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服务打响“幸福供水”企业品牌 市供水有限公司为惠州城市发展谱写人水和谐乐章

惠州日报 2018-04-24 15:59

建成后的潼湖水厂首期工程全景。

建成后的潼湖水厂首期工程全景。

开展“供水服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

开展“供水服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

水厂设备检修。

水厂设备检修。

建设中的潼湖水厂首期工程。

建设中的潼湖水厂首期工程。

“一户一表”改造后的小区。

“一户一表”改造后的小区。

 ▲2017年12月,X199线汝湖至仍图段供水管道施工。

▲2017年12月,X199线汝湖至仍图段供水管道施工。

▲检修安防系统确保水厂安全。

▲检修安防系统确保水厂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国家发展与水紧密相关,城市发展亦如是。“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惠州,母亲河东江之水蜿蜒流淌,润泽子民,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明城市,因水而兴,生生不息。

1962年,从桥西水厂(惠州市供水有限公司的前身)诞生的那一刻起,惠州供水就以铿锵的步伐,拉开了公司发展的序幕。1988年,惠州设地级市,惠州供水乘势跨越,经过几代供水人的艰苦创业、奋发拼搏、无私奉献,惠州供水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水之赞歌。

五十六载激情岁月,五十六载光辉篇章。目前,惠州供水已铺设DN100以上供水主管道1200多公里,服务范围扩展至惠城区(中心区)和仲恺高新区,供水范围东起平潭、西到潼湖、北起汤泉、南至永湖,方圆370多平方公里,肩负着惠城区、仲恺高新区及周边乡镇150多万人口的生活及经济建设用水重任,在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艰苦奋斗

三十载跨越发展保供水

1987年以前,市区日供水能力仅为6万吨,由于管径小、供水量不足,市区部分区域如下角、南坛等用水还是很困难。由于产能有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供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增建新的自来水厂迫在眉睫。1988年,桥东水厂二期4万吨/日工程建成投产,至此,市区供水能力增加至10万吨/日。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前期,惠州大力引进外资,迎来第一次“黄金发展期”,实现了工业起飞。外商入驻最基本的要求是“三通一平”(即水通、路通、电通和场地平整)。市供水公司抓住时机,办实业、打基础、铺管道,大力发展供水事业。1993年,建设完成18万吨/日的河南岸水厂;1994年,又扩建桥东水厂三期4万吨/日工程。至此,惠州供水的供水能力达32万吨/日,供水规模跻身中型企业行列。

1994年,惠州供水开始建设江北水厂,首期和二期工程分别于1999年和2008年竣工投产。2008年,惠州供水的日供水能力达到70万吨/日,供水规模跻身大型一类企业行列。

2010年,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仲恺高新区迎来了“二次创业”的重大发展机遇。为保障仲恺高新区供水的需求,加快建设南部水厂迫在眉睫。2014年7月,总投资6.13亿元、首期供水能力20万吨/日的潼湖水厂建成投产,包括潼湖在内的市区南部用水问题得以有效解决。至此,惠州供水的供水能力达到90万吨/日。

从1987年以前的6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70万吨,再到2018年的90万吨,惠州供水的日供水能力在30年间增长了15倍。超前于城市的发展步伐,为惠州市“南进北拓,东西延伸”的城市规划提供了有力的供水保障。

砥砺前行

环状供水展惠州供水新蓝图

作为将优质自来水输送至千家万户的主要通道,城市供水管网的建设至关重要。30年间,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市供水公司千方百计多方筹措资金,力争城市建设发展到哪、供水主管就铺到哪,不断优化供水管网布局,全力保证城市建设和市民用水需求。据统计,截至2017年,市供水公司铺设DN100及以上供水管道长度已超过1200公里,供水管网遍布市区各个角落,切实保障着惠州市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

如今,干支相连、四通八达、呈环状的供水管网已在惠州城区铺开,并不断延伸至城市周边的村镇,输配能力进一步优化,尤其是市区南部三栋、陈江、惠环、潼侨和北部小金口等工业园区用水得到更可靠的保障,城市供水的安全性、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多年来,市供水公司始终坚持以百姓最为迫切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发力点,自筹资金,投资过亿元,对中心城区大街小巷进行旧管网改造工程。自2005年初立项动工起,先后对涉及市区250多条道路的严重老化、残旧、暗漏、堵塞的供水管网实施改造,范围涵盖桥东、桥西、河南岸、下角、小金口、陈江、潼侨、三栋、龙丰等区域。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市供水公司已累计完成投资1.64亿元,改造完成各类口径管道380公里。供水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完善,确保供水管网“血脉”畅通,有效提升了供水保障能力。

