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凡贡献 全县环卫工人中累计有省劳模1人、市劳模2人、县政协委员1人、惠州好人2人、省先进环卫工人1人

惠州日报 2018-10-22 08:39

水灾过后,环卫工人加紧清理垃圾。

李建兴在清理垃圾。

环卫工人节(10月26日)即将到来,记者从惠东县环卫局了解到,该局城中环卫服务所的环卫工人李建兴日前被评为省先进环卫工人。据了解,近年来,该县环卫工人以主人翁的心态,用汗水默默为环卫事业付出,扮靓着惠东的每个角落。

据介绍,多年来,惠东县环卫局环卫工人工作突出,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累计有省劳模1人、市劳模2人、县政协委员1人、惠州好人2人、感动惠东人物3人、广东省先进环卫工人1人。

李建兴

清理垃圾就是清洁心灵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2013年8月,李建兴应聘加入环卫队伍,任职于惠东县环卫局城中环卫服务所负责垃圾清运工作。面对多个固定垃圾点的垃圾清运、城中所部分片区的杂物清运繁重工作任务,他迅速调整角色,按照局、所布置的任务,努力完成好本职工作。

每天6点30分前,他在及时完成固定垃圾点垃圾的清理清运工作后,对城中所辖区居民丢弃的大件杂物:如置换下来的床、沙发、柜子等,及时清运。他每天正常清载垃圾及杂物近1.5吨,参加工作以来,经他清理的垃圾杂物有近2000吨。

工作中,李建兴以车为家、以车为乐。他把小小的环卫垃圾车视为最“亲密的工作伙伴”,一丝不苟地做好车辆保养、做好安全技术检查,确保车容车况良好。因他驾驶的车辆是同批车辆中完好率最高、件耗最少的,既保证了垃圾清运,又节省了经费。每次出车,如在路上遇到车子故障等小问题,李建兴都能自己解决,如遇到有同事出现相同情况,他也会停下车来,询问情况,尽自己所能帮助大家。

逢年过节是最忙碌、最劳累的时候,在别人与家人团聚时,他不是在车上,就是在路上清运垃圾。他一直把环卫工作视为城市精神文明中的 “一张名片”“一扇窗口”,常常为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和自豪。

“清理垃圾就是清洁心灵,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李建兴这样说,也这样做。5年多来,李建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多次受到表扬,并于2017年被评为惠州市城乡环境卫生先进个人。日前,他又被评为省先进环卫工人。

范海志、王秀英

夫妻档做环卫工作12载,多次获评先进

2006年6月,范海志与妻子王秀英从安徽老家来到惠东从事环卫工作。投入工作后,夫妻俩每天起早摸黑,工作单调枯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水,又脏又累,有时还不被市民理解和尊重。“环卫工作虽然脏苦累,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非常热爱这项工作。”范海志说,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在亲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夫妻俩一干就是12个春秋。

范海志和王秀英清扫的县城蕉田大道商铺林立,人流和车流量大,部分市民的卫生意识不强,乱丢乱倒垃圾现象时有发生,街道两旁不时出现垃圾、渣土等,范海志一发现总是自行清理,从不让自己清扫的街道出现垃圾堆积现象。在创卫和创文期间,所里经常组织加班加点,范海志经常加班,从无怨言,始终做到出工最早、收工最迟。十多年来,夫妻俩多次被环卫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只要别人走我清扫的马路觉得舒服干净,我心里就舒坦。”范海志在工作中,要求自己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对负责路段严格实行每天两大扫和8小时巡回保洁。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自己负责清洁的地段,他自愿延长保洁时间。逢年过节,范海志常常忙得气喘吁吁。有人劝他说:“一年忙到晚,遇上过节也该偷个空跟家人聚聚吧。”范海志却说:“既然做就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最好。”

李国友

一家4口主动加入灾后清理

李国友于2009年带着一家4口开始到惠东参加环卫工作。近10年来,他与家人负责惠园路的清扫保洁工作,因工作态度认真负责,他屡受领导和市民的赞扬,多次被评为县先进环卫工人、惠州市城乡环境卫生先进个人。

今年8月30日洪水后及9月16日台风后,李国友一家主动参与灾后清理工作,为了尽快恢复灾区原本样貌,让市民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生活,一家四口主动加入各个灾区的清理工作中。

多年来,李国友一家以“服务态度好、工作认真、勤劳细心”备受市民和路人好评。在日常工作中,他们还积极配合管理员解决乱倒垃圾问题,服从局、所的一切安排与调动,多次参加突击清理垃圾杂物工作。

钟伟双

水灾中带领同事紧急转移工人18户40人

今年8月29日晚,惠东遭遇特大暴雨,暴雨期间,城南环卫所所长钟伟双立即行动,成立应急小组,组织城南所工作人员到青云黄排转移低洼地工人,共转移房屋受浸工人18户40人,安排好转移工人的住宿与饮食问题,安抚好工人情绪,确保工人生命财产安全。次日,他又带领工作人员及工人到弘城厚园、环城南路等一线现场清理垃圾杂物障碍物、疏通下水道排水。

水灾过后,钟伟双在黄排、青云、侨城、南湖等受灾较重的社区清理垃圾杂物,和工人一起清理黄排云新路周围、惠园路周边、荔园、南湖等路严重浸水地方的垃圾杂物,用最快速度带领工人完成灾后垃圾清理工作。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赖金朗 通讯员陈伟红

新闻推荐

法治副校长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新助力 本报评论员

法治大计,教育为先。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而青少年法治教育又是法治教育的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