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写下20万字书稿 仲恺高新区78岁退休教师张胜祥出版长篇小说《人生的春天》

惠州日报 2018-05-20 14:57

“新书出版了,压在心头上的石头终于放下了。”5月17日,在长篇小说《人生的春天》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上,仲恺高新区沥林镇78岁退休老教师张胜祥非常感慨地表示,他20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手写20万字书稿如今成了一本散发着墨香的书籍,令他思绪万千。当天的活动由惠州市工商联沥林商会主办,惠城区作家协会、惠州市阅客文学院协办。

中学时代酷爱文学,曾经当过小学校长

1940年出生的张胜祥,命运比较坎坷。他很小就被人从广州拐卖到了东莞,后被沥林镇企岭村一位农户收养。在农村读完小学后,张胜祥还到了当时的惠阳一所中学读初中、高中,之后还就读了地质学课程,1958年在广东省地质局工作。眼看前途远大的他,没想到,在不满18岁时,被打成右派,1962年回乡务农。后在知青们的帮助下,几经周折,张胜祥寻回母亲。1978年在沥林镇当老师。

张胜祥中学时代就酷爱文学,他写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本在同学中传阅,他还曾经参与创办东江图书馆馆刊《惠州读者》月刊,并在月刊发表文章《一张绿色的钞票》、《荔枝熟了的时候》。返乡务农后,张胜祥经历坎坷,1978年平反后,张胜祥就有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为此他专门申请到沥林镇当老师。他原以为,当老师会比较有空搞创作,没想到当老师后更忙。张胜祥女儿说,在小学当校长的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家里的事都很少过问,更不要说创作了。

到了1995年,张胜祥写长篇小说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他觉得不早点写出来就不能释怀,便于当年开始动笔写。“很难。”写一部长篇小说,对张胜祥来说,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写着写着,写不下去了,他就停笔休息几天。夜半他还在写,家里人看着心痛,阿婆拿块冰糖给他吃,希望用冰塘来缓解他创作上的“苦”。“我吃完了两瓶冰糖。”用了将近10年时间,张胜祥写了20万字的手稿,他很想出版这本书,但他将内容简介等相关的材料寄到广州、深圳等地出版社,都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10多年过去了,张胜祥还在为此书出版奔波,一直到2016年,出版的事情才有了转机。

奔波10余年,作品终于得以出版

经人介绍,张胜祥与惠城区作协主席肖建国取得联系,当张胜祥拿出十沓工工整整写满文字的稿纸,肖建国肃然起敬。看过文稿后,肖建国为张胜祥老当益壮的精神所感动。他觉得应该为这本书的出版去奔波。在沥林镇政府和沥林商会的支持下,长篇小说《人生的春天》终于面世了。

《人生的春天》一书以知识分子余其忠为主线,通过其成长经历讲述数十年的人生故事。小说将余其忠的命运铺展在一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检视不凡岁月中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张胜祥用细腻笔触,描写伴随主人公成长的兰花树、被下放的劳改农场、监狱、洗脱罪名的法庭等,内容涉及亲情、爱情、友情,写出了人性的多面性,命运的诡谲尽收眼底。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张胜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坚持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秉承尊重历史、忠于实事的写作原则,以私人叙事回应时代,并借余其忠之口说:“我虽然丢失了人生美丽的春天,但秋天将是光辉灿烂的;我虽然丢失了人生宝贵的青春,但我要把青春的活力追回来。”

中国作协会员、市小说学会会长吴振尧表示,张胜祥这部长篇小说运用散文化手法进行创作,与其个人阅历和写作意识有很大关系。他的小说从诗的意境、意蕴入手,从头到尾跳动着诗的脉搏,有诗歌的美感。在书中,张胜祥比较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心理状态,写出了人物的活动迹象、内在灵魂。惠州市阅客文学院院长邹雄彬表示:《人生的春天》历史跨度大,场面宏大,结构明朗,线索清晰,情节曲折,高潮迭起,充分显示作者对题材的把握能力。

沥林商会会长张锦强说,张胜祥教书育人多年,兢兢业业。他这种处逆境而不坠其志、不向困难低头的乐观精神,值得学习。张胜祥自身经济条件有限,出版该书有较大困难。作为沥林商会,不仅要为发展沥林的经济建设出力,也要支持沥林文化建设,所以沥林商会支持了该书的出版发行。本报记者朱如丹

新闻推荐

以武会友 一争高下 区第八届传统武术公开赛吸引1200多名选手参加

选手正在进行武术比赛。本报讯2018年第八届惠城区传统武术公开赛日前举行。据悉,这是惠州有史以来举办的最大型的一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