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名惠州供电勇士第一时间驰援珠海 6天连轴抗击双台风,圆满完成43回线路抗灾复电工作

惠州日报 2017-09-01 00:27

8月24日,惠州局支援珠海抢修复电施工人员利用钩机树立新杆。 通讯员李星罡 摄

8月24日,在珠海斗门配网抢险现场,施工人员在组立新的杆塔。通讯员李星罡 摄

8月25日,施工人员在拆除被台风损毁的杆塔。通讯员范润晖 摄

8月26日,施工人员在争分夺秒组立新铁塔,争取早日复电。通讯员范润晖 摄

8月24日下午,惠州局支援珠海抢修复电斗门立杆现场,抢修人员在抓紧清除阻碍施工的多余电缆。 通讯员李星罡 摄

8月25日,施工人员在拆除被台风损毁的杆塔。 通讯员范润晖 摄

8月23日12时50分,强台风“天鸽”在珠海金湾区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4级(45米/秒),这也是今年以来登陆广东的最强台风。

受“天鸽”影响,珠海电网受损严重,约有68万用户用电受影响。一方有难,八方来助!灾情发生后,在南方电网广东公司的统一安排下,惠州供电局立即吹响抗风复电集结号,紧急调拨抢修人员和物资驰援珠海抢险复电,1031名抢修与后勤人员、6台发电车和11台无人机组成的抢修复电队伍于23日下午陆续启程赶赴珠海斗门支援抢修复电工作。据悉,26日上午,他们所负责抢修的9成线路已复电,然而强台风“帕卡”再次发力破坏,直至8月28日下午,圆满完成任务的抗灾复电队伍才安心返惠。

临危受命

台风登陆当天上千抢修人员赶至受灾地

8月以来,广东各地进入“高烤”期,不少人都盼着一场风雨降降温。然而,强台风“天鸽”带来的狂风暴雨让大家猝不及防,登陆地珠海更是受到严重影响——— 因电网受损直接导致68万用户用电受影响。

8月23日中午,惠州供电局接到广东电网的“集结令”后,立即清点人手与物资前往支援,首批人员于当天晚上19:00时左右到达指定抢修辖区——— 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据悉,斗门区与“天鸽”登陆点金湾区相连,电网受损尤为严重。其中珠海白蕉供电所管辖的61回10千伏线路中,有43回需要由惠州供电局支援抢修。

8月23日晚,惠州供电局支援珠海抗灾复电队伍分三批陆续前往斗门区。由于天气恶劣,加之封路等阻碍,最后一批人员凌晨3点才到达珠海驻地。随后,该局持续调集物资、工具、车辆等增援前线,截至8月24日,共1031人、6台发电车和11台无人机抵达抢修一线。

争分夺秒

地域广、线路多,凌晨6点便投入战斗

地域广、线路多、联网程度高,是此次抢修线路的特点,时间紧、任务重、应急材料匮乏,则是此次抢修任务的难点。为此,惠州供电局支援珠海抗灾复电队伍争分夺秒,不敢懈怠。

8月24日凌晨6点,包括最后一批凌晨到达、来不及充分休整的人马,准时集合在斗门白蕉供电所参加抢修工作协调会议,同时工作骨干进入抢险现场进行受灾情况勘察和抢修方案制订,全面展开抢修工作。

白蕉供电所管辖的区域共184平方公里,占珠海市面积的十分之一,加之台风过后遍地狼藉,所以勘察并不容易。此时,白蕉供电所能空余出来配合支援队的人力极其有限,对于不熟悉当地的他们来说,巡线找故障点需要耗费不少时间。

幸好,有无人机大展身手。由6名机师、11架无人机组成的惠州供电局输电管理所无人机支援小队在前一天晚上就已安排无人机巡视任务的地形、路线规划和人员分派工作。24日上午,无人机机师顶着烈日跨越一路树障艰难前行,分别奔赴各个山林地区,一架架无人机腾空而起,他们则站在原地耐心操作、细心发现缺陷,传回了珍贵的图片、视频资料,为接下来的抢修工作奠定了丰富的资料基础。一天中,惠州局无人机大队共起飞39架次,巡视178基杆塔,发现了紧急重大设备缺陷29处。

