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爱下田 人称治虫达人 刘凤沂田间传授农技知识 微信朋友里有一半是农户

东江时报 2018-04-27 15:14

刘凤沂调试稻田害虫性诱捕器。

刘凤沂从北方引种的樱桃萝卜长相可爱,经济价值高。

刘凤沂在田间忙碌。

在惠阳良井的北菜南种基地里,北方蒜苗正在大棚里茁壮成长。

刘凤沂与农户交流种植知识,她以关爱赢得农户的信赖。

策划君说:

博士在人们印象里总和“高大上”联系在一起,可今天要介绍的这位女博士却爱下田,她就是惠州农技人刘凤沂。近10年,她走遍田间地头,培训农户,传授知识,服务三农。她说:“如果不能帮农民解决问题,再高的学历也没用。”

“我很高兴,这是对惠州农技人的肯定,我只是大家的代表。”刘凤沂近日得知自己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候选人的消息后,认为这是对她及惠州农技人的肯定,她说这份荣誉是今后工作的起点,让她感觉责任更大,要更加努力来对得起这份殊荣。

刘凤沂是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物保护与检疫管理科主任科员,农药学博士。作为2008年由惠州市政府引进的108个高级人才之一,她离开东北老家在惠州重新启航。近10年间,她走遍惠州的田间地头,寻农民苦、解农民难,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她笑言:“如果不能帮农民解决问题,再高的学历也没用。”

结缘农业

因好玩选专业没想到是做农业

25日上午,刚经历一场大雨过后的惠州天气微凉,清风徐徐。在惠阳良井一个北菜南种基地里,刘凤沂一边检查农作物长势,一边查看是否有病虫灾害。一圈下来,鞋子和裤脚都沾满泥巴,她的脸上沾满了汗水。

“人人都要吃饭,需要有人种田,更需要农技推广。”刘凤沂说,北方的农作物引进惠州种植,可以丰富本地市民餐桌上的佳肴。作为农技人,除了通过推广技术保障农作物生产外,发展“新奇特”农产品也是实现自己价值的体现。虽然经常走进田间地头不如在办公室轻松,但能帮助农户,自己也是乐在其中。

刘凤沂在东北出生长大,父母在黑龙江省佳木斯一个农场上班,平时她会跟着父母下田种种菜,对农作物比较熟悉。考大学时,她阴错阳差选择了植物保护专业。“当时没听过植物保护这个专业,觉得挺好玩的,但没想到是做农业的。” 刘凤沂说,在大学的实验室里有很多瓶瓶罐罐,她看见里面是用福尔马林泡着各式各样的虫子,当时心里就觉得很恶心,非常排斥这些自己要学习并防治的虫子。

直到读博士时,因为搞科研,刘凤沂不仅要养虫子,还要到田里采虫。她说,天天看着虫子,认识了不同的虫子,开阔了眼界。如今,她已是菜农眼中的“治虫”达人。

初到惠州

以为香蕉像花生长在地底

2008年,惠州市政府发出招聘农业科研人员的信息,农药学博士刚毕业的刘凤沂成功应聘,带着女儿一起过来惠州。从北方到南方,陌生的地方和工作让刘凤沂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我刚来的时候就闹笑话了,以为香蕉长在地底 (像花生一样在地底下结果),大家都在笑话这个博士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我感到很羞愧。”刘凤沂说,北方没有种植香蕉,她来南方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而且自己搞科研的时候有专攻方向,一些基本理论在北方适用,在南方却不适用,南北作物差异很大,栽培管理和病虫发生各有不同。

“如果不能帮农民解决问题,再高的学历也没用,我不能因为南北差异而不做好事情。”刘凤沂说,刚来惠州那段时间基本上什么东西都要重新学,经常跟同事到惠阳的一些乡村做实地调查,有问题就相互磋商,同事都会毫无保留地为她做解答。花了近两年时间,通过频繁下乡,她慢慢对惠州的农业熟悉起来。

特别是,为了尽快熟业务,刘凤沂每晚都到办公室查资料,自学南方作物生长特性及病虫发生特点,解决白天下乡没有解决的问题,经常将女儿一个人扔在家里或者带到办公室,晚上九、十点甚至半夜才回家。近十年间,办公室成了她的家,资料书籍就是她的粮食。