安全为民

技术革新保安全优质供水

技术创新保障出厂水品质!多年来,市供水公司以安全优质供水为己任,狠抓安全生产管理和水质监测环节,从源头出发,结合工作实际,持续探索水厂自动化技术更新改造,如自动投氯、智能投矾系统等,通过不断提升供生产科技含量,持之以恒健全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各水厂安全供水的可靠性,确保出厂水和管网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到目前,惠州供水的安全性不断增强,水质检验项目不断增加,从最初的19项增加到目前的106项,水质完全符合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检测项目106项的要求。同时,在市区设有60余个管网末梢水取水点进行定期检测。

凭借安全供水和优质服务,市供水公司向客户和社会交出了一张张满意的成绩单:2017年全年,该公司四间水厂的出厂水水质合格率为100%,管网水水质合格率为99.90%,水质综合合格率为99.94%,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综合合格率不低于95%的考核指标。

情系民生

优质服务树“幸福供水”新形象

品质为王,诚信为石,服务为旨——— “安全优质供水、用心服务社会”正是市供水公司的服务宗旨。该公司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建立多渠道的营销服务体系,完善监督体制,树立了深入人心的“幸福供水”企业品牌形象。

该公司强化客服中心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通过24小时供水服务热线“96968”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业务咨询、投诉处理等“一站式”服务,公司各营业窗口还为客户提供全新设计的供水客服名片。与此同时,公司紧跟“互联网+”的时代步伐,全面开通支付宝、微信、银行代扣、自助终端等缴费渠道,成功打造“便民缴费圈”,开启指尖服务时代。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市供水公司积极开展 “水厂开放日”“网友互动日”“供水志愿服务进社区”“供水服务进农村”和大客户座谈会、供水义务监督员座谈会等活动,并通过积极参与惠州市“万众评公务”活动和开展网络问政工作等,着力解决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

“真心倾听、热心向导、耐心答复、细心周到、专心优化”——— 市供水公司通过“五心”服务的点点滴滴,增进同客户的交流与沟通,让更多的老百姓和用水客户从中受益,让“幸福供水”服务品牌深深扎根进了客户心里。

创新发展

信息化建设创惠州供水智慧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技术创新始终是推动供水事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富有远见的惠州供水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供水科技创新的征程。

30年来,市供水公司始终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致力于打造“数字供水”、“智慧供水”。目前,该公司已实现水厂生产、水质监测等自动化管理,并大力推进惠州供水信息化系统建设,该项目主要包括机房建设部分、硬件设备建设部分、信息化平台开发及应用系统部分三部分,共有信息化系统指挥供水中心管控平台、客户服务系统、管网巡查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营业收费系统等26项应用系统工程。一项项的信息化成果,只为让惠州供水更加“智慧”。

如今,市供水公司还与有关部门合作,运用物联网、企业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探索“互联网+供水”模式,既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也使市民可通过移动APP等手段,随时随地查询信息和办理业务。

不忘初心

继往开来谱惠州供水发展新章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一代代惠州供水人薪火相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从筚路蓝缕的初创期,到砥砺奋进的跨越发展期,再到插上腾飞之翼的新时代,市供水公司始终伴随着这座城市发展的脚步稳健前行,与百姓的民生福祉紧紧相连,把“放心水”“优质水”输送到千家万户……正是几代惠州供水人披肝沥胆的付出,才铸就了今天惠州供水事业的辉煌。

五十六载风雨兼程,五十六载水韵含情。惠州供水伴随着惠州这座城市一路成长,新的时代,新的起点,惠州供水人必将继往开来,扎实进取,承继过去的辉煌,肩负保障城市建设发展的重任,为惠州城市的发展谱写一曲人水和谐的美妙乐章!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余雪芹 通讯员胡华芸 赖杰雄

新闻推荐

“一门通办”通通好办 惠州市各行政服务大厅推进文明服务简化服务流程

博罗县行政服务中心窗口井然有序。本报记者方莲花通讯员李小燕摄办一项业务花半天时间排队,好不容易排到自己,又因为资料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