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中韩(惠州)产业园打造开放新高地 惠州: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以“开放·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广东)—韩国发展交流会在惠州举行,深入推进中韩交流与合作。王昌辉摄
在此次交流会上,企业积极对接洽谈寻找合作机会。梁维春摄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惠州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征途中又迈进了重要一步,新一轮开放创新发展蓄势待“飞”。
6月7日至8日,第七届中国(广东)—韩国发展交流会在惠州举行。这个以“开放·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交流会,由广东省政府、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主办,广东省外事办、广东省商务厅、惠州市政府、韩国驻广州总领事馆、韩国贸易协会等承办。
引人关注的是,作为目前广东省唯一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外共建产业园,中韩(惠州)产业园在此次交流会上正式启动。根据国务院的批复要求,中韩(惠州)产业园将打造中韩地方经济合作和高端产业合作的新高地,努力建设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示范区,中韩对接发展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先行区。
这是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惠州,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缩影。抢抓“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等机遇,惠州正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放发展的空间渐次打开,将在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提高国际化双向投资水平
长期以来,惠州是广东乃至全国对韩贸易合作的主要城市之一。
惠州市委书记李贻伟表示,目前,已有LG集团、晓星集团和SK集团等250家韩企在惠州投资兴业。去年,惠州对韩贸易额达889.5亿元,约占全国对韩贸易额的5%。中韩(惠州)产业园获国务院批复设立,为双方合作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
在“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的背景下,中国(广东)—韩国发展交流会首次在惠州举行便结出较为丰硕的成果。
交流会期间,多场推介和对接洽谈活动吸引几百家中韩企业参与,不仅达成了相关合作意向,还有3个战略合作项目交换了协议文本,进一步深化惠韩以及粤韩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此次交流会上,在中韩嘉宾的共同见证下,中韩(惠州)产业园正式启动,引发各界关注。
去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惠州设立中韩(惠州)产业园,惠州再增添了一个“国字号”平台。中韩(惠州)产业园不仅是全国3个中韩产业园之一,也是目前广东省唯一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外共建产业园,由此可见规格之高、意义之大。
交流会上,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中韩产业园建设进程,推动中韩自贸协定在园区的落实和实施,加快出台更多创新举措,为园内企业提供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努力将中韩(惠州)产业园打造成中韩地方经济合作和高端产业合作的新高地。
这是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惠州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提高国际化双向投资水平的注脚。
近年来,惠州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如今,惠州已与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创新资源“扎堆”落户惠州,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其中,荷兰壳牌、美国科锐、韩国三星、荷兰飞利浦等3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惠州投资达60多个项目。
数据显示,惠州累计批准设立10509家外资企业,实际吸收外资288.9亿美元。惠州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跻身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第21名,还曾被世界银行列入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和最具投资价值的20个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企业累计在1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99家企业,累计对外投资额6.01亿美元。2017年,惠州核准企业新设境外投资15家,新增对外投资2235.34万美元。如今,越来越多惠州企业融入全球化大潮,广泛参与国际竞争。
抢抓粤港澳大湾区红利
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位于珠三角改革开放前沿,惠州的跨越发展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
在惠州仲恺高新区,TCL的彩电基地里一台台4K智能电视机快速完成生产,平均每天超过6.5万台电视销往世界各地。去年,TCL电视出货量达2377.4万台,居全球第三、中国第一,其中近六成销往国外市场。作为从惠州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行者,TCL如今业务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短短几年间已引进来自美国、韩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项目,其中不乏全球IT巨头思科等一批高端创新项目。