成绩斐然

14项目获奖发表论文30多篇

多到田间地头,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刘凤沂的工作态度。25日上午,刘凤沂赶往惠阳农科服务中心,查看水稻示范田的种植情况。“出现稻纵卷叶螟了,要加强观察和防控。”刘凤沂拿着一根棍子,一边翻看水稻,一边向示范田负责人作相关提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技人不仅推广先进技术,还应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动手研究、找出解决方案。”刘凤沂介绍,以往,农户在生产中因过度使用化学农药,造成害虫抗药性恶性增强。因此她提出水稻两迁害虫抗药性监测和治理的研究项目,在经历了无数个顶着37℃的高温田间采虫、室内数着数以万计的小虫子做生物测定,历时3年反复研究和试验,创新性地总结出水稻两迁害虫抗药性综合治理技术体系;面对蔬菜安全问题,她又牵头组织技术团队从农药残留和污染上下手,研究控制蔬菜农药污染关键技术,找到了残留超标根源所在。

据统计,刘凤沂研究的项目有14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和农业技术推广奖,发表论文30多篇,重大创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主持制定惠州市农业地方标准:无公害甘薯生产技术规程和生姜生产技术规程,主审惠州市地方农业生产技术规程30余项。经过努力,刘凤沂已经是惠州市农业学科带头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农业科技专家。

创新技术

推广种植特色作物近13万亩

“地里有水,博士小心......”25日上午,在惠阳区平潭一个蔬菜专业合作社里,刘凤沂正要下地查看黄瓜的虫害情况。面对当地农户的提醒,刘凤沂微笑回应:“常走田埂,不怕湿鞋。”

东时记者看到,黄瓜苗上方多了许多黄色和蓝色的纸片,纸片里有粘住害虫的物体。“我们是根据害虫的趋化性设置这些"黄板"和"蓝板"的,目的是让农户少用农药。”刘凤沂介绍,这些纸片通过不同颜色分布,吸引不同的害虫。

“用了这些新技术,效果很好,黄瓜卖得也比较贵。”该合作社负责人罗先生介绍,有了刘博士等农技人的指导,合作社的效益更好了。不过,当刘凤沂看到合作社的辣椒长势很好,发出赞叹之时,罗先生说今年辣椒的价格很低,可能要亏了。这时,刘凤沂的笑脸变成苦瓜脸。

“农民真的不容易,虽然田里硕果累累,但可能会遇到卖不起价钱的情况,市场风险很大。”刘凤沂说,为了增加农作物种类,提高农户的收入,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例如引进和推广水稻、花生、甜玉米、马铃薯等大宗农作物优新品种及其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种植黑豆等五谷杂粮、茶叶、蓝莓、火龙果、百香果、香粉蕉和金线莲、铁皮石斛等特色作物近13万亩。

特别是,刘凤沂经常从东北老家带一些种子回惠州给农户种植,并参与北菜南种的农作物改良工作。“北菜南种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本地农户受益,也让本地市民有更多的选择,这是我的夙愿。”刘凤沂经常到惠阳区良井的一个北菜南种基地查看,对于里面的农作物她如数家珍,就像进了自己的菜园。她说自己没有地耕作,只好把这份情怀寄托给当地农户。

农户

地头讲课开药方实用有效果

“刘博士为惠州农业做了大量工作,她不仅提升自己,而且影响了我们,县区的许多年轻农技人受到刘博士指点后,都成为高级农艺师。”惠阳区农技推广中心植保股负责人张燕雄说,刘凤沂把项目带到田间地头开展,数据、效果、调查结果以及防控技术都会传授给大家,他也受益良多。而且,刘凤沂讲课生动、全面、直观,他会经常邀请刘凤沂到惠阳开展田间培训,为农户演示和操作农业技术。

事实上,市农技推广中心每年都要举办许多培训,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成员作知识、技能培训。讲课的任务自然少不了刘凤沂。“有些农户对于用什么农药很盲目,去农资店购买时店员说什么药好就买什么药,有时用起来不仅不对症,还污染环境。”刘凤沂介绍,为了让农民能安全对症使用农药,她每年都要多次下乡到田头给菜农培训。

