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文化引领师生向善向上 马安镇中心小学根植本土文化,突出特色教育立德树人

惠州日报 2017-12-18 20:55

参观文天祥公园。

马安镇中心小学校门。

尽责的护学岗。

马安镇中心小学,创建于1923年,一座拥有几近百年历史的老校会拥有怎样的积淀与特色?怀着这样一份好奇,记者初次踏进了不时传出琅琅书声的校园。“学校要办出特色,就必须对学校及本土的历史、文化有深邃的思考和研究,从中逐步提炼凝聚出符合学校教育现状的价值取向,并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马安镇中心小学校长张泉兴如是向记者解释教学特色之内涵。之于马安镇中心小学,学校将马安源远流长的忠孝文化为根基,由此演绎学校办学理念“弘忠孝魂、育忠孝人”,确立“文化立校、文化润校、文化强校”的发展之路。

学校虽历经几近百年,但忠孝文化历久弥新。如今,学校以“忠孝文化扎根校园”的文化建设为契机,激活百年老校的时代生机。“文化虽然触摸无着,但它能化出因势利导的教育力量,希望忠孝文化的打造,使得学校教育有特色、有品位、有厚度,在其浸润中师生教学相长、向善向上。”

追根溯源

深植本土文化滋养育人特色

“忠孝文化,是马安乃至惠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地方学校理应传承拓展,以彰显文化育人的特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校长张泉兴的介绍开门见山。三个多月前,他刚刚调任至该校,在学校百年华诞前履职校长,中共马安镇党委吴章仲书记深情寄语:“希望忠孝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张校长倍感鼓舞,但也深知任更重,道尚远。

记者一行的采访便在简单介绍之后的一次短途考察开始。由学校出发往东南方向3公里,就是马安镇龙塘村,这里全部村民都姓文,是文天祥胞弟文天球后裔。这里的龙塘古庙、文氏祠堂、天祥公园、烈女庙等古迹新景无不在诉说“忠孝故事”:南宋景炎年间,文天祥的胞弟文天球任惠州知府,家居归善县白龙塘(今属马安镇龙塘村)。文天祥率义军“宁折不弯”誓死报国以尽忠、文天球率百姓“宁弯不折”审时度势屈身保家以尽孝,兄弟两人一人忠心为国,一人孝悌为家,被誉为“忠孝两全”。这一美誉在马安广为流传。

“学校将忠孝文化作为教育特色,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厚重的本土文化的滋养,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便利。我们要将忠孝文化成为办学理念的根,成为学校育人的归宿。”张泉兴说。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三个多月间,学校对龙塘村的考察已有三四次,其目的就是深入挖掘马安忠孝文化的内涵。如今,其育人思想已经在这方教育热土上铺展开来——— 经过学校领导班子、全体师生的讨论,充分凝聚学校师生的集体智慧,学校将秉持“弘忠孝魂、育忠孝人”确立为办学理念,坚持走“文化立校、文化润校、文化强校”的发展之路,弘扬忠孝文化,提升办学品位。

那么,学校所言的忠孝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对于这个提问,张泉兴在沉思片刻之后给出了谨慎、负责的回答:中华万古,忠孝传家。忠和孝的观念,是中国道德体系的两块基石,孝是立家之本,忠是立国之本,忠是孝的放大,孝是忠的浓缩。学校经过讨论,确立了“忠孝”教育的内涵为:“孝敬长辈、学会感恩,忠于祖国、立志成才”,并把“忠孝”的内容归纳为知孝、明理、尽责、尽忠四大板块。

筹谋规划

浸润师生精神养成行为文化

走在马安镇中心小学的校园里,明亮的教学楼、宽敞的操场,四周白璧无瑕,整洁中却显得有些空荡。然而,这也许会很快成为过去式。因为在学校德育处,记者看到了“让忠孝文化扎根校园”的新规划:创设 “忠孝园”、“忠孝廊”、“忠孝墙”、“忠孝亭”、“书香苑”、“忠孝文化室”、“校史室”,以此作为宣传教育忠孝文化的阵地之一。按照规划,学校树立文天祥塑像,以大义凛然的形象伫立于教学楼前,将忠孝气质具象化;悬挂忠孝故事、诗词书法于教学楼走廊两侧,营造忠孝文化育人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营造忠孝文化育人环境,是马安镇中心小学忠孝文化进校园的第一步,而最重要的是“让忠孝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魂,成为师生自觉践行的行为文化”。对此,张泉兴援引了一句管理学中的话来解释,“所谓三流企业人管人,二流企业制度管人,一流企业文化管人。”因为校园文化不是表面的红火热闹,不只是形式的表现,文字的表达,更是内容的浸润、思想的渗透、行为的体现。