紧邻广州、深圳、香港三个国际化大都市,惠州拥有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更为难得的是,空间大、土地开发强度低。惠州土地面积占整个珠三角的1/5,但目前开发强度约为9%,为海内外企业落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参与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惠州面向全球开放创新,推动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等平台联动发展,链接世界创新资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承载区、科技产业创新活力区。
借力“大通道+大平台”,惠州积极打造百里高铁创新产业带、建设千里轨道交通、发展万亿产业集群。
如今,在交通利好的激活下,惠州的自然资源、土地空间、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综合成本等优势正在转化为新的竞争力,吸引国内外院士等一批高端人才以及思科等大量创新项目“扎堆”落户。
精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与红利,惠州不仅已吸引香港城市大学惠州校园项目落户,还谋划和推进与香港共建港惠科技产业园,推动“港深创新+惠州智造”,正着力把惠州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和投资研究室主任王海峰认为,惠州有改革开放创新的传统基因。惠州毗邻深圳、香港,有非常好的发展条件,粤港澳大湾区会全面激发惠州的发展潜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让惠州搭上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快车,把惠州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随着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力推中韩(惠州)产业园,惠州不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将可望在新一轮开放中实现“弯道超车”,加快高质量发展。
现场
中韩嘉宾点赞建言惠州
先行先试创新中韩园区合作模式
在惠州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广东)—韩国发展交流会期间,来自中韩两国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部门负责人等嘉宾,围绕惠韩合作、中韩产业园建设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分享。多名嘉宾点赞惠州区位交通优越、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基础雄厚、发展空间广阔,纷纷看好惠韩合作前景,认为中韩(惠州)产业园有望打造中韩合作新高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区域合作中心副主任杜国臣表示,中韩(惠州)产业园定位为“一带一路”与韩国区域合作战略重要的对接融合点、华南地区实施中韩自贸协定先行区、粤港澳大湾区外经贸合作平台、广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示范区。惠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在广东开放的政策环境下,对外经济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均有良好机遇。目前,惠州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标准规划建设的潼湖生态智慧区,是当前中国创新要素和创新型产业高度聚集的地区。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惠州可以充分发挥对韩合作的产业特色和贸易特点,积极先行先试,创新中韩园区合作模式。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李尚勋博士指出,自2015年中韩自贸协定签署以来,两国合作越来越密切。希望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基础上,借助中国的自贸试验区和韩国的经济自由区以及中韩产业园的建设,推动两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韩国新万金开发厅投资战略局局长裴好烈表示,惠州和新万金一样,有江、有湖、有海,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发展休闲旅游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惠州具有这样的优势。对于中韩(惠州)产业园来说,除了产业区外,有必要在园区内融入供从业人员休闲、休息的功能区。同时,还应考虑将医疗、养老等功能融入到园区内。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认为,惠州具有产业基础好、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强等优势。惠州与韩国优势产业契合度高,互补性强,为中韩两国企业深化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惠州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而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快企业成长。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员,惠州是创新创业的热土,投资环境优越,现代化科技工业体系吸引大量创新企业入驻。
韩国贸易协会副会长韩珍铉表示,惠州是中韩产业合作的中心地。很高兴能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举办中国(广东)—韩国发展交流会。希望通过不断加强中韩企业间合作,加快共同研发、创业,共同走向全球市场。希望此次交流会为两国未来合作提供更多机会。廖钰娴余嘉敏
延伸
打造大湾区枢纽门户
惠州构筑开放新优势
在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正在建设中的两条轨道交通大动脉——赣深高铁、广汕高铁,将在惠州接驳形成枢纽。大约3年后,惠州将形成“3线9站”的高铁布局,成为华南“高铁大市”。届时,从惠州坐高铁出发,半个小时左右将可抵达广州、深圳、香港、东莞、河源、汕尾等周边6个城市。
这是惠州加速铺开轨道交通网络、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缩影。回望近年来惠州的城市变迁,大交通的升级无疑是最好的见证。短短几年间,惠州先后迈入“高铁时代”“航空时代”“城轨时代”,多元而快速的对外交通连接,让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与世界“接轨”。
纵观全球湾区发展史不难发现,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形成与壮大,都是基于良好的交通条件。从最初因港而兴,到通过公路、铁路快速串起城市群,再到拥有发达的海陆空交通网络……交通连接构筑的开放优势,是这些世界级湾区站上全球化开放前沿与湾区经济浪潮之巅的重要前提。