攻坚克难

通讯不畅就用喊,鱼塘边的电杆靠人搬

面对数十年一遇的强台风,珠海当地的应急抢险材料供不应求。在了解到现场物质紧缺情况,惠州供电局后方紧急动员,紧急调集街码、绝缘子等抢修物资,在24日上午从惠州发往珠海,满足抢修复电需要。

然而,抢修现场通讯不畅又给他们出了一道新难题。“电话时断时续,基本没法用,现场沟通全靠喊。指挥部也得直接到现场传达信息。”惠州供电局支援珠海抗灾复电人员周建辉提到,更让人头疼的还在后头———斗门当地养殖基地多,80%的电杆都立在鱼塘边上,而鱼塘周边泥土松软无法停靠大型机械,需要完全以人力把沉甸甸的旧杆拔起,再将新的电杆搬运进去、立起来。

恶劣的作业环境使得所耗费的人力与时间大大增加。周边的鱼塘增加了工作难度,因为泥土容易下陷回填立杆的洞口,于是施工人员轮番作业用铁铲一点点将泥土挖出立杆新洞,深挖的洞口上只能看见他们的安全帽。

众志成城

经验丰富的支援队负责质量安全把关

一方面,现场困难重重,而另一方面,广大用户尤其是养殖户都等着通电为鱼塘供氧,这就要求惠州供电局支援珠海抗灾复电队的高效合作。据悉,这是一支救援经验丰富的队伍,此前海南、湛江电网遭遇台风损毁时,他们也曾前往一线,因而安全关、质量关都不在话下。

“从方案定制到施工,我们分别有设计组、技术组、安全巡视组加以把关,众志成城才能事半功倍。”现场施工负责人卢文立举例说,在10千伏新沙甲线工作现场,铁塔拦腰折断,技术组在考虑复电效率和安全要求,并经过实地考察后决定使用15米水泥电杆代替,修复周期可以缩减一周以上。

尽管天气酷热,但大家依然干得热火朝天,10个施工小组同时开工,每一个施工小组以两小时一次的频率在微信群里汇报,不仅要说明工作进度,还要反馈是否存在需要协调的问题,和多余的施工力量。以便指挥部协调把多余的施工人员投入到紧急繁重的项目里。在科学的部署、默契的配合下,8月26日上午,9成线路已恢复送电。

彰显担当

原地坚守抗击双台风,全力帮助受灾群众

“阿囡,珠海这边已经超过9成恢复供电了,爸爸很快就可以回家了,你要继续帮爸爸打气!”8月26日是惠州供电局支援珠海抗灾复电施工人员连轴转的第四天,抗灾复电成员叶相平在登上发电车前给家人打电话报喜,随后与战友们向剩余待修复线路发起最后总攻。当天,43回线路全部恢复送电,支援队却被告知要原地待命。

然而,又一个路径相似的强台风“帕卡”来势汹汹,最终于8月27日上午9时许在江门登陆,珠海再次进入10级风圈。“几乎40%的线路面临二次受损,于是,我们待风力稍减,就冒雨作业。”肩负着责任与担当的支援队来不及休息,坚持投入到第二场战斗中。

除了修复线路,他们还义务帮助受灾群众解决用电问题,比如不少养殖户都拉了低压专线,但台风过后线路损毁严重,于是支援队在抢修后主动帮其清理树障、更换导线、扶正电杆,让他们能尽快用上安全电、放心电。

8月28日下午,所有抗灾复电工作圆满完成,惠州供电局支援队方才凯旋。

镜头:

斗门民众为支援队送来水和面包

26日上午11时,在白蕉镇沙栏路的低压线路抢修现场,一辆载着面包和矿泉水的小三轮向施工地点驶近。“老乡,注意保持安全距离,我们在维修,千万别伤了你。”地面的安全监督人员赶紧吆喝。“我给你们送水和面包来啦!”原来,在附近月坑市场开小卖部的陈先生注意到施工人员从早上7点就开始工作,想着天气炎热,工人长时间工作,需要多喝水吃点面包补充能量。

交谈过程中,陈先生更是三番五次问到抢修人员需不需要组织村民帮点忙。“老乡,太感谢你送来的物资,你们安心再等一会儿,今晚肯定会给你们恢复送电的。”经过安全监督员的劝解,陈先生卸下物资安心离开,并表示如果再需要饮用水,请施工人员千万不要客气。

