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社区服务中心今年均设中医馆 《惠城区促进中医药强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
惠城区目前有6间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成为中医馆建设试点单位。
中医体质辨识已纳入全民免费健康体检项目中。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摄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2018年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设立中医馆,2019年将惠城区中医医院建成为二级甲等中医院,到2020年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及区中医医院等二、三级区级医院新增和打造一批省级重点专科、省级特色专科及市级重点专科……近日《惠城区促进中医药强区建设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印发实施,未来3年,惠城区将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中医药需求。
基本情况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均提供中医药服务
惠城区共有1家一级中医医院(平价医院)、1家三级综合医院、1家三级妇幼保健院、1家慢性病防治站、2家二级综合医院、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56间、村卫生室共171间、中医类诊所126间、中医门诊部6间。目前,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被选定为省重点扶持专科,加强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研究;区中医医院适宜技术培训网络平台去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
全区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现均能提供基本的中医药服务,均设有中药房、中医科,配置中医药诊疗及康复设备,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均开展15项及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其中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家镇卫生院已达标建设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并有6间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成为中医馆建设的试点单位,预计2018年通过市里评审。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区有56间,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有54间,占比96.4%;卫生室共171间,其中164间开展了中医药服务,并开展6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占比96%。
全区共有执业医师1967人,其中中医执业医师426人;执业助理医师450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01人,开设中医床位76张;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比例达25%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50%以上。区中医院医师33人,中医师13人,占比39.4%。基层医疗单位医师337人,中医师78人,占比23.1%。
工作目标明年将区中医医院建成为二级甲等中医院
《方案》提出,按照市级要求,建立适应惠城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到2019年,将区中医医院建成为二级甲等中医院,并完成全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中医馆标准化建设。2020年力争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力争创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逐步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到2020年全面实现区中医医院、综合性医院及专科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主体,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掌握应用15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运用中药饮片等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100%设立有特色的中医馆及中药房,并配置和完善中医诊疗设备,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8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运用中药饮片或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到2020年,区中医医院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的6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比例达50%以上;到2020年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类别医师和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比例,提高中医诊疗量;每万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79人,每万人口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5.5张,使惠城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
主要任务
A
扩大中医非药物诊疗医保支付范围
推动和健全中医药适宜技术惠及百姓的优惠政策。合理提高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和扩大医保支付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炙、治疗性推拿按摩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的支付范围和比例。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将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进一步增加中医适宜技术基本医疗保险种类;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特别是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倾斜,引导群众优先选择到基层就诊和使用中医药服务。
健全和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中,配备必要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
B
加强“名院”“名科”“名馆”建设
加强惠城区二、三级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中医科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先进技术及设备条件,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和临床技术水平的提高,借助综合性医院综合实力强、资源丰富等优势,建立中医特色浓厚、优势明显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科,并加强综合性医院及中医院对口帮扶工作力度。
加大扶持惠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中医馆及中药房规范化建设,配置具有专科特色的中医诊疗设备。到2018年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设立中医馆,8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加强 “名院”“名科”“名馆”工程。打造中医名科,坚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提高专科(专病)学术水平为重点,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大力推进中医专科(专病)建设,重点支持一批中医特色鲜明、临床疗效显著的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成为全省、全市“名科”。大力推动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特色专科(专病)和市级重点专科建设,到2020年在第三人民医院、第二妇幼保健院及区中医医院等二、三级区级医院新增和打造一批省级重点专科、省级特色专科及市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区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单位中医馆的建设力度,打造惠城区中医名院和名中医馆。
C
建中医药“治未病”保健服务网
大力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为理念,积极探索构建中医特色“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以现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采取在医疗试点单位设立中医预防保健科的形式,建设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平台,提供中医预防保健规范服务,并逐步推广。
在区二、三级医院建立中医康复中心,基层医疗单位设立“治未病”预防保健科,在村卫生站设“治未病”保健室,进一步完善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民营保健机构在内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中医药“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政策等。在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建立中医药 “治未病”基地,以传统中医艾灸为特色,推广和培训“治未病”及中医药适宜技术。
加强基层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内容比例。实施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0~36个月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实施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覆盖率达40%以上,并逐年提高服务覆盖比例。
根据《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孕产妇、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并加强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机制,建设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平台。
D
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选育机制
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加大与市级中医医院的沟通联系,逐步建立中医临床教学基地、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并以区中医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第二妇幼保健及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为依托,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健全中医药人才选拔、使用、评价、分配、激励、晋升、准入等配套政策,加强中医药高尖人才和农村紧缺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工作,继续实施惠城区引进高层次和紧缺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优惠办法,采取优先灵活的方式,制定鼓励和吸引中医药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允许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经过临床考核、农民评议和省中医药局组织的中等中医学专业水平考试并合格后,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进入村医疗机构执业;积极开展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并加强开展基层临床类别医师和村医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学习和培训,鼓励基层临床类别医师和以西医为主村医开展适宜的中医药技术。
新闻推荐
惠州市民若要开店 得看邻居脸色 惠城区举行首例行政许可听证会
李先生的早餐店位于居民住宅楼下。二楼住户认为阳台上的“黑东西”(红圈处)就是楼下早餐店的油烟飘上来导致的。早餐店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