御容。此时罗浮山又增建了不少佛寺。罗浮山本是道教圣地,被佛教占去半壁江山,自然引起佛、道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最终在唐武宗会昌年间诱发一场佛教的“会昌法难”。
事情的起因,是入唐后佛教的迅速发展,至唐武宗时全国可统计到的佛寺就有四万四千六百多所,比周武宗灭佛时还多出三分之一,致使唐王朝难以承受。为此,唐武宗在御用道士赵归真和罗浮道士邓元起、轩辕集等策划下,于会昌五年(845)下诏进行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大规模灭佛。这次佛教的“会昌法难”共毁佛寺四千六百余区,招提(佛教常住之寺)、兰若(佛教徒和居士净室)四万余间,还俗僧尼二十六万多人;收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凡国中所有大秦寺、摩尼寺一并撤毁,致使京城七十多名女摩尼无从栖身而一起自尽。
邓元起和轩辕集原是罗浮山道士,对佛教在罗浮山与道教平分天下耿耿于怀,故在这场灭佛行动中表现非常积极。会昌灭佛第二年唐武宗崩,唐宣宗立,又大力恢复和发展佛教,杖杀御用道士赵归真和罗浮道士邓元起,将轩辕集赶回罗浮山。经过这次会昌灭佛,中国佛教诸宗派日趋衰落,但由六祖惠能创立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却独步天下,欣欣向荣,此后惠州的佛教基本是禅宗天下。 (何志成)
新闻推荐
东江时报讯记者骆国红日前东时记者从市气象台获悉,据监测,惠州在10月28日达到入秋标准,较常年入秋时间(11月18日)偏早21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