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盔官兵雷区舞“芭蕾”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记者深入黎巴嫩亲历世界最危险雷区之一 现场直击驻粤官兵首次海外维和

东江时报 2017-08-01 21:58

维和分队每周深入营区附近村庄开展巡诊。

陆军第74集团军赴黎巴嫩维和部队营地一角。

维和分队定期开展演练。

编者按“我们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谱写强军事业新篇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宣示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决心。

走过27年海外维和历程的中国军队,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守护和平,传播铸剑为犁、携手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展示了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今年5月,以驻惠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为主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200名官兵前往黎巴嫩,执行为期1年的维和任务。这是驻粤部队首次参加联合国海外维和任务。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日前独立派出采访小组,远赴黎巴嫩开展为期10天的采访。这是中国地市报首次派出记者赴海外采访维和官兵。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特别报道,全景式展现维和官兵履行职责使命、守护地区和平的风采与担当。

维和官兵正在穿行“蓝线”——— 黎以边境一个布满地雷的“死亡地带”。这里只有一条不到一米宽的小路相对安全,周围地雷密布。

在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地区,印有骷髅图案的红色标识牌和密密麻麻的铁丝网时刻警示着人们,这是一片隐藏着数十万枚地雷的“死亡地带”!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一群人,他们头戴蓝盔、身穿防弹衣,踮起脚尖,小心警惕地穿行于这片世界上最危险的雷区之一——— 黎以边境的“蓝线”,进行施工勘察作业。这群来自中国广东惠州的维和官兵,时常上演危险的“雷区芭蕾”。

“雷区芭蕾”?

你一定感到惊异!你无法想象世界上竟有这样奇特的、隐藏了极大风险的“舞蹈”。

是的,“雷区芭蕾”!这是勇敢的中国维和军人对在黎巴嫩进行雷区施工勘察作业的独特命名!这命名,充溢着义无反顾的英雄主义精神,洋溢着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展示了中国军人舍生忘死、笑傲沙场的自豪和乐观!

履行神圣使命,维护世界和平。今年5月,以驻惠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为主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以下简称“维和分队”)赴黎巴嫩执行为期1年的维和任务。这是驻粤部队首次参加联合国海外维和任务。

跨越万里关山,深入维和一线。建军9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惠州日报》记者远赴黎巴嫩采访。这是中国地市报首次派出记者赴海外采访维和官兵,他们带您走进“中国蓝盔”的世界,看他们心怀世界、守护和平,看他们穿行“蓝线”、铁骨柔肠,看他们展示大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

铁骨“雷区芭蕾”

平静下的不平静,和平下的暗潮涌动。这种强烈的反差感,对于维和官兵来说,体验尤为真实、深刻。

这里是黎巴嫩最南端的黎以边境地带——— 一个被称作“蓝线”的地区。黎巴嫩这一侧,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雷区。数十万枚地雷隐藏在地下,这是战争留给黎巴嫩的遗患。另一侧,不远处就是以色列军队的岗哨,荷枪实弹的军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边境的一举一动。这里是最不平静的边境,这里是最危险的地带。

“死亡地带”仅一米宽小路安全

当地时间7月31日正午,烈日炙烤着大地,“蓝线”的地表温度接近50摄氏度。酷暑中,维和分队分队长彭春带领官兵,保持全副武装——— 厚实的迷彩夹克、沉重的防弹衣,以及头上重达数公斤的蓝色钢盔。军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留下一块块白色的盐渍。

维和官兵正谨慎地穿行“死亡地带”。这里只有一条不到一米宽的小路相对安全,周围地雷密布。就在前几天,附近一位村民不幸被地雷炸伤。

简易的铁丝网,将小路与两边的雷区分隔开来。铁丝网上悬挂着印有骷髅图案的红色标识牌,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穿行者,这里危机四伏。

维和分队的官兵绝大多数是“80后”和“90后”,出生、成长在和平年代,这是他们距离战争最近的一次行动。他们这次的任务,是要完成施工前期勘察。勘察点位于一处陡峭的山崖。

作业区每寸地下都可能有雷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兄弟们,咱们上!”彭春鼓励大家。官兵们套上绳索、带上工具,小心翼翼地沿着陡峭的崖壁一步步下到崖底,对整片作业区进行详细勘察和初步施工。

“下到崖底的时候,我们连大气都不敢出,因为我们身边的每一寸土地下都可能有地雷。我们恨不得每一步都踮起脚尖。”维和分队平面建筑连连长张锐擦了擦汗。他说,官兵们给“蓝线”任务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雷区芭蕾”。

