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好人到好人成群 赵喜昌点赞文明城市创建让好人效应显现
赵喜昌在水边带领志愿者团队宣传防溺水知识。 《东江时报》资料图片
东江时报讯 记者侯县军 从两名队员到六名配备专业设备的队员,从一支队伍到拥有两百人的公益协会,从一个好人到好人成群……2008年成立惠州志愿者救捞队见证了惠州夺取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过程,同时其自身发展也是惠州志愿者事业发展的缩影。
“人们从忌讳我、躲避我到欢迎我、礼遇我,其背后是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指数的提升。”“广东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惠州志愿者救捞队队长赵喜昌说。
刚成立救捞队时曾遭遇误解
从东北到惠州投靠女儿、“雷锋团”退伍老兵赵喜昌,2008年夏天在东江遇到了一起溺亡事件,促使他和李林成立了惠州志愿者救捞队。他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和110连接在一起。纵然他5级伤残,脊梁S型,弯腰就隐痛,却有警必出,不分昼夜。他放弃晚年享乐,救捞队截至目前已救活57人,打捞尸体410具。
赵喜昌说,在救捞队成立的最先几年,他曾经遭遇误解讥讽,但他不顾这些,依然下水打捞,他在《救捞队记录本》中写道:自愿救捞不图利,为人解难解忧伤。人生自有自追求,何管他人讽与伤。2012年3月起,《东江时报》连续报道这位从雷锋团里走出来的志愿救捞队长,首次全面讲述赵喜昌的故事,还引来中央电视台采访赵喜昌,引起全国轰动。至此,赵喜昌的水上救捞故事家喻户晓。
被救者变成了救人者
赵喜昌说,误解不是一下子消弭,尽管还是有些人不理解他,但他从不管这些,他依旧凭着爱心干我的救捞。“大部分人还是支持我,包括媒体、家人和广大的惠州市民,给我一种支持和精神的力量。”赵喜昌认为,这背后是惠州市民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和城市文明指数的攀升。
赵喜昌的队伍也不断壮大。他的队伍从最初的两个人,发展到六个人,爱心企业给他们配备的专业潜水设备,还购买了人身意外险。曾经是跳东江欲自杀的安徽青年马迎涛,被赵喜昌救起后,加入了救捞队,从被救者变成救人者。
好人效应显现,出现“好人带出好人”的可喜现象,“一个好人志愿服务团队六七个好人”不是天方夜谭。在赵喜昌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家、文化人士、居民、外来工聚集起来,成立“惠州市心连心公益协会”,如今该协会出现1名安徽好人、5名惠州好人。
在赵喜昌看来,惠州在文明城市的创建中,提出建设 “好人之城”,呈现生机活力,“好人之城”建设在社会各界产生良好反响,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好人团队,从而形成社会大众崇尚好人、争当好人、乐于关爱互助的社会氛围。
相关链接
惠州注册志愿者达48.7万人
“好人之城”的背后,是志愿者人数的不断攀升。东时记者从惠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了解到,惠州市志愿者人数和志愿服务组织数量连年攀升。截至2013年10月,全市有33.1万多名注册志愿者、志愿服务队1100支。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市注册志愿者达48.7万多人,志愿服务组织4035个,志愿服务项目3.8万多个。涌现出一批在全省、全国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中榜上有名的典型,如惠州好人志愿服务站——— 董筱兰站、惠城区江北街道文昌社区“三工”联动(“党工+社工+义工”)志愿服务模式、惠城区龙丰街道新联社区家庭志愿服务中心和“1+3”(1名社区行政人员+3名专业社工)联动志愿服务模式等。
此外,惠州志愿服务工作经验受到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充分肯定,今年2月被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列为第三批 “志愿之城”试点城市,为全省三个试点城市之一。今年6月28日,市文明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命名了首批6个好人工作室和6个专业志愿服务工作室 (赵喜昌防溺水工作室是其中一个),进一步强化专业化支撑,努力打造惠州专业志愿服务品牌。 侯县军
新闻推荐
交警联合城管清理霸占公共停车位的水泥墩。《东江时报》记者刘豪伟摄东江时报讯记者刘豪伟通讯员邓闽榕水泥墩、烂桌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