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开发畲族乡村生态旅游

东江时报 2017-10-27 19:39

雷玉英。《东江时报》记者姚木森 摄

党的十九大代表

雷玉英

博罗县横河镇嶂背畲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从北京回到惠州,雷玉英一直很忙,几乎没时间收拾自己的家。昨日早上才回到博罗,她就赶去参加横河镇妇代会,中午1时许才回到横河嶂背畲族村的家里。80多岁的家婆总算见到了离家10多天的媳妇,婆媳还没说上几句话就被打断了。一位村民知道村支书回来了,赶紧委托雷玉英帮忙自己的妻子办理社保,在家还没坐热的雷玉英匆匆赶到村委会办公。

聆听报告在“农村”“生态”上划重点

雷玉英,博罗县横河镇嶂背畲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这位51岁的畲族妇女,在这个博罗惟一的少数民族村子里,扎扎实实当了12年的“女管家”。对此,村民们早已熟悉这位“大姐”,对她能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由衷高兴并自豪。

“作为基层党代表参加十九大,很光荣,但压力很大。”在十九大开幕当天,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雷玉英在纸质报告中认认真真划重点。“我是农村的基层代表,对报告中的村民工作特别认真看、仔细听,”雷玉英笑着说,“生怕漏了一点”,她在报告中的“振兴乡村战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等内容下面都划了重点,“结果大会后这份纸质报告要收上去,回到宾馆我们每位代表重新领到一份纸质报告,我又把重点再划上”。

在广东代表团讨论十九大报告时,雷玉英结合基层工作作了发言,讲述惠州农村的变化与少数民族的 “获得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农村人就是这么实在,但是我知道自己责任很大”。她说,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把十九大的报告 “落地生根,回到村里为村民服务”。

“她回来就忙上了,我们想看看她穿着畲族服装参加十九大的照片都没机会。”嶂背畲族村党委委员雷素兴说。和村民的自豪兴奋不同,雷玉英家人却很淡定,甚至十多天没给她电话,丈夫依旧在深圳打工,倒是在广州上大四的女儿在微信上给妈妈鼓励:妈妈,你厉害!

工作村集体收入从8000元到7万元

“她呀,很亲切,很和善,没看过她发火。”嶂背畲族村新屋村小组组长蓝汉成这么评价雷玉英。

嶂背畲族村祖辈是1958年从大山老嶂背迁徙下来的畲族人,以雷姓和蓝姓为主。政府给他们盖起了房屋、拨给田地,让他们告别深山。如今,嶂背村有500多位村民、近百户人家、三个自然村。

“嶂背是典型的小山村,耕地就100多亩,村里几乎所有家庭主要收入是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工资。”生在嶂背、长在嶂背的雷玉英对山村情况十分熟悉,她年轻时也外出打工多年。

2005年,入党不到3年的雷玉英当选嶂背畲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那时嶂背村的村集体收入仅有8000元、有16户贫困户,2011年嶂背村被纳入省级贫困村。雷玉英想着如何为村民脱贫,高中毕业的她,对土地并不陌生,但新农业却是个新课题。她一点点摸索,坚持收看央视《今日农经》节目,探索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跑到横河镇农业服务中心请专家,下乡为乡亲提供市场信息和种养技术指导。

“今年嶂背的村集体收入7万多元,还有一户贫困户。”雷玉英说,如今村委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让嶂背村“致富”。

打算村里污水处理已经做好规划

“十九大报告提出许多惠民政策,尤其是振兴乡村经济战略,让我很兴奋。”雷玉英说。

“嶂背村现在党员不到30人,对于嶂背村发展,我们党员作为带头人,要好好干,要干得好。”对嶂背畲族村下一步发展,雷玉英说,村两委计划走好“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乡村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这两步棋。

“由镇政府牵头,拿出规划方案,上个月就做好了规划,村里将要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嶂背村将建设一个小型的村民污水处理池,污水收集管通到每家每户,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实现安全排放。“不用污水横流了,这才是美丽乡村,环境好了,村民住得才开心。”雷玉英说。

靠山的嶂背畲族村,有着5800多亩的原始林地,这是嶂背最大的资源。每次说到后山的原始森林,雷玉英就两眼放光,“这片森林是我们嶂背畲族的老家,风光很美,就像世外桃源。”几年前,有位老乡在附近一带种了2000多亩的油茶,茶园与森林融为一体,雷玉英和伙伴们计划好好利用,发展生态旅游。“现在,就是山路不好走,最后4公里的盘山路小车子上不去,这成为我们最大的难题。”雷玉英还规划着在山里打造畲族生态村落,将原始风光、油茶种植、畲族文化规划好,让更多的人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东江时报》记者李向英 刘豪伟

新闻推荐

博赛技校生获事业单位破格录用

■《东江时报》记者范文燕广文技工学校学生因为有技术就业供不应求,学生被各种工厂抢着要,不过技校生事业单位工作的比较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