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徐向前率红四师走进龙门 红四师曾在龙门县城和平陵白芒坑休整,故事至今仍在村民中口口相传

惠州日报 2017-07-26 01:40

▲清代建筑龙门县工商业联合会会址是当年红四师行营旧址。

▲八旬老人洪金发介绍红四师的转进线路。

▲当年红四师经过这座小桥进入龙门县城。

▲徐向前。(翻拍)

▲松龄围是当年红四师在白芒坑休整时的师部旧址。

惠报新闻深拓

一张红四师转进海、陆、丰的线路示意图,显示出当年红四师从广州到海丰的足迹。1927年12月18日,红四师离开花县东进,经从化良口、吕田,于20日抵达龙门县城。接着途经白芒坑绕道河源回龙、蓝口经康禾南下入紫金,于1928年1月5日抵达海丰与红二师会师,这为东江地区的革命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在龙门县城和平陵镇白芒坑,红四师曾经居住过的旧址,悄然“述说”着当年的历史。

当年红四师进城,龙门数千人民夹道欢迎

1927年12月13日,广州起义失败后,参加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警卫团和黄埔军校特务营等保存下来的主力正规军余部共1200多人,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突破重围,击溃反动武装民团的伏击后,进入了花县县城,16日在花县召开党的会议,决定成立工农红军第四师(沿用广州起义时的名称)。12月17日,宣告工农红军第四师(简称红四师)成立。

红四师成立后的第3天,龙门县城沸腾起来。踏过一条花岗岩石板小桥,红四师走进了龙门县城古冚口街(今顶新街)。街道两侧,站满了欢迎红四师的数千名县城师生及各界人士。红四师是龙门人民最早见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队伍。部队入城后,师部行营设在古冚口街的龙门县商会(1956年易名为龙门县工商业联合会)会址,1200多名士兵则宿营在县伯衡小学(现龙城第二小学)。

如今,顶新街还保留有不少老建筑物。顶新街16号是一座晚清时期建筑物,通面阔19.1米,通进深31.1米,占地面积约596平方米。门额上有“龙门县工商业联合会”几个大字,这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是当年红四师师部行营旧址。

正门至今还保存有趟栊门,门楼是两层木阁楼。整座建筑为院落式,天井有花岗岩围栏,据说围栏旁原有一口水井,现已被水泥板遮盖。当地居民说,旧址内部后面的建筑均作了较大的修整,原建筑后进还残存红砂岩石柱及花岗岩柱础,青砖墙体,灰瓦屋顶,梁架上有木雕。

龙门人民第一次全面地认识了中国共产党

抵达龙门县城,红四师得到了短暂的休整。在这里,师党书记唐维、政治部主任王侃予正式介绍叶镛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四师进行了整编,一营改为十团,由白鑫任团长,徐向前任党代表(后任师参谋长、师长)。

驻龙城期间,红四师在龙门县城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龙门人民第一次全面地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及其主张。

红四师还在县商会召开了官吏、乡绅、富商会议,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宗旨,提出筹措军饷。会上,一些土豪劣绅竟起哄捣乱秩序,因会场门口有红军守卫,他们竟扒开瓦面逃离会场。红军当即把逃走的广茂商号老板简燕常、富商李达周、黎引涛等人抓获。后来,红军还抄没反动官吏朱聘三的商店,并把没收的物资分发给贫民。

百年古围屋成红色旅游景点

红四师离开龙门县城前往河源时,路过龙门县平陵镇白芒坑,并在这里驻扎休整了3天。当年白芒坑的松龄围,就是师部驻扎地,红四师的领导人就居住在围内。

松龄围坐东南向西北,是一座三堂四横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围屋。通面阔55.15米,通进深26.4米,占地面积约1456平方米。松龄围前墙设有5个门,步入围屋可见,这是三进二天井式的院落。据当地村民洪金发介绍,围屋是上世纪初修建的,至今已过百年历史,现有90间房屋。如今,这里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三分之一的房间成了展览室,而80岁的洪金发则成了这里的讲解员。

说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洪金发侃侃而谈,展览室里收藏的革命军人当年的生活用品、武器等,对他来说十分熟悉。“白芒坑村民小组位于龙门、河源交界处,是当时前往河源的交通要道,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当年,红四师离开龙门县城前往紫金时,就经过白芒坑,并驻扎休整了3天时间,徐向前坐过的板凳还在呢!”洪金发边走边介绍。

