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西“爱心奶奶”帮困5年捐20万 75岁黄赛娥拿退休金做慈善 捐赠物资帮助困难家庭
人物名片黄赛娥年龄:75岁事迹:2013年初至今,通过桥西爱心家园慈善平台,捐赠物资10多次,帮助困难家庭1000余户次,折合人民币近20万元。她常说,与其直接留钱给子孙,不如拿钱来做善事,让子孙得福,让需要的人得到帮助。
黄赛娥和她的部分爱心团队成员给桥西街道困难家庭送物资奉献爱心。
一个老人,个子瘦小,头发花白,乐观幽默,连续5年,每年4次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约20万元,累计帮助困难家庭1000余户次,资金来源大部分是其退休金,她就是75岁的惠城区桥西老人黄赛娥。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还有一批热心人士参与其中,出钱出力一起献爱心。她常说,与其直接留钱给子孙,不如拿钱来做善事,让子孙得福,让需要的人得到帮助。
爱心家园牵线搭桥
8月25日,位于惠城区麦迪新村的桥西爱心家园里堆满了大米、食用油、面条、米丝、凉茶、花生等物资,75岁的黄赛娥和她的几位爱心团队队员早早就来到了这里,给部分困难家庭发放物资。
这些物资是黄赛娥和她的爱心团队一起出资购买的,共100份,价值约1.5万元,并于前几天陆续运到了爱心家园里。
桥西爱心家园成立于2012年底,是桥西街道办事处为辖区爱心人士和困难群众搭建的一个 “家门口的慈善平台”,它采用点对点帮扶的模式,即:爱心人士向爱心家园提出捐赠意向,由爱心家园提供匹配的受助家庭信息,让爱心人士与受助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爱心帮扶。爱心家园原则上不直接接收爱心人士的善款。
上午9时,桥西街道辖区的部分困难家庭陆续来到爱心家园,爱心家园的工作人员以及黄赛娥和她的爱心团队,微笑着给他们每户配好一份物资,包括一包大米、一罐食用油、两扎面条、一袋花生,几盒凉茶饮料等。
“我非常感谢爱心家园和黄阿姨她们,每年我家都能领到好几次米、面、油等,家里基本都不用再掏钱买了。”住在桥西秀水湖的低保户邱秀娟说,“有时候我身体不适,不方便过来,居委会还会把这些物资送到我家里,真的是太贴心了。”
爱心家园工作人员介绍,这100份物资,将分送给辖区100户困难家庭。行动方便的通知他们过来领取,行动不便的,则由居委会代领回去送上门。
每年捐赠4次物资
黄赛娥这一善举从2013年初至今,已经连续坚持了5年,每年捐赠物资4次,平均每季度一次。8月25日这次,是黄赛娥及其爱心团队今年第三次向爱心家园捐赠物资了,今年1月和3月分别捐赠过一次。
事实上,在通过爱心家园这一平台捐赠前,黄赛娥已经向困难家庭捐赠物资多年。黄赛娥退休前在惠州工程技术学校 (原惠州农业学校)工作,住在市区下埔。1992年退休后,她和老伴开始到市区各街道居委会寻找困难家庭,然后带上米、面、油等物资上门慰问,花的都是两人的退休金。“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帮一帮身边的人。”黄赛娥说。
11年前,黄赛娥老伴去世了,但她带动了一些热心人士,仍一直坚持这一善举。可随着年纪增大,体力大不如前,每家每户上门去慰问有些力不从心。因此,2013年初得知爱心家园成立后,黄赛娥很快就赶过来 “考察”。“这是政府办的,信得过。”黄赛娥说,此后,她就通过爱心家园平台捐赠。
资金主要来自退休金
黄赛娥捐赠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她的退休金,还有一部分是她带动下的爱心团队捐赠的。东时记者了解到,黄赛娥的爱心团队比较活跃的有30多人,来自各行各业,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每次捐赠物资前,她就先在团队里募捐。“最多的一次筹集了6000多元,少的时候1000多元。”黄赛娥说,每次捐赠的物资总价在1.2万元至1.6万元之间,不足的部分她拿退休金补足。
黄赛娥如今每个月的退休金是7300多元。“我算过了,3个月捐一次,自己还是负担得起的。”黄赛娥说,“我一个人,吃不了多少,也用不了多少,都用来做善事最好。”
75岁的黄赛娥个子瘦小,头发花白,有些驼背,但身体还比较硬朗,耳聪目明,很多事情她都记得清清楚楚,但当记者问及她5年来捐赠了多少钱,她说:“用出去的钱我就不去想它了。”接着还笑着补上一句:“万一想歪了就麻烦了。”
虽然黄赛娥没有计算过,但爱心家园对于黄赛娥的捐赠及物资去向都记在本子上,清清楚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3年至今,黄赛娥通过爱心家园捐赠物资10多次,帮助困难家庭1000余户次,折合人民币近20万元。
对话黄赛娥
“做对了事,心中欢喜”
东时记者:爱心家园成立不久,您就开始通过这个平台捐赠物资,5年来一直拒绝采访和宣传,为什么?
