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筹资金立碑建广场 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丰坑村民小组发扬革命精神
立碑建广场后,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起来。
近日,记者在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丰坑村民小组看到,几位村民在村广场上玩健身器材。今年4月,丰坑村民小组 “红色堡垒——— 丰坑村”石碑立碑揭幕。同时,红色堡垒丰坑村广场也正式启用。在这背后,凝聚着丰坑村人及不少热心人士的心血。丰坑村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是红色堡垒村。人们自发筹资立碑、建广场,目的是为了让村民更好地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革命精神,同时教育子孙后代团结一致,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园。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村里共有31人入党
近日,记者来到丰坑村,看见了一派热闹的景象:不少村民趁着傍晚闲暇时候,来到丰坑村广场进行文体活动。老人、中年人,背着孩子的妇女、孩童等,有的在使用健身器材,有的则在聊家常,还有的站在历史文化展板前回忆红色故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们村有很多共产党革命队伍的成员,我爷爷就是其中一个。”一位村民说道。
据资料记载,丰坑村为李、郭两姓结拜兄弟共住一村,同一个祠堂。全村有26户126人。1940年,丰坑村青年李藻华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统战工作;村民李应标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变卖家中稻谷、田地购买5支枪支,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革命斗争中成为丰坑村人媳妇的李少英,是1940年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派到龙门的革命种子。在李藻华、李应标、李少英的带动下,丰坑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共有31人加入共产党组织,参加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的共产党游击队武装队伍。
村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热心筹资
1940年出生的李锦玲是丰坑村人,1983年到外地工作,20多年后退休返回家乡,加入了离退休老干部活动中心。
丰坑村早在2013年被确立为“红色堡垒”,是龙门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遗址遗迹。李锦玲认为,丰坑村有着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应该立块碑,让革命精神更好地发扬下去。于是,去年春节前,他与丰坑村村干部一起写材料,向相关部门申请立碑。今年3月份,这项申请获得批准。想到村里人如今的物质生活好了,但精神生活却少有地方寄托,李锦玲便寻思着,在村里开辟一方土地供村民闲暇时候放松、锻炼、娱乐。
立碑、建广场,选址及资金是难题。原本进村的道路边,几户村民种了树、种了果,要想把种树、种果的地儿腾出来建广场,起初村民都不太愿意。李锦玲联合村民小组,开动员会,商量制定方案,同时单独去给几户村民做思想工作。10多天下来,终于得到村民们的一致认可和支持。
资金方面也是重头戏。李锦玲抛砖引玉,自己带头捐出500元。紧接着,有人捐600元,随后,大家纷纷捐款,有捐1000元的,有捐2000元的,村民李秀林甚至捐出了5000元。20多天下来,共有293人捐款,总共筹集到12.69万元。让人感动的是,来自哈尔滨、江西、普宁、梅州、东莞等地的23位外来务工人员及邻村村民也很热心捐款。“还有不少人事后才得知捐款的事,说我怎么不早点通知他们捐款呢,他们也想捐。”李锦玲说。
广场建设中,龙门县体育局也资助了一些健身器材。今年4月,“红色堡垒——— 丰坑村”石碑立碑揭幕。同时,红色堡垒丰坑村广场也正式启用。如今,每到夜晚就很热闹,有不少人到广场跳舞、做操、运动,村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比以往丰富多了。“立碑、建广场,全村人团结一心,可以说这是一场革命传统的教育。下一步,我们还准备通过各方再筹集些资金,在广场边建个文化室。”李锦玲说。
新闻推荐
农民画教学擦亮特色育人品牌 “省文明校园”龙门县龙城二小文明创建氛围浓
学生们在宣传栏前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报记者黄宇翔通讯员万敏儿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