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种“种”到村民家门口 市农科所建立所外科研基地打通农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市农科所工作人员在田间指导村民生产。 本报记者袁 畅 摄
“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最新试验的新品种。”惠城区水口街道鹿岗村村民颜富强很开心,他从市农科所水口街道科研基地引进的“惠甜9号”甜玉米不仅口感好,产量高,而且价格比市场上要高一两角钱。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科研试验基地不足的难题,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大胆创新,采取“单位+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共同合作模式,在全市建立5个农科所以外的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和20多个示范推广基地。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同时大大减少科研试验成本,形成以成果促产业、以产业哺科研的良性循环。
全市建立5个所外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记者日前在鹿岗村远泰科研基地看到,“江甜018”、“ZF44”、“惠甜9号”、“惠甜10号”等温带血缘优质甜玉米品种,在科研基地研究试验种植。
“以前,要看新品种、新技术,得专门跑到科研单位去看。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最新科研成果。”颜富强告诉记者,他家的7亩地主要种植瓜果蔬菜,其中大部分是从基地引进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种出来的农作物品质好、产量高,价格也卖得好。
“科研基地占地面积200多亩。”作为科研基地的合作方,市远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坤明告诉记者,该基地有市农科所精心选育的优质甜玉米、优质常规稻等品种,基地内每个科研项目都有市农科所指定的专家专项负责。科研专家还带来水旱轮作、稻鸭共作、稻菜轮作等新技术,不仅大大改良了基地土质,还提高了农作物品质。
“新品种、新技术就在自家门前示范,农户容易接受。”黄坤明告诉记者,以水口科研基地为例,包括颜富强在内的102户合作社社员积极引进众多基地新品种,科研基地的示范带动效益非常明显。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农科所在惠阳区永湖镇、博罗县公庄镇,惠城区马安镇、横沥镇、水口街道等地建立了5个农科所以外的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同时在全市建立了20多个示范推广基地。这些所外基地成为科研、示范、推广以及农科教结合的重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各县区开展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研究试验
“我们科研基地仅有120多亩,每年需承担各级农业科研试验项目60多项,科研任务繁重。”市农科所副所长贺远东告诉记者,由于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具有风险大、周期长、成本高等特点,需要解决包括人力、物力等各种难题。如果仅靠市农科所的力量,在各县(区)独立投资建设试验基地,以建设50亩的科研试验基地为例,每年需投入经费约200万元,如此大的投入难以实现。
“农业科研试验基地集科技试验、示范与培训于一体,是科研项目实施、科研成果培育与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贺远东说,为此,他们大胆创新,在全市各县(区)选择条件良好、管理规范的农业企业、合作组织以及科研机构共同合作,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和辐射,开展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研究试验、示范推广。
在科研试验合作过程中,还能通过合作的公司与农民面对面直接沟通接触,打通农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科研试验及示范推广成效明显。据悉,今年上半年,市农科所负责的39个各级农业科研试验项目中,有24个在所外试验基地实施,包括水稻、甜(糯)玉米、各类蔬菜、特色作物以及生物技术栽培等。
本报记者袁 畅 通讯员罗慧芳
新闻推荐
夏季气温高,水分蒸发快,人体容易干渴,如果不及时补水,很容易导致血容量不足继而形成血栓。对于全身循环流动的血液来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