黄赛娥:我一个老人家,只是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不为名不为利,不需要宣传。
东时记者:那为什么这一次又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
黄赛娥:做对了事,心中欢喜。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一起做事,大家都觉得很欢喜。我就在想,通过宣传,让更多有善心的人一起来做这个事,也是个好事,宣传并不一定是为名为利。
东时记者:您把大部分的退休金都用来做善事了,家人怎么看?
黄赛娥:我早就跟儿女们说了,我百年之后是不会留钱给他们的,他们也赞同我的做法,有时候还会出钱支持我,有一次我正愁钱呢,我儿子就拿了1万元给我,我就说他跟我心有灵犀。(大笑)
东时记者:您打算一直做到什么时候?
黄赛娥:做到我走了为止吧。
他人印象
“有善心,有爱心,肯帮人”
在当天发放物资的时候,多名热心人士与黄赛娥一起来到现场,她们也都非常低调,不愿意留下全名,但说起对黄赛娥的印象,却又滔滔不绝。
“有善心,有爱心,很热心,肯帮人,我跟她很聊得来,感觉她就像我的姐姐。”70岁的陈阿姨四五年前认识了黄赛娥,此后便在她的带动下,经常参与献爱心活动。
陈阿姨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前几年的一天,黄赛娥在市区环城西路被摩托车撞倒了,左手背部擦掉了一大块皮,流了很多血。“她也不要人家赔,还叫人快点走。”陈阿姨说,“她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
“那是一个年轻人,我感觉他生活也不容易,要是给我儿子知道,肯定是要找他赔偿的,所以我就叫他赶快走。”黄赛娥说,她回家后叫了一位学医的热心人士帮忙清创、上药和包扎,20多天这手才好了。
黄赛娥还喜欢帮人。这些年,陆续有人找上门来借钱,有些是熟悉的,有些是只见过几次面的,但黄赛娥都会尽力去帮,前后借出去数万元,五六年了,还有两万多元没有收回来。人家没有还钱,她也没有去追讨。对此,身边的人都替她着急,她倒想得开:“他们想还就还,不还我就当做善事了。”
黄赛娥对别人很慷慨,自己的生活却非常简朴。三餐吃斋,衣服手洗,若有剩饭剩菜也不会浪费,放冰箱第二天吃,偶尔外出吃饭,也一定是光盘。“不仅是光盘,还光杯,杯里有茶水她也一定会喝完才走。”吴女士是一家素食馆的老板,也是黄赛娥爱心团队里的一员,她说受黄赛娥的影响,大家都坚持光盘光杯行动。
“我一个人,吃不了多少,也用不了多少,都用来做善事最好。”
“与其直接留钱给子孙,不如拿钱来做善事,让子孙得福,让需要的人得到帮助。”——— 黄赛娥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通讯员利家荣 刘晓莉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摄
新闻推荐
昨日下午惠城突降暴雨,一些地段出现积水,交警冒雨疏导交通。《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摄东江时报讯记者骆国红不是雨就是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