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今年计划新增54家高新企业 惠城紧扣“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精准发力 在新时代开创新局面
林利育。《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摄
编者按:
近期,惠州市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即日起,《东江时报》陆续推出“一把手访谈”系列报道,通过专访惠州市各县(区)和市直有关单位“一把手”,集中报道全市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敬请垂注。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通讯员陈美君
建立重点工作落实推进黄红牌警示制度,治理党员干部慵懒散作风问题;设立征地拆迁办事大厅,一站式办理相关事务,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发展新兴产业,实现惠城“制造”向“智造”转变……4月12日,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的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一把手”系列访谈第一站来到惠城区,惠城区委书记林利育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惠城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谋划推动惠城改革发展,紧扣“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精准发力,努力在新时代干出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
创新体制机制
开展“实干快办年”活动,完善一批制度
“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第一个是“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林利育说,这不仅赋予了新时代广东引领改革发展的新使命,也为正奋力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惠城指明了方向。
“我们把今年确定为惠城区的"实干快办年",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力争在制度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市前列。”林利育说,惠城区今年组织开展“实干快办年”活动,力争打通一批堵点、解决一批问题、完善一批制度,加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在林利育看来,要提高工作效率,使各项工作都能走在前列,首先就要转变干部发展理念和抓好机关作风建设。“目前,惠城区一些干部还存在缺乏创新精神,过多计较个人得失而导致工作推进缓慢的情况。”林利育说,为此惠城区正在制定一项新的制度——— 《惠城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落实推进黄红牌警示制度》,以此治理干部慵懒散作风问题,提倡一种敢于担当,干事创业的导向。
林利育解释,该制度主要针对工作直接责任人,如某项工作推进慢了,惠城区委、区政府的督查办公室就会进行督查,多次督查、催办之后,如果还是推进落实不力,督查办公室就会向区委组织部发出对责任人实行黄牌警告的动议。
“黄牌警告,意思是再给你一个整改的时间,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是落实不了,那么就会向干部提出一个红牌警告,红牌警告就是采取组织措施了。”林利育说,以往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区委组织部想要调整时,缺乏抓手和有效的硬性指标,该制度出来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并把治理慵懒散落到实处。
设立征地拆迁办事大厅,提升工作效率
除了治理干部慵懒散作风方面,惠城区还将在人才引进、征地拆迁和项目建设等领域探索创新机制体制,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人才是第一资源。林利育透露,惠城区正在制定一个 “高榜人才计划”,这将是该区“史上最大力度”的人才引进计划,主要是在鼓励人才引进、营造惠城区干事创业的吸引力等方面下功夫,让人才安心留在惠城,并乐于在惠城干事创业。
“过去对人才的定位,总是认为高学历、高技术、高职称才是人才,而我认为,社会缺什么人,什么人就是人才。”林利育认为,制定人才政策,必须要针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实现精准用人。政府在这方面可作为的就是,营造一种氛围,帮助人才解决相关问题,如家属就业和小孩上学等问题,留住人才。
在征地拆迁方面,林利育介绍,今年惠城区将会设立征地拆迁办事大厅,所有涉及征地拆迁项目的审批、国土、征地、财政、测量、评估等环节,全部集中在一起办公,有什么问题现场协调解决,提升工作效率。
在项目进度方面,惠城区也正在尝试通过机制创新来解决。林利育说,政府投资项目推进较慢的因素很多,但他发现机关作风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比如一个项目的合同签订以后,本来由财政部门把关、责任单位按照合同约定拨付资金就是了,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操作,每一次拨付资金,还要通过层层审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项目施工就会受影响。”林利育说,这是一种陈旧的工作理念和习惯导致的,类似此类的机制问题,也正是惠城区下来要去解决的。
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
发展新兴产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林利育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 “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指示,内涵丰富、催人奋进,对广东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惠州市中心区,惠城区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首善之区奋斗,为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发挥惠城作用、贡献惠城力量。
林利育介绍,进入发展新常态,惠城区经济发展面临工业短板、高端服务业短板和农村短板愈加明显,传统产业比重大、提升难,新兴产业比重小、发展慢等问题。如去年惠城区实现工业产值452亿元,但相对其他县区来说,体量不算大;惠城区第三产业占比为67%,但其中高端服务业较少,大部分是传统服务业;惠城区142个行政村中,其中有60个是贫困村,城乡差异大。为此,惠城区将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做实“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
做实第一产业方面,推动农业产业特色化发展,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同时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做强第二产业方面,推动工业经济集约化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智能制造,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惠城“制造”向“智造”转变。“目前惠城区有191家高新技术企业,比两年前增加了130多家。”林利育说,“今年还计划新增54家”。
做大第三产业方面,推动服务业向高端化转型升级,利用“三旧”改造,招商引资,优化三产结构,提升三产水平,如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会展经济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金融证券、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走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做出中心区的特色。
新闻推荐
东江时报讯记者香金群通讯员杨蕾为进一步规范食用农产品经营行为,确保群众消费安全,惠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对江北海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