如今,由硬件入手打造环境布置,最终的目标是软件提升——— “孝行天下、精忠报国”的忠孝观念内化为师生内心的准则与信条,将忠孝文化打造为学校的特色教育。在采访中,学校多位领导、老师用同样的愿景为记者描摹着忠孝文化扎根校园的最终一幕。

“文之以晓义,化之以成天下。我们期待让忠孝文化的养成和规范深深浸润广大师生的精神世界,让全体师生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张泉兴校长的这席话可谓情深意切。当然,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深知,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最好渠道,但文化进入心灵的过程是渐进的,是无声息的,让“忠孝文化扎根校园”的规划远非一蹴而就。

这,让记者想起一句《孝经》之经典,“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行成于思

期许百年老校焕发时代生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在马安镇中心小学,忠孝文化之培育、行为之养成,既然有由来已久的本土精神,“点燃”只需寻得合适的契机。在张泉兴看来,自己的履新上任,不啻为契机,为责任,为使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文化润泽,悄然无声,日积月累,何愁不化?

“传承忠孝文化,争做忠孝之星”,曾经是马安镇中心小学的德育活动之一,如今,“忠心报祖国、孝心敬父母、诚心待朋友、公心对职守”的誓言重新响起。此外,学校还以重要节日为节点开展感恩父母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自制小卡片,写上感恩话语,亲手交给长辈。老师在开学第一周就向学生布置“孝心作业”,让学生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生日时送上自己的祝福,了解父母的兴趣爱好,并记录父母在抚养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经典诵读感恩父母,也是马安镇中心小学每学期必举行的一个活动。“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在吟诵中浸润着感恩教育。每学期组织中、大队委,优秀学生到龙塘村文氏宗祠进行实地参观……一系列围绕忠孝文化培育的活动也提上日程,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正确的忠孝观,并以学生带动家庭,以学校辐射社会,共同营造弘扬忠孝文化浓厚氛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泉兴校长对学校忠孝文化打造的设想亦是发挥熏陶感染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学校的忠孝文化将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以高效自主课堂为主阵地,让忠孝文化成为锻造教师队伍的指南针,成为学生养成教育、实践体验的落脚点。”记者了解到,学校将编制系列校本课程,增强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比重,渗透学科教学植入“忠孝”因子,让“忠孝”植根于所有课堂,实现课堂全覆盖;所谓欲渡人者先渡己,让教师了解忠孝文化、传承忠孝文化、落实忠孝文化,成为其主要的领路人;利用“忠孝十心十省”、“忠孝日”、“忠孝十个一”等活动载体,引导师生共同践行忠孝文化。

“希望学校能够成为教育有特色、有品位、有宽度、有厚度的育人之所。忠孝教育能够成为学校的教育特色与亮点,展现给马安父老。”在采访结束之际,张泉兴满含期冀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也坚信文化如水,有汇纳百川之量,有因势利导之智,有百折不挠之勇,伴随着各个规划设想一步一步展开,能够达到润泽校园、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学 校 名 片

马安镇中心小学

马安镇中心小学小学始建于1923年,学校环境优雅、师资雄厚、设备完善。近年来,学校秉持“弘忠孝魂、育忠孝人”的办学理念,坚持走“文化立校、文化润校、文化强校”的发展之路,充分凝聚学校师生的集体智慧,弘扬忠孝文化,提升办学品位。多年来,学校坚持不懈抓管理,持之以恒创特色,精益求精建队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教学科研。教师在区级以上发表或获奖论文20多篇,学生160多人次获区以上奖励;文艺队、田径队等多次在区级竞赛获奖;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多次被评为惠城区 “先进大队”、惠州市“红旗大队”;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惠城区“德育示范学校”、“安全文明校园”。诲海扬帆芳教苑,笃志丹心育芝兰。如今的马安镇中心小学正朝着教风正、学风浓、学生喜爱、家长满意的目标而努力。

学校的口号是:马安中心,忠孝在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新闻推荐

优秀师资力量筑自信保障 师资建设显自信

欢欢喜喜上学去。核心提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之后,教育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