几天前,维和分队组织官兵来到距营地不远的基亚姆村,祭奠2006年在此牺牲的中国维和军人杜照宇烈士。自豪、沉痛……每一位官兵心中都五味杂陈。

“这让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维护世界和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彭春感叹道,“我们参加维和,最危险的莫过于"蓝线"作业。维和官兵牢记"安享和平是人民之福,保卫和平是人民军队之责",面对危险挑战,从未犹豫半分。”

担当中国名片

在加纳维和部队营地,老旧的掩体石笼周围错综复杂缠绕着各种通信电缆、电线、网线。施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碰断线路。维和分队的官兵们熟练地驾驶着吊车,将一个个石笼从纵横交错的线路中吊出,并更换上崭新的防护工事。精湛的技艺折服了加纳维和军人,他们毫不吝啬地送上了称赞。

展示中国形象,得用业绩说话。在维和分队的日常作业中,像这样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还有很多。凭借过硬的军事技术,中国官兵们赢得了广泛赞誉。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司令迈克尔·比尔里将军也竖起了大拇指。

“治病救人,中国军医最棒”

每周,维和分队一级医院院长黄要强都会带着军医到曼苏里村等地巡诊,免费为村民看病,开展人道主义救援任务。久而久之,村民们都知道:“治病救人,中国军医最棒!”

“救救我的孩子!”前不久的一天晚上,一位曼苏里村的妇女怀抱着年幼的女儿,来到维和分队营区外,哭泣着求救。

维和分队的大门打开了。军医刘旭对小女孩进行了检查,取出深深扎入她脚底板的铁钉,对伤口进行了清创消毒,并注射了破伤风抗毒素疫苗。

临走时,小女孩的母亲热泪盈眶地向维和官兵致谢。

开展交流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参加维和行动,既是我国承担国际义务、履行大国职责的体现,也是树立中国形象、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维和分队政工副分队长周宇表示。

任务间隙,维和分队组织官兵发挥各自特长,开展交流活动,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用联合国雇员格罗利亚的话来说,中国维和官兵在动荡的黎巴嫩南境,打造了一张中国的名片。国际友人通过这张名片,看到的是一个崛起大国的担当与义务,是一个文明古国的新生与魅力。

柔肠亲情守望

万里赴戎机,最苦是相思。

黎巴嫩时间早上七时三十分,维和分队的官兵们吃完早餐,返回营房。因为五个小时时差,此时国内刚好是午饭前后。早餐后与家人视频聊天,已经成为大家的习惯。这是他们一天中唯一与家人倾述的时刻。

他出征时妻子即将临盆

营房里,维和分队上士谢晓钿憨笑着恳求视频里的妻子:“快,让我看看儿子。”

“不回来陪我,不给你看!”妻子嘴上不饶人,却将刚满月的儿子抱到镜头前。

“咦,怎么不叫爸爸呢?”谢晓钿在视频里逗弄儿子。

“他才多大啊!唉,等你回来,他就会叫了。”妻子抹了抹眼泪。

谢晓钿的眼圈也逐渐泛红。两个月前远赴黎巴嫩时,妻子即将临盆。儿子出生的那晚,他在万里之外彻夜难眠。“第二天,我通过视频看到粉嘟嘟的儿子和筋疲力尽的妻子,瞬间就泪奔了!”他说。

他是“高富帅”却心怀“军旅梦”

刚到营房,维和分队列兵杨冰的手机就接到了视频通话。“妈,你可真准时。”他故作不情愿道。

“你跑那么远,妈妈能不担心?你在那边还好吗?注意安全啊!”母亲一脸担忧。

“儿子啊,那边情况复杂,你一定要熟悉局势……”父亲抢过手机。杨冰偷偷吐了吐舌头,他知道父亲又要开始长篇大论了。

入伍刚满一年的杨冰是个“高富帅”。父亲经营两家房地产公司,家境殷实;自身成绩优异,毕业于同济大学。因为心怀“军旅梦”,他毅然放弃外资企业工作机会,选择应征入伍。

“父母虽然担心,但还是支持我的选择。妈妈唠唠叨叨,父亲认真了解中东局势,都快成半个专家了。”杨冰嘴上说着不耐烦,神情间却写满温情。父母的唠叨,家人的念叨,是爱的牵挂,更是平安的祝福!

一道道看不见的电波,连接起中国与黎巴嫩。一头是守卫世界和平的维和官兵,一头是牵肠挂肚的至亲。官兵们告诉记者,越是享受亲人的温情,就越要珍惜和平来之不易,更要担起维护和平的重任!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特派黎巴嫩记者潘高耸 李松权 通讯员周洪宇 李文智 周宇

维和官兵在烈日下施工作业。

新闻推荐

文明旅游志愿者增至上千人 “中国好人”林大康点赞惠州文明旅游氛围

文明旅游志愿者在惠州西湖引导旅客。《东江时报》记者朱金赞摄■《东江时报》记者范文燕“文明创建以来,惠州整个旅游氛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