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传统文化,您了解多少? 不少市民误认为七夕是情人节,实则是乞巧节或女儿节

惠州日报 2017-08-27 00:36

市民争相用七夕花露水洗脸。(资料图片)《东江时报》记者周 楠 摄

七夕未到,商家早早推出相关活动。

七夕节即将到来,提起七夕,很多人第一时间便想到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认为七夕就是中国的情人节。其实,七夕节在很多地方主要是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所谓“乞巧”,就是女子于七夕节向织女星祈祷,以求得女红方面的天赋。

近日,记者调查采访了部分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发现他们对七夕的理解不尽相同,年轻一代对七夕传统文化仍存在一些误解。七夕传统文化,您了解多少?惠州七夕传统习俗有哪些?

调查:多数人认为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记者调查采访了一群70~00后市民发现,提到七夕节,约八成受访者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中国的情人节。

曾有社交网站针对90后进行过一项关于七夕节的调查。调查显示:2000多名90后中,37.5%更喜欢七夕节,因为七夕节有传说故事、文化渊源,显得更加浪漫;25%则偏爱西方情人节;还有37.5%表示无所谓。记者也调查了一些90后,结果大同小异。“七夕情人节快到了,朋友圈里又要掀起一拨拨晒礼物晒甜蜜的狂潮,又要准备虐狗了。”90后诗诗每到七夕都很发愁,朋友大多都成双成对,而她单身显得好孤独。诗诗说,在她的印象中,七夕就是情人节,但不管七夕是不是针对情人的,总有成双成对的情人及夫妻来过这个节日。

据了解,七夕节始于中国汉朝。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农历七月七日夜,女子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宋代以后的七夕节已成了女子们乞求神灵护佑的“女儿节”。不少市民特别是年轻的90后、00后表示,虽然知道七夕节有 “乞巧节”或“女儿节”之称,却不太清楚这个节日的来源和故事。

商家:大打情人牌,吸引市民选购礼物

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许多情侣喜欢通过送花、送礼、吃大餐、看电影等形式庆祝一番,纪念美好爱情。许多商家正是看中了这个商机,将七夕包装成象征爱情、浪漫的节日。

从事鲜花销售的张小姐说,每年七夕节,她基本都是提前一个星期张罗准备,鲜花花束订单比平时多许多,很多人都订花送给女友或老婆,用鲜花来传递爱情的甜蜜。

在市区江北某大型商场,记者看到,七夕未到,不少商铺早早就打出了七夕爱情牌。一些销售首饰的店铺,以花、展板等作布置,散发着浪漫气息。一家销售梳子的商铺设了情人节专柜,专柜的货架上,牛郎与织女甜蜜依靠在一起的画板被放在显眼位置。市民小林说,他跟女朋友拍拖3年,每年七夕节,他都会为女友挑选一份礼物,“七夕就是中国的情人节,我们应该过自己传统的节日,更有意义和内涵。”

真相:惠州七夕传统风俗基本与爱情无关

“七夕节是夫妻分别后团聚的日子,不是情侣们甜蜜的日子。这个日子本就不属于情侣。”市民小梓有些难以理解。小梓认为,所谓的七夕情人节,主要是商家炒作出来的,太多情侣喜欢凑热闹。市民阿雁感叹道:“七夕是女儿节不是情人节啊,真的很不想看到我们的传统文化被误解。”

据了解,七夕在我国各地有很多不同的习俗。对于七夕节,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政协惠州市惠城区文史委员会特聘研究员苗理洁说:“虽说七夕节有牛郎织女的传说,但在惠州七夕节的传统风俗中,基本上与爱情是没有关系的。”

苗理洁说,旧时男耕女织,女子的才德要通过针线活来体现,因此针线活又称女红。七夕节是乞巧节或女儿节。所谓“乞巧”,就是女子于七夕节向织女星祈祷,以求得女红方面的天赋。到了七夕夜,姑娘们拿出自己做的手工让大家观看,其中也是暗暗地进行比赛,看谁家姑娘手艺精巧。

惠州七夕传统习俗有哪些?