走进徐向前曾住过的卧室,可见房屋内摆设有床、桌椅、茶壶、碗等,墙上挂着关于徐向前的传奇详细介绍。洪金发指着屋内一张方桌边的板凳说,这就是徐向前当年坐过的板凳。房门旁边,有两三个?望孔,从房间内侧穿孔而望,门外几个方向的动静都一目了然。

经短暂休整后,红四师沿河源紫金方向开拔,最后在海丰与红二师胜利会师。

红军为村民挖井,村民为伤病员烧水

红四师的故事,一直在村民中口口相传。洪金发儿时就经常听祖辈说起那段故事。

1927年冬天的一个早上,当时唐维、叶镛、徐向前等人带领着1200人的红四师经过平陵镇山下村,在茶店至铲头坳路段休整,在路边的小溪取水喝。一开始,村里的青年人都跑了躲起来,一些年老的放牛人也只是远看而不敢靠近。在茶店坐着的红军和蔼可亲,叫群众不用怕,说他们是红军。白芒坑村民小组里的村民姓洪,当时村里人误听成了“洪军”,以为是姓洪的军队或者姓洪人带的队伍。一些村民这才大起胆子上前搭话。村民拿凳子给军人坐,烧开水,后来,家家户户纷纷煮了番薯给军人吃。部队看到白芒坑村民的热情,决定在村里休整3天。

当时,白芒坑村民生活比较艰

苦,喝水要走一段崎岖的山路去挑山溪水喝。红军战士们看到这种情形,在白芒坑围屋外挖了一口井,解决了村民喝水难的问题,而这口井也润泽了洪氏几代人。松龄围也是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后来,这口井经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的官兵修好,命名为“红军井”。如今,这口井村民保护得很好,当时粤赣湘边纵队官兵在井壁上用树枝写的字——— “红军井”也保留了下来。

红四师驻扎松龄围时,军纪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做饭烧水自己动手,在围屋的走廊和中堂大厅休息。官兵为当地村民做了不少好事,当地村民也尽力帮助官兵。村民看到寒冬腊月,部队的伤病员也要和其他战士一样到冰冷的山塘洗澡,就把这些伤病员拉进围屋内,烧水给他们洗澡,令红军战士们十分感激。

红四师到来为白芒坑播下革命火种

在白芒坑的那3天时间里,红四师向广大村民宣传红军的革命方针和宗旨。村民们第一次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备受鼓舞,带着希冀向往着未来。

“我听祖辈说,当时红四师向村民宣传,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大家欢呼雀跃,都知道有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了。”洪金发介绍,他的叔公洪观火曾经参加太平天国瑛王、洪门领袖洪全福的起义部队,后起义失败后,来到了白芒坑,与洪金发的祖父洪观水结拜为兄弟。红四师在白芒坑休整时,洪观火和另外两名青年洪国盛、洪国房都加入了红四师。

“不过,他们这一去就没有了音讯,有人传言他们可能在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战斗中牺牲了。”洪金发说。根据后来的史料记载,红四师在海丰与红二师会师后,于1928年冬至1929年春,先后撤离东江地区,他们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东江土地革命运动的进程浴血奋战,为东江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巨大的功勋。洪观火在白芒坑没有妻儿,而另外两位青年参加红四师时也都还未婚育,所以都没有直系后人。洪金发叹息道,至今他能为这些革命先烈所做的,就是每天守着这座百年围屋,这座革命遗址,维护好这里的一砖一瓦,把多年搜集、多方考证的历史资料以故事的形式,向更多后人讲述。

徐向前等红军战士和红四师的到来,为白芒坑播下了革命火种。如今,每年吸引了很多党员、群众来参观学习。据统计,白芒坑每年都有两三万游客前往参观。

人物名片

徐向前(1901年~1990年)

山西省五台山人,1924年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曾任广州起义余部组建的红四师第十团党代表,后任师参谋长、师长,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军总指挥,八路军129师副师长,抗日军政大学校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12月率红四师转进海、陆、丰时途经白芒坑休整。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陈 澄 实习生叶 蕾

统筹 本报记者朱如丹

新闻推荐

村村通工程将解决23万人饮用水问题

本报讯(记者黄宇翔通讯员梁燕燕)日前,龙门县委副书记、代县长段致辉带队到龙城街道三洞村、蓝田瑶族乡小洞村检查村村通自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