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博物馆”明年底开放 历经近200年风雨的宾兴馆将重生
宾兴馆复原模型,三堂四横屋的封闭式的四合院布局清晰可见。
宾兴馆项目围蔽施工,目前已完成场地平整等工作。
宾兴馆是广东省内目前仅存的一处古代科考建筑。
宾兴馆内的《宾兴馆条约》石碑。
东江时报讯 作为广东省内目前仅存的一处古代科考建筑——— 宾兴馆,近年来因抢救维修的呼声鹊起,这座被各式各样建筑拥裹,让行人难识真容的建筑,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近日,东时记者走访宾兴馆抢救维修现场获悉,该项目计划明年年底前投入使用,其中计划明年6月份完成修缮,7月份开始组织布展,12月底前向公众开放。
年久失修的古代科考建筑
东时记者从市文广新局获悉,宾兴馆位于惠城区桥西金带街历史文化街区南部,建于清道光8年(1828),是清代惠州乡绅为资助本地管理员参加乡试、会试而建的宾馆,是目前广东省内仅存的一处古代科考建筑,是中国乡土建筑中最能反映古代科举制度的古建筑之一,2015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馆舍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清道光年初的建筑风貌。建筑以青水墙砌筑为主,屋面铺设灰瓦并用绿色琉璃瓦滴水,正面大门及墙身主要以花岗岩石砌筑,正脊和垂脊饰以博古纹、夔纹等纹饰,显得庄重古朴,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正面开三门,分三路建筑,中间为主体建筑,有前厅、中堂及上厅。
至抗日战争时,此建筑遭日机轰炸,中路第三进被炸毁。解放初,该建筑辟为环卫工人宿舍。近年来,由于宾兴馆年久失修,加上已经历经近200年风雨,宾兴馆重生之路备受关注。
将成“惠州的文化地标”
今年6月3日,在相关部门和媒体见证下,一辆挖掘机开进宾兴馆,对门前空地进行平整,标志着宾兴馆抢救维修工作正式开启。在场的市代建局相关负责人向媒体透露,完工后,宾兴馆将成为“古代科举制度博物馆,惠州的文化地标”。
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委、市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将抢救维修重要文物单位宾兴馆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并专门召开文化工作专题调研会。随着相关职能部门完成征地、规划、施工方案等工作后,终于在今年6月正式动工。据悉,宾兴馆抢救修缮项目列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十件民生实事”,也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的建设项目。
目前,已完成临时设施搭建、场地平整,图纸会审及技术交底,脚手架搭设,正在开展原建筑地面开挖清理、屋面揭瓦、保护性拆除等工作及拟复建的第三进建筑地下结构摸查。下来,将督促施工单位全力以赴,督促施工单位科学精心组织施工,全面加快工程进度,确保明年6月30日完成修缮工作并交付市文广新局组织陈列布展工作,明年12月30日前向公众开放。
委托文史专家编制陈列大纲
“宾兴馆项目占地约383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78平方米,总投资约为1.2亿元。”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宾兴馆的设计内容包括
宾兴馆修缮设计;古代科举制度陈列设计;规划调整设计;整体环境设计,含馆前广场、休闲道路及周边建筑物装饰等设计;文化景观设计、道路指示牌、标识牌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惠州优秀的文化遗产”,宾兴馆的“新颜”备受当地文学学者关注。“这是惠州比较大的文化工程,文化部门要提前介入。”市岭东文史研究所所长吴定球此前建议,宾兴馆保留了原先建馆的两块石碑,以及横梁和木雕等,能保存下来是个奇迹,希望文化部门介入保护好,避免在施工时遭损坏。同样,根据史料记载,大门上有阴刻 “宾兴馆”三个大字,在“文革”时期被水泥封住,建议重建时小心处理,恢复原貌等。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何志成也认为,宾兴馆整体结构不错,修复很有价值,但用料问题要讲究,选料方面一定要符合历史。
市文广新局透露,下来将邀请当地文史及大学教授开座谈会,研究讨论宾兴馆布展内容,委托文史专家编制陈列大纲。
历史钩沉
省内仅存古代科考建筑
位于惠城区桥西街道金带南街三巷10号的宾兴馆,西面是一墙之隔的丽日购物广场(西湖店),南面门前则是车水马龙的塘尾街,如果不懂当地历史,与宾兴馆擦肩而过的行人,必定难识其真容。
事实上,宾兴馆曾是惠州乡绅为资助本地生员参加乡试、会试的会馆,该建筑坐北向南,进深三座,面阔三间,属于封闭式的四合院布局。中国建筑学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2005年10月在宾兴馆调查时就指出,宾兴馆现存的建筑是目前中国乡土建筑中最能反映古代科举制度的古建筑之一。
地处文化名人荟萃之区
惠州自古有“梁化旧邦、岭东雄郡”之美誉,千百年来贤人志士辈出,这离不开古代崇文厚德的教育制度。不过,随着清兵入关,明廷倾覆开始,惠州曾历经一百余年连续不断的折腾,文化教育出现了历史性倒退。
进入嘉庆初年之后,真正现出恢复的生机。就文化教育而言,有两件事似乎有着指标性的意义。第一件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府吴名烺暨地方绅士邓谦芳、钟济亨等迁建惠州试院;第二件是嘉庆六年(1801),知府伊秉绶应惠州府十属士绅之请,重建丰湖书院。