紧邻广深港三个国际化大都市,惠州空港、海港、高铁齐备,陆海空大交通网络呼之欲出。惠州港为国家一级口岸,是广东省为数不多的拥有3个30万吨级泊位的港口,正加快建设“亿吨大港”;惠州机场已开通24条航线,还计划开设国际航线。
今年初,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完成惠州机场扩建和珠海通用机场建设。如今,惠州机场已被定位为全省五大干线机场之一,正加快推进扩容扩建,将设置国际航站楼和国际货运库,将主要服务惠州、汕尾、河源以及深圳东部、东莞东部,发挥深圳第二机场功能,还将打造千万级新干线机场。
在此基础上,惠州提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连接粤东粤北和闽赣区域枢纽门户。如今,惠州规划8条轨道交通对接深圳,还将打通与深圳、东莞、河源、汕尾之间的34条快速通道。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融合发展,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前提。惠州紧邻广州、深圳,是最靠近粤东的珠三角城市,具有区位优势。
在“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等背景下,惠州正在交通升级中构筑开放发展新优势,在开放发展中孕育城市升级新动能。正如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所说,轨道交通将带来数千亿级别的产业集群,一批优质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已经顺着轨道向惠州奔涌而来。
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惠州不断激活高速公路、高铁、地铁、机场等交通连接。借力建设“千万级新干线机场”+“3线9站”高铁布局+“亿吨级海港”,惠州未来有望全面融入广州、深圳、香港特大城市“30分钟生活圈”,将加快链接全球的项目、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广东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成为“两个重要窗口”。
■相关
惠州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扶持中韩产业园发展
韩资企业
设新大项目
最高奖2000万
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背景下,惠州近期不仅制定出台了《惠州市促进外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还专门出台了《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韩(惠州)产业园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扶持政策为导向,营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吸引国外优质创新资源落户,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特别是以中韩(惠州)产业园这个国家级平台为支撑,惠州大手笔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韩国企业入驻发展和增资扩产。
在第七届中国(广东)——韩国发展交流会在惠州举办前夕,惠州出台新政策扶持中韩(惠州)产业园建设发展。这是惠州为推进惠韩产业深度合作送上的量身定制的“政策大红包”,也是近年来惠州加大力度吸引外资、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
此次惠州出台的新政,共包括“13条”。从加大财政奖励力度、鼓励现有韩资企业投资新项目及增资扩产、支持以商引商和对韩投资、加强项目用地保障、支持韩资企业研发创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实韩资企业人才“优粤卡”制度等13个方面,对中韩(惠州)产业园给予大手笔扶持。
其中明确,在中韩(惠州)产业园新注册成立、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且依法纳税的韩资企业,从企业纳税年度起,前3年,按企业当年对市、县(区)财政贡献的60%给予奖励;后两年,按企业当年对市、县(区)财政贡献的40%给予奖励,每家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同时,对在中韩(惠州)产业园工作、依法纳税且年度应纳税工资薪金50万元以上(科研机构年度应纳税工资薪金30万元以上)的韩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从企业纳税年度起,可按照个人当年对市、县(区)财政贡献的40%给予奖励,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5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鼓励现有韩资企业投资新项目及增资扩产。对符合中韩(惠州)产业园产业发展方向的韩资企业,在该园区设立年实际外资金额(不含外方股东贷款)超过2000万美元的新项目(房地产、金融业及类金融业项目除外)、超过1000万美元的增资项目,市财政按其当年实际外资金额的2%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
惠州还明确,对已入驻中韩(惠州)产业园的企业新引进韩资企业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或赴韩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按照投资额的适当比例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对该园区企业或科研院所引进韩国高端技术、稀缺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经国内权威知识产权机构评估作价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按照投资额的适当比例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此外,惠州市财政安排3亿元成立中韩(惠州)产业园发展母基金,母基金通过与国内外金融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合作设立若干专项子基金,以股权投资等方式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本版撰文:周欢管春枫李郁英(除署名外)
采写统筹:周欢
编辑统筹:李杰伦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刘光明宝)6月7日,第七届中国(广东)—韩国发展交流会举行了智能制造专场推介会,来自深圳、佛山、惠州等地的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