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博士”爱捉虫地头免费“开药方” 市农技推广中心刘凤沂今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惠州日报 2018-04-28 15:43

刘凤沂(左一)下乡查看荔枝开花情况,并作技术指导。 本报记者马海菊 摄

她是农药学博士,朋友圈里有一半是农民,常年拖着患有严重关节炎的腿穿梭于乡下,每年到基层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百余场,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上百宗,被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成员、农户亲切地称为“田间博士”——— 她就是今年获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科员、“惠州好人”、“惠州最美党员”、“2016年省三八红旗手”、全国农业先进生产工作者刘凤沂。

刘凤沂2008年来到惠州便深深爱上这片热土,并把她的才学、坚韧、勤奋、朴实奉献给了惠州广袤农村大地。

扑身农业10年,从治虫博士到栽培专家

刘凤沂2008年从南京农业大学农药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带着女儿来到惠州。从北方到南方,南北作物差异很大,栽培管理和病虫害发生各有不同。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她每晚都到办公室查资料,自学南方作物生长特性及病虫害发生特点,解决白天下乡没有解决的问题,时常熬到晚上九、十点甚至半夜才回家。10年来,办公室成了她的家,资料书籍就是她的粮食。

刘凤沂说:“我的专业是农药学,但深入农户,样样都要懂,农户不会问你是哪个专业的,他们只会想你是博士,怎么会不知道?如果不能帮农民解决问题,再高的学历也没用。”付出终有回报,如今她不仅精通各类作物病虫治理,还是栽培管理知名专家。

田间地头传技术,有时腿脚肿得像馒头

今年早造水稻移栽前,刘凤沂来到惠城区横沥镇新村村一块水田边,查看村民黄德雄家秧苗的生长情况,刘凤沂说:“移栽前3至5天,一定要施好水稻的"送嫁肥"和"送嫁药",这样可使秧苗移栽后新根长得健壮且不带病虫害,省工省药,还能减少农药肥料的使用量。”黄德雄非常感谢刘博士及时传经送宝。

市农技推广中心每年都要送技术下乡,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成员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当季农作物开始种植前,刘凤沂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授课。每次讲完,大家都像粉丝一般围着她,要她开出治虫子的良方,还要添加她的微信号。一次蔬菜病虫防治技术培训课后,刘凤沂来到菜田“看病开药方”,忙到中午12点半;一次村里请她培训番薯生产技术,由于白天村民忙于生产,要求晚上上课,她毫不犹豫就应了下来,连着两个晚上11点多才回到家。

“刘博士,帮我看一下,为什么我的黄瓜老是长不大?”刘凤沂的微信里,近半是农民朋友,她经常收到农户发来的求助信息。刘凤沂说:“很多农户发图过来,有些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给出指导建议;有一些从图片上看不出问题,我一定要到现场看。”于是,刘凤沂经常在本职工作外,不分早晚节假日,只要农民需要,就出现在他们中间,免费给他们传经送宝。

面对一些比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刘凤沂还要全市到处跑。灾害天气到来前,她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网站等渠道,宣传农技信息,随后还要下乡,到一些重点区域去走访指导。灾害天气过后,针对受损农作物,她要指导农户排水、科学改种、恢复土壤、挽救农作物,提醒农户进行叶面施肥提高作物抗寒能力、及时采摘无受害的农作物等。

10年间,刘凤沂跑遍了惠州市大部分农村。在单位三年没有公车的情况下,她常常自己开车跑在田间烂路上,有时腿脚肿得像馒头。刘凤沂对此表示:“国家培养了我,我理应把所学知识加倍奉献给群众。”

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农业技术推广奖5项

作为农技人,刘凤沂不仅推广先进技术,还在生产应用中发现问题,动手研究,找出解决方案。为解决病虫抗药性恶性增强问题,她提出水稻两迁害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的研究项目。“那时适逢水稻旺生期,天气非常炎热,她却常说病虫不等人,跑到稻田里采两迁害虫。”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李惠陵说起刘凤沂的拼劲,不断点赞。终于,在经历了顶着高温田间采虫、室内养数以万计的小虫子作生物测定后,她创新性地总结出水稻两迁害虫抗药性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每年为惠州市农户挽回水稻损失约1233万公斤。

为保证舌尖上的安全,她又牵头组织技术团队研究控制蔬菜农药污染关键技术。经过缜密艰辛的实验,研究团队从理论与实践上解决了疑难,每年为惠州市农户减少蔬菜农药使用430多吨。10年来,她先后主持和参加20多项国家、省、市重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取得成果14项,发表论文30余篇,论著9部,多部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杂志和国际学术会议会编里,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农业技术推广奖5项,成为省市农业科技专家,为惠州市“三农”工作作出了诸多贡献。本报记者马海菊

新闻推荐

关于《惠州市惠城区主要出入口景观规划》(草案)的公示

惠市规建公示〔2018〕103号为科学系统地指导惠城区主要出入口的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根据市政府工作安排,我局组织编制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