市区

初六晚开始有街坊拜七姐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苗理洁,对惠州传统的七夕节有切身感受,每年,她都能感受到惠州浓浓的七夕节气氛。

苗理洁在她的散文集 《水城故事》中提到七夕节惠州的一些风俗。农历七月初七子夜时分,天上的七仙女齐齐飞到东江和西枝江沐浴和玩耍嬉戏。从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开始,她所居住的北门街,就有街坊举行拜七姐仪式;将7种鲜花浸于清水盆,放置天井或阳台处,准备承接七仙女飘落的脂粉和洒下的甘露,待天明时用之洗脸。七月初七寅时时分,左邻右舍的大婶和阿姐们就头顶星星,踏着月光,成群结队到东江河边挑七夕水,挑回来后把水小心装到一个瓦罐或坛子里,以备一年之用。

在惠州民间,七夕节最普遍的是挑“七夕水”。惠州民间传说,七夕夜晚,天庭上的七位仙姑会下凡到人间的河流中洗澡,这时凡间的河水和井水因沾了仙气,喝了辟邪治病延寿。惠州民间习惯,初七早晨头遍鸡啼后,不少人家即到大江或水井挑水,用陶罐贮起,摆放在阴凉处。水质经年不变,清凉甘甜,用于治疗疮疖,除去湿毒,医治多种热症。还有一个说法,因织女排行第七,又称七姐,所以人们习惯把七夕取的水称为“七姐水”。

据说七夕水效果神奇:七夕当天,有些村民会把米放入七夕水中浸泡,用来煲饭、煮粥,有助养生。七夕水用于腌制酸菜,口感爽脆,酸中带甜;用于制醋,色澄清味酸爽,称为“七醋”;用于酿酒,酒香醇厚而不烈,长期饮用强身健体,称“七酒”;用来煮药,可以增加药效,药到病除;直接饮用七夕水或用七夕水沐浴则有延年益寿、增加运势的功效。在七夕夜,用米兰花、茉莉花、玫瑰花等7种鲜花泡的七色花水来洗脸,能让女人更美。7种鲜花中一定要有香花草,泡出来的七色花水才香味十足。

惠阳平潭

取七夕水唱山歌习俗延续至今

惠州过去有不少地方也有过七夕节的习俗,一些地方的习俗延传至今。

惠阳区平潭镇新田埔村有一座七姐山,山不是很高,山沟里怪石嶙峋,溪水从石缝中流淌着。山沟水潭边有一座西河古庙,古庙周围有多棵参天大树,不大的庙里面香火缭绕。祭台的下方有一口井。井口不大,井盖上放着一个水勺。一位村民说,原来水井所在之处就是一个水坑,泉水从岩石缝里冒出来汇集到水坑里。为了方便装水和防尘,村民在水坑上面修建了一道圆形井圈,形成一个水井。别看水井不大,但井水常年不断。

这座庙有一个美丽传说:几百年前,善良美丽的七仙女来到了西河这个地方。她们看到百姓靠天吃饭,生活清贫,便留了下来,带领大家一起垦荒、耕作。不久,西河一带的人们便过上了富足安康的生活。质朴的西河村民怀着感恩的心,修建了这座西河古庙,供奉七仙女。

每年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就有大批村民以及从市区、惠阳区赶来的市民到西河古庙,等待零时的到来以取七夕水。西河古庙要数农历七月初七最热闹,庙内大家在排队装水,庙外的空地上,有人在唱山歌。有女声独唱,也有男女对唱,看热闹的人偶尔也对唱几句。每年到了七夕夜,这里便人山人海,挤满了取七夕水的人们。山歌对唱热热闹闹地进行,大家狂欢至天亮。此传统已延续几百年至今。

惠东平海

过去盛行“七巧贡案”

惠东县平海古城过去还盛行“七巧贡案”。到了七夕前后,平海城内多个家族中的小女孩、大姑娘、新媳妇和老太太们,她们通过亲手制作的各式各样“贡品”,拜祭“七姐”,相互赛巧,展示心灵手巧、蕙质兰心,祈求家庭幸福,祝愿国泰民安。

平海七巧贡案的手工艺品有花灯、宫灯、花果、仕女、器物、宫廷、塔楼、插花、图案、刺绣、糖艺、文房四宝以及成套的历史故事人物。七巧贡案从农历七月初六日晚摆设至初八日晚,一般都在家中的前院摆设,便于供人欣赏、点评。

相 关 链 接

七夕节、乞巧节成非遗

●广州七夕节“天河区乞巧习俗”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乞巧节繁缛、隆重的仪式为国内他处所未有,节日活动含摆巧、拜仙、乞巧、吃七娘饭、看七娘戏等诸多内容。节日以“摆巧”为具体内容,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七夕工艺系列作品,如斋塔、芝麻香、鹊桥景观、七娘盘、七夕公仔等。独具特色的“拜仙”仪式是广州乞巧节的第三个重要特色。祭拜的对象不仅有牛、女二星,还包括织女的6个姐妹,体现了该地区自古以来浓厚的神灵崇拜风俗。

●2006年10月,甘肃陇南市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6月,西和“乞巧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图(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统筹 本报记者陈春惠

新闻推荐

师徒四代扎根山村教书育人

戴法先性格活泼,是学生心中的大哥哥,课间学生常常围着他开心嬉闹。朱环生给学生辅导作业。吴耀忠在山区执教已35个春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