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复合型人才 院士专家齐聚惠州共话“智能与网络”

惠州日报 2018-05-12 15:13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 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8位院士齐聚惠州,一场以“智能与网络:前沿问题与应用”为主题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论坛昨日在惠州市举行。

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众多专家和学者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将有利于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相关领域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换利用,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未来应开拓眼界加强艺术教育

人在未来智能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的主题报告。人到底是不是完全可以被机器代替?“机器还是机器,人不是机器,这是我最大的观点。”徐扬生认为,机器人有强项,人工智能有强项,但人不应该跟机器人比。人的强项是直觉、感情、想象和创造,所以人应该发挥自己的强项。

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问题,徐扬生说,人工智能时代对人的要求,就是做人强项的事。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文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非知识型的教育和考试,以及注重自我学习培养。“我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艺术兴趣非常重要。”徐扬生认为,50年以后,很多工作都会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到时人们的一半时间和艺术有关。因此,未来的教育应该开拓眼界,顺势而为,加强艺术教育。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在作题为 “智能城市-数字视网膜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报告时认为,目前,摄像头系统有“三难”,即存储难、检索难、识别难。“而未来,摄像头要跟人眼一样,我们叫做数字视网膜。”高文说,未来智慧城市里的视频数据会永久保存,不会像现在几个月就没了。有这样一个存储系统,未来该识别的东西都会识别,该保存的东西仍然可以保存,这就是数字视网膜的基本构想。

人工智能是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科技

21世纪手机网络实现人与人的互联互通,互联网实现信息与信息的互联互通,物联网实现物与物的互联互通,让信息与物体能够听人话、尽人意、懂人情,这是最高层次的跨界互通,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革命。

百度副总裁、百度研究院院长王海峰在作题为 “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报告时说,人工智能是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科技。王海峰说,百度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搜索变得更智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他们发现用户需求越来越多样。智能搜索依赖庞大的知识图谱,交互层除了搜索框里面的文字,更多是用麦克风用语音交互。同时,通过摄像头也可以用视觉进行交互。

中国科技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吴枫在作题为 “类脑人工智能及应用”的主题报告时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大脑,人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神经系统,大家非常了解互联网系统,但对人脑这样一个千亿神经元组成的系统,目前人类还没有人脑全连接图谱。“我们的使命就是要把脑科研究和人工智能研究联系起来,把脑得到的成果应用到人工智能发展里面。”吴枫说,分析脑主要是为了类脑计算模型。脑具有模拟计算系统、存算一体、网络化计算等优点,将来很多人工智能都会受到脑功能的启发,然后进一步推动发展。本报记者袁 畅 魏怡兰

新闻推荐

首席服务官制度获评省优秀案例 市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毅做客今日惠州网“惠民在线”论坛交流摘录

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徐毅做客“惠民在线”,与网友在线交流。本报记者钟畅新摄当前,正值全市上下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