“地头讲课,现场开药方,菜农最欢迎这样的培训了,参加这样的培训实用,有效果。”仲恺陈江街道一个菜地负责人杜先生说,刘凤沂有次在他的菜场举行了一次培训,讲完课后到菜地去实地讲课,她边看菜地里的害虫边告诉菜农该怎样除虫,菜农们都追着要她开除虫的药方。

“刘博士,帮我看一下,为什么我的黄瓜老是长不大?”在刘凤沂的微信里,收到了不少来自农户的疑问。大棚里的黄瓜,新叶不长,刘凤沂一看就知道是除草剂造成的药害。

原来,每次讲完课,大家都像粉丝一般围着她,要她开管治虫子的方子,还要她的微信号。加上常常穿梭于乡下,她的微信好友一半是农民兄弟,有问题直接找这个没架子的东北女博士。

刘凤沂说,有些农户说不清问题就发图过来,如果一眼就能看出问题,她会马上给出指导建议。如果从图片上看不出问题,一定要到现场看。不过,对于农户的疑问,刘凤沂不一定都懂,这时候她会告诉农户:“我先回去查查资料,弄清楚了我再给你回复。”她的坦诚赢得了农户的认可和信赖。

不过,令刘凤沂略带遗憾的是,她在推广一些新技术新做法的过程中,有些农户虽然不会抵触,但实际上就是不接受。只有看到别人有效果或自己吃亏了才相信她。“为了尽量避免农户损失,有时候我也会通过拍照片或小视频,让大家一看就懂,更加相信我们农技人。”刘凤沂介绍,她会经常通过微信与农户交流。

故事

帮农户市场卖瓜被“围观”

常言道,农民看天吃饭。刘凤沂心系群众,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3年前,近一个月的持续强降雨,让惠城区汝湖一个农户种的香瓜绝大部分失收,亏损近30万元,她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周末主动帮忙到集市卖瓜。

“群众纷纷跑来,一则买瓜,二来看博士!”刘凤沂笑称,一天下来,虽然累得腿发软,但看到农民脸上的笑容,她深知这是农技人心系灾情灾民的这份情温暖了他们。

2013年惠州遇到百年不遇强台风灾害,她顾不上山体滑坡危险带头深入到生产一线救灾抢险,一连几天吃住都在乡下,尽农技人的责任保护生产安全。

“有一次,惠阳平潭阳光村一个合作社让我去培训番薯生产技术,由于白天农民忙于生产,晚上才有空,我连续两个晚上回到家都是11点多,都是自己开车去的。”刘凤沂说。

值得一提的是,刘凤沂有很严重的关节炎,但仍坚持下乡,常常在田里跑一天,甚至连续5天。很多时候,农民一个电话过来,不分早晚节假日,不是搭公共汽车就是自驾免费给农民传经送宝。

“很多农户不知道我名字,只知道我叫博士。”刘凤沂说,国家培养了她,她理应把所学知识加倍奉献给广大群众。

记者手记

知识征服虫害关爱赢得信赖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刘凤沂在源头治虫,防止菜农过度使用农药,构筑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火墙”,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同时,她怀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关爱,不满足于博士学历,而是刻苦钻研,用知识征服虫子,赢得了农民的信赖。

刘凤沂项目研究取得多项技术创新和突破:首次在惠州开展水稻两迁害虫的抗药性监测并研究出科学合理的抗性治理方案,国内首次提出对不同生境、不同时期的红火蚁疫情应急防控技术,研发出控制蔬菜农药污染关键技术等。项目研究取得多项成果,有5项获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3项获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等。

此外,通过在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推广,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仅惠州市每年约挽回水稻损失1233万公斤,减少蔬菜农药使用430多吨,累计增收节支23387万元,为广东“三农”工作健康发展起到深远影响。她的真诚和敬业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农业高知的良好形象。

采访中,虽然走在农村的羊肠小道,刘凤沂都不陌生。她说,农技人的工作并非高大上,但她走遍惠州各个农村,直接服务农民,她感觉群众的口碑就是对她最大的认可。

人物名片

刘凤沂

1968年出生,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物保护与检疫管理科主任科员,农药学博士。

曾荣获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惠州好人、惠州最美党员、惠州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刘建威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摄

新闻推荐

4个车次票价下调 4月28日至6月30日莞惠城轨实行灵活票价

4月10日起,莞惠城轨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列车停站调整为“站站停”模式。《东江时报》资料图片东江时报讯记者刘豪伟昨日,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