新建的惠州试院位于塘尾街的东端,现今市十一小学即其故址,考棚内设“坐号”(即考生座位)约2000个;丰湖书院则地处城西丰湖黄塘,为当时惠州的最高学府。于是,夹在这两院之间的两条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 金带街和塘尾街,也就成了莘莘学子从学校走向科场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以两街为主干的这一片区逐渐演化为惠州府城新兴的文教旺地,再进而成为清末民初惠州文化名人的荟萃之区。
特别是,当时金带街有廖氏书室、张家祠、姚家祠,塘尾街有东樵书院、鞠径书馆、梅村试馆、慎余书室等,都是清代中晚期惠州各县乡就近试院设置的行馆。这些行馆兼具着补习社、联络点、办事处、招待所等多种功能,全面为本族子弟的科考服务。宾兴馆,也是惠州归善各乡绅士为资助本地生员参加乡试、会试,在金带街而建的。
民间捐资助学的一面镜子
当年,不少到惠州试院参加考试的生员,会选择到宾兴馆落脚。而这座建筑,也被后人称作是明清时期惠州民间捐资助学风气的一面镜子。
何出此言?从清代科举制度可以看出,科举是寒门子弟进入官场途径。在科举时代,生员、举人等赴省城、京城考试,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虽然官府有公车费,但经济条件不好的学子也经常出现路费不足的问题。
为了鼓励家乡子弟科举进取,道光六年(1826),在陈泰、罗经邦、严光祖、黄彬等举人的牵头下,归善各乡绅士共捐银6000余两,银元2000余元,“买得塘尾街馆地一所”,兴建宾兴馆。
据《宾兴馆碑记》石碑显示,宾兴馆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中途因故暂停半年,后得惠州知府达林泰和归善县令于学质的支持,至道光八年(1828)四月复工,同年十一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据考究,“宾兴”一词,源于《周礼》。《周礼》记载,旧时地方官仿古乡饮酒之礼,设宴招待应举之士,谓之宾兴。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低层社会人士因此可以通过努力进入中上层社会。宾兴馆的修建,正是通过一种积极的资助方式,让更多的寒门子弟得以圆梦。宾兴馆建成后,租赁生息,每逢乡试,该馆便从租金中提出两百元均分给府、县两学参加乡试的生员以作路费;若遇会试之年,则每个举人资助路费50元。“清代惠州府学、县学能参加乡试的生员不够二三十名,以此推算,参加乡试的生员每人大约可得10元路费。”惠州博物馆副馆长钟雪平说。
真实反映清代科举制度
宾兴馆内至今仍留着两块字迹大多清晰可辨的石碑,位于正屋右侧墙壁上,分别为《宾兴馆碑记》和《宾兴馆条约》。陈志华教授2005年10月在现场考察后就认为:“这两方石碑所描述的内容真实反映了清代的科举制度,在全国非常少见,有相当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可以说,这两方石碑为后人解读宾兴馆的由来和用途,以及其管理制度、营运模式等提供了可靠难得的文字资料,对了解清代科举以及惠州乃至岭南的历史都很有用处,堪称镇馆之宝。
石碑上记载宾兴馆由来以及资助学子的各种规定。例如,为约束生员,该馆立有8项条约,包括“忤逆父母欺凌兄长者扣除科费”“抗粮不纳顽然化外者扣除科费”“为匪作恶甚而拜盟结党大逆……及隐忍不首者扣除科费”“把持衙门藐视官长者扣除科费”“唆讼包讼者扣除科费”“管理宾兴馆息金及行赏各公事时,私肥入己私做人情者扣除科费”等。此外,碑文上的条约还规定,对捐银建馆者有奖,奖额视捐款多少或考取功名大小而定。
有学者认为,宾兴馆济贫儒、助科费的举措,可以说是清政府“宾兴费”和“公车费”的补充。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副产品”,宾兴馆本身就是一份难得的参考资料。
保护修缮遵循“修旧如旧”
据惠州博物馆文物普查工作人员详细勘察,认为宾兴馆是一座通阔三间、通深三进、左右两侧东西相向,并配有副屋的清代民居建筑,其建筑风貌糅合了广府、福佬、客家等多种文化元素,体现了惠州文化开放包容择善而从的地域特点。
据《宾兴馆碑记》石碑记载,宾兴馆坐北向南,背靠方山,前临池塘,远眺尖峰。遗憾的是,自池塘在上世纪60年代被填平后,宾兴馆的周边环境和主体建筑,不断受到破坏和威胁,就连主体建筑也有一定程度的残缺。
流行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1905年被废除,宾兴馆的历史从此改写。解放后,宾兴馆收归国有,后成环卫工人宿舍。在抢救维修前,馆内住着27户人家,馆门前住着2户,共29户。
由于惠州常年湿润,宾兴馆的砖瓦也风化严重常年漏雨不断,许多房梁和阁楼的木板已经高度腐朽。有住户曾向东时记者抱怨说,因为房子老,一些木头寄生了很多虫子,用杀虫剂都消灭不了,很多住户家里都遭受白蚁侵害,有些墙体已经被掏空。而在抢救维修开工当日,东时记者在宾兴馆看到,其门前杂草丛生,有墙体发生坍塌,管理部门已使用水管对部分墙体进行简易加固,墙边竖着一块“危房勿近”的警示牌。
幸运的是,抢修维修项目内容包括宾兴馆建筑本体的保护修缮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保护修缮将维持宾兴馆原有的三堂四横屋的四合院传统格局,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加强与周边历史遗存的联系,恢复原有历史街巷格局。届时,人们或许能从新开放的宾兴馆中,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窥探当年盛况。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刘建威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摄
新闻推荐
桥西“爱心奶奶”帮困5年捐20万 75岁黄赛娥拿退休金做慈善 捐赠物资帮助困难家庭
人物名片黄赛娥年龄:75岁事迹:2013年初至今,通过桥西爱心家园慈善平台,捐赠物资10多次,帮助困难家庭1000余户次,折合人民币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