此外,不少村民见到支援队前来,都热情将其请进家门喝水、歇息,让施工人员感动不已,村民的理解与支持也更坚定了他们快速复电的决心。

快餐店老板送来千份绿豆糖水

得知惠州供电局支援珠海抗灾复电队前来,城东中学主动将校园提供给上千名队员做大本营,并让出食堂与宿舍。

8月25日,这场跨越几百公里的驰援行动在短时间内就恢复了不少片区的电网,为饱受酷暑高温折磨的斗门居民送来了及时的电力供应。刘国英是惠州局支援珠海抗灾复电施工队伍大本营附近的一家快餐店老板,台风过后,由于停电他只能关门停业,他苦恼着要怎么度过这次难关。“以前都没见过这么大台风,门口那颗老树都被连根拔走了,没想到第二天就来电了。”

当刘国英了解到这个学校就是惠州局施工队伍的大本营后,他马上在店内和伙计们熬了足足一千人份的绿豆糖水,并送到了食堂内。可口清凉的绿豆糖水为施工人员减轻了难耐的暑气,缓解了工作的疲劳,让他们更好的投入到接下来的复电战斗中。

身影:

在有着18年党龄的党员朋友

圈准时看“日出”

8月26日,一早,简单喝一碗粥、吃几口咸菜后,王立勇带着一台500千伏安的应急移动发电车和一支130多人的抢修施工队伍,支援珠海斗门供电局白蕉供电所恢复辖区内8回10千伏受损公用线路抢修复电。

王立勇是惠州支援珠海抗灾复电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他还是一名来自惠州惠东供电局的拥有18年党龄的党员。当记者问他参加过几次抗灾时,他笑着说,已经记不清第几次参加抗灾复电了。

“8月26日,珠海斗门,天鸽登陆第四天,乳鸽味未散。开工!”这是王立勇26日早上朋友圈的第一条内容,这几天大家总是能在早上6点左右,看到王立勇在朋友圈里发的珠海美丽的日出,还有一句打趣的自我打气的文案。

“光是看王立勇的朋友圈,总是让人看到一种乐观的革命精神。” 王立勇的同事老刘告诉记者,2013年抗击天兔台风,王立勇当时还是惠州惠城局江北配电所所长,带队三天只睡五个小时,最后一天,打电话是眯着眼睛说话的。“他以坚强的意志践行着党员先进性要求,冲锋在前,敢担当、重实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抗灾抢险队“铁打成员”老贾退而不休

“老贾,又见到你了!”26日,在各个场地进行安全巡视的卢文立突然见到了“老战友”贾树昌。2013年,两人曾随惠州供电局大部队一同前往海南支援台风“威马逊”的灾后抢修复电工作。

25日晚,为加快支援珠海抢修复电工作进度,惠州供电局再紧急抽调68人连夜赶往斗门。“老贾,你也去吧。有你在,我们比较放心。”临行前,指挥中心嘱托贾树昌一定要看管好现场安全工作,毕竟,要实现快速复电的目标,保证安全作业才是根本。

抵达斗门后,贾树昌和同事立即前往支援10千伏沙兰线的复电工作。“老贾,你不是退休了吗?怎么又来了?”施工人员诧异地问到。“我不来,难道你们习惯吗?”贾树昌打趣答道。原来,在惠州供电局,贾树昌是抗灾抢险队的“铁打成员”,韶关抗冰、抗击台风“天兔”、“尤特”、“威马逊”……每一次他都冲锋在前。

对老贾,施工人员是又爱又怕。“他对我们非常的关心,经常来我们工地上帮我们改善作业方法,几十年的老师傅一出手,真是事半功倍。不过,在他的眼里别说违章,连不规范都容不下,一旦发现了问题,不论平时关系多好,都没有半点情面可讲。”现场负责人感叹,又遇上老贾,虽然更加绷紧了精神,但也感激他始终关心兄弟们的安全。

对于自己的退而不休,贾树昌是这样解释的,“我半辈子都是在搞电力,习惯了。只要组织需要我,只要我还干得动,我就要到一线去。”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周婷婷 通讯员何文浩 黎凯燕 蒋立涛 李星罡 刘冠莹范润晖

新闻推荐

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助河长制落实

据《惠州日报》报道,惠州市编制了《惠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全面实施河长制,构建了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制组织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