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退军人之家为4万人次排忧解难 惠州市积极探索服务帮扶复退军人新举措大大增强其获得感

惠州日报 2017-08-01 01:24

“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在"家"倾诉,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到"家"反映,自从有了"家",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谈起惠城区龙丰街道复退军人之家,退伍军人张日升竖起大拇指说,这里就像一个温暖的家,为复退军人排忧解难,使得他们有所学、有所乐、有所诉、有所帮、有所荣、有所励,有了归宿感和荣誉感。

惠州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当下有近10万名转业复退军人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一直以来,惠州市高度重视做好转业复退军人的服务工作,积极探索打造“复退军人之家”服务平台,为广大复退军人解困帮扶、维护权益、提供服务,同时建立联系户制度,制定系列优抚优待措施,积极引导社会参与共建。“十二五”期间,惠州市通过复退军人之家先后为近4万人(次)解决了生活、医疗困难、养老、子女读书、住房等问题。

“感谢复退军人之家关心、温暖我们”

走进龙丰街道复退军人之家,记者看到,里面设施齐备,有社工办公室、活动室、图书阅览角、军人风采墙、荣誉文化墙等,可为复退军人提供学习培训、政策咨询、健身娱乐等各类服务。

“我们都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平常在这里聊聊天、下下棋、看看书,有了困难和需求都可在"家"得到解决。”退伍老兵谢观发说,前年,他意外摔断腿入院手术治疗,政府为他提供了医疗补助,报销了大部分医药费,同时复退军人之家工作人员登门慰问,为他送去了轮椅。“这真是雪中送炭,让我感受到大大的温暖,很有获得感。”谢观发称赞道。

“感谢复退军人之家以"家"的方式关心、温暖我们。”张日升告诉记者,龙丰街道复退军人之家除受理复退军人的困难诉求外,工作人员每月还深入到他们家中了解情况,及时协调解决他们的诉求。“我们每年还能享受到有针对性的免费体检服务,及时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很温馨。”张日升说。

文体活动让复退军人老有所乐乐有场所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龙丰街道复退军人之家从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及推荐社区复退军人参加免费培训班等形式,让复退军人有一技之长,为复退军人自主创业提供了较好的服务保障。如退伍军人王凤军承包水口上村的100多亩地,种植了2万多棵蓝莓,并计划采用合作社的形式,形成延伸的蓝莓产业链;退伍军人叶子才创办新美塑胶制品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们定期组织复退军人参加文体活动,学习时事政治、相关政策法规、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同时开展走红花湖、游西湖、登罗浮山等休闲娱乐活动,切实让复退军人老有所乐、乐有场所。”龙丰街道复退军人之家有关负责人说。据悉,今年4月23日,该复退军人之家组织近30名复退军人及其家属游览罗浮山;6月10日,组织参战老兵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7月22日,举办龙丰老兵庆“八一”联谊会,给老兵们搭建一个平台,共叙战友情。

4个复退军人之家试点专业社工进驻服务

龙丰街道复退军人之家是惠州市创新搭建联系沟通平台,为广大复退军人营造温暖的“家”的缩影。记者从市民政部门获悉,目前,惠州市建有市、县(区)复退军人服务中心8个,77个复退军人之家遍布各镇(街道、林场),村(居、企业)建立复退军人联络点1056个,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的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网络,为落实复退军人各项优抚政策、帮助解决复退军人各类困难及调处各类诉求,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在社工进驻服务方面,惠州市选择复退军人较多的惠城区龙丰街道和河南岸街道、博罗县罗阳镇以及大亚湾区等地的4个复退军人之家试点提供专业社工进驻服务,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复退军人服务管理新模式、新方法,创新地为复退军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社工贴心服务。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惠州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组织社工们走访调研,了解复退军人需求,制订个性化、人性化、有针对性的社工服务方案,热心地为复退军人排忧解难,丰富其文化生活。“尤其是对独居、孤寡、高龄、患病及参战的复退军人在社会参与、精神康乐与学习方面提供高效、优质的专业社工服务。”

“十二五”投入8000万元为复退军人解困

为加强退役军人的人文关怀,做好各项优抚安置和困难帮扶工作,惠州市出台了党政领导与转业复退军人建立“联系户”结对帮扶制度,面对面了解困难复退军人的冷暖安危。每年“八一”、春节期间,市各级党政领导都会带队到优抚对象家中慰问,解难题、办实事;清明、“9·30”烈士纪念日期间,惠州市积极组织复退军人参加祭奠烈士纪念活动,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力度,弘扬正能量。

对复退军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惠州市在严格落实国家、省各项优待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出台了系列优待措施,为缓解复退军人在子女读书、生活、医疗、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困难提供有力帮助。“十二五”期间,惠州市累计投入7991多万元,通过复退军人之家平台为5356人(次)解决了子女上学难问题;为10935人(次)解决了生活困难问题;为1224人 (次)解决了医疗困难问题;为703人(次)解决了住房难问题;为21647人(次)解决了市内乘车难问题。

本报记者杨 熠 实习生陈昱璇通讯员刘惠雄

新闻推荐

下好创新先手棋打好发展主动仗 惠州市先行先试不断推出新政优化创新生态推动创新发展

在首届科交会上,华南理工大学的工作人员在展示新装备。本报记者李松权摄“要么创新,要么死亡。”这句名言一语道破了创新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