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发力 人才“惠聚” 惠州市持续优化“双创”环境激发迸发创新活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仲恺区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惠南智谷”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吸引不少人前往参观。 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专题讲话提出,要在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上实现突破,抓服务优化,营造“双创”良好氛围。
一直以来,围绕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需求,惠州市先后制定出台了 “人才双高计划”、“人才双十计划”,每年市县财政投入10亿元用于人才工作,努力打造惠州良好的人才生态,让惠州成为人才向往的地方。与此同时,持续优化的“双创”环境,进一步激发迸发创新活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仲恺高新区成功入列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环大亚湾新区一批创新型大项目加快推进。
“双创”发力
让人才成为发展进步动力源顶梁柱
“开发这个产品(ADAS)的目的是让司机朋友安全到家,这也是我创业的初衷,并由此迈上了一条艰辛之路。”在去年10月惠州市举行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开幕式上,惠州华熙公司总经理卢志刚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他介绍,该公司产品现在已用在了国内首条自动驾驶公共示范运营专线上。
据了解,惠州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期间先后开展了“瑞银昌杯”青年室内创意设计大赛总决赛、文化创新创业论坛、创业英雄讲堂、校园创客直通车、海外项目对接会等丰富多彩的创业创新资源链接、成果展示等活动。可以说,通过广泛开展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务实高效的“双创”活动,释放全民创业创新潜能,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创造了良好条件。
惠州良好的创业环境,不仅激发了内在创业活力,也得到了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青睐,吸引了众多优质创新项目落户。
位于潼湖生态智慧区科技创新园的南方工程检测修复技术研究院,是惠州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团队共建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平台,主要从事交通、市政及水利基础工程设施无损检测与非开挖技术研发、推广及培训。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智慧区已落户教育部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惠州中科新能源研究院、中科院遥感所南方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南方工程检测修复技术研究院等高端科研院所14家。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国内外知名机构和企业负责人“扎堆”来惠洽谈合作,越来越多全球性的产业、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逐渐向惠州集聚。仅去年一年,惠州市就成功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7人、省创新创业团队3个、博士111人、硕士581人,人才已成为惠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标、动力源、顶梁柱。
创业苗圃
惠州市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1家
创客,一个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流行起来的词汇,如今正在惠州变得日益火热,越来越多。
早在2015年11月,仲恺高新区恺萌创客空间正式开放,并迎来首批团队。
“创客空间”只是惠州市创新链中的一个环节。大家知道,初创型企业往往像易碎的鸡蛋,资金少、融资难等都可能使它破碎。好的孵化器就像一个全能型 “保姆”,可以为初创型、成长型企业从初始化到市场化、规模化提供全程护航。
为此,惠州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科技企业孵化器扶持政策,通过金融扶持、用地优惠、财政奖补等措施,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孵化器建设。打造“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孵化链条,探索“异地孵化、惠州加速”新模式,去年科技企业孵化器一年实现孵化面积增长80%。
数据显示,惠州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从2014年4家增加到7家;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1家、国家级孵化器5家,省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各2家。
作为广东省首个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而建的区域性创业孵化基地,惠州市与省人社厅共建广东惠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建筑面积达11200平方米,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咨询、法律、税务、人力资源、入孵申请、专家评审等服务,每年可以入驻创业团队100多家,培训大学生2000多人。
形式多样、服务到位的孵化平台为惠州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政策给力、“双创”发力,惠州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潜能进一步得以激发。接下来,惠州市将进一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造、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使创新成为根植于全社会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田铁流
新闻推荐
打造惠州特色绿色发展示范区 惠州市着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
上半年空气质量居珠三角第二;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今年以来淘汰黄标车703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