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协有魅力 生活多姿彩 惠城区办了207个社区、村老年人协会,老人们休闲有了好去处
▲横沥镇老年协会老人向年轻人传授麒麟技艺。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文昌社区老年协会乐队队员正在排练。本报记者方莲花 摄
▲水口街道老年协会老人练习书法。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是所有老年人向往的生活。现实生活中,老人想实现理想的退休生活往往不易。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大多靠公司、单位等机构或组织平台,老人的平台又在哪里?日前,《惠州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惠州市不少社区、村都十分重视丰富老年生活,成立老年协会,给老人们提供活动和发挥余热的平台。这些老年协会给老人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现场
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自娱自乐
近日,上午8时一过,钟月强就来到市区江北江畔花园小区一处活动室,拿起工具修理起了凳子。“等下乐队的伙伴们就要来排练了,凳子的螺丝松了,我要拧一拧。”66岁的钟月强是市区江北文昌社区老年协会负责人。
正当他忙活着时,几位背着乐器的老人从容地走了进来,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都如春风拂面。上午9时,大伙都到齐了,正式开始排练。78岁的谌澄光是乐队的二胡手,当天负责指挥乐队的排练。“我们先来一首《喜洋洋》。”谌澄光话音落下,欢快的音乐在活动室里响起,老人们沉浸其中,一脸认真、淡定、从容、满足。“每周四上午9点排练到11点。有时候还会在小区或社区演出。”钟月强说。
乐队只是文昌社区老年协会的其中一支队伍。这个协会非常热闹,会员有70多人,除了乐队,还有跳舞队、歌唱队和书法组。“这些队伍的活动都有自己的时间。”除了自娱自乐,协会的老人们还常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之前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禁毒宣传等各类活动中,他们还出了墙报,编写快板《美丽的惠州是我家》。
惠城区水口街道下源村老年协会同样热闹,炎热的天气也没能挡住老人们到协会活动中心聚会玩乐的脚步。活动中心里座无虚席,打牌、聊天、唱歌、下象棋……热热闹闹的,老人们一脸怡然自得。“这位阿婆102岁了,她的儿子或者孙子几乎天天送她来。”一位老人指着一位老伙伴说道。阿婆叫林秀梅,虽然有点儿耳背,但是眼神很不错。“来这里很好玩,很开心!”林阿婆说。
变化
定居城里的老人也被吸引回村
参加老年协会后,老人们不仅活动丰富,还交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个集体当中,体会到了朋友的温暖。”钟月强说,要是有哪位老人生病或不舒服了,其他伙伴总是会打电话问候或探望。
下源村老年协会会长严学忠介绍,现在下源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550多人,95岁以上的有15位,100岁以上的有3位。“协会活动中心很热闹,从早到晚都有人来这里玩。”严学忠笑呵呵地说,自从2009年村里成立了老年协会,村里老人的状态就改变了。“有地方玩了,也有伴玩了。”严学忠是原下源小学校长,2000年退休。以前退休生活很单调,没有什么活动。自从有了老年协会后,严学忠成了会长。热心的他常为协会筹集经费、组织活动。每逢节日,老年协会都举办茶话会,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唠家常。
村里老人的欢乐生活,把在城里定居的老人也吸引回来了。钟阿娣最近搬回村里住,常常到活动中心和老姐妹们聚会,为的就是有伴的热闹。
有了精神寄托,丰富了退休生活
谌澄光是江西农大退休教授,随女儿来到惠州定居。通过朋友介绍,他得知这里的老年协会有一支乐队,成员都是退休老人,于是他也加入进来。“没有想到来这里后,我就喜欢上了。”从那以后,他就像找到了第二个家一样,乐队排练及各类活动都风雨无阻参加。
“参加活动,就不会一个人闲在家里,孤独地想过去的事情。”谌澄光说,儿女都有自己的事业,不可能时时刻刻陪着自己。如果老人总宅在家里,肯定对身体心理都不好。“有了老年协会这样的平台,老年人也能交到朋友,心情愉快,身体也健康。”谌澄光和协会的伙伴们经常外出做文化志愿者,现在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我们虽然退休了,但是还能发挥余热,奉献社会,挺好!”
鼓励
达标老年协会可获3500元扶持经费
2015年,全国老龄办下发《全国老龄办、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老年协会建设的通知》。但其实,惠城区老龄办早在2014年就已出台了《惠城区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通过成立老年协会,为老人搭建活动平台,提供活动场地,让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据了解,至今惠城区已在社区、村建立了207个老年协会,覆盖率为100%,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
据了解,老年协会除了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时调解老年人遇到的赡养等各类家庭纠纷,有效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外,还会组织开展为老服务和老年互助活动,如为老年人提供家政、照料、护理、信息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参与村(居)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等,在调解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协助当地政府及村(居)协调解决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老年协会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除了上文提到的文昌社区老年协会、下源村老年协会外,还有不少协会十分关注青少年成长,如横沥镇老年协会向年轻人传授麒麟技艺,水口街道老年协会义务教孩子们写书法等。“一些老年协会按照《办法》按计划组织实施活动,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深得老年朋友的喜爱,如桥东街道长湖苑、江北街道文昌、水口街道下源等村、居老年协会。”惠城区老龄办负责人说。
为了不让老年协会的工作浮于表面,惠城区老龄办每年对基层老年协会进行达标验收授牌,促进协会建设规范化。2016年,惠城区老年协会达标数为104个,每个达标协会每年可获得3500元经费扶持。据了解,达标的基本要求是要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保护”;“有牌子、有领导班子、有会员、有章程、有制度、有经费、有活动场所、有活动内容”。同时,还要达到5个规范:软件资料规范、章程规范、管理制度规范、场所建设规范和活动组织规范。
各方声音
社会将愈加重视老年人社会需求
惠州学院社会学教师张家全:
现在已步入老龄社会,从社会学范畴来说,老人们也有自己社会化诉求,需要与人交往,拥有社会化生活。同时,现在很多老人退休比较早,身体状况好,参与社会活动的诉求会更强烈。如果退休后宅在家,对他们的身心会产生不良影响。
有了老年协会这类老年人活动组织,给老人建立了社会交往平台。老人通过平台,既能达到自己的社会化诉求,也能参加感兴趣的活动,丰富了精神世界。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也越来越文明,以后老人寿命越来越长,诉求也会越多越多,社会会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的社会需求。老年人活动平台应该多加建设,政府部门应该要多支持。
常参加活动可重拾成就感
市第一人民医院睡眠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叶百维:
近年来,来看心理门诊的老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子女在外面做工的留守老人、独居老人,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一些老人退休之后会自卑,觉得自己没有用了,不愿走出家门。这样容易导致心理不健康,人也老得快,容易生病,甚至可能引发精神类疾病。面对这类老人,在治疗时往往建议他们要多外出散步,参加活动,在社区找事做,哪怕没有报酬。
老人需要老人活动组织或平台,有地方聊天、打牌、下棋。现在村或社区有老年协会相当好,老人通过平台参加活动,找到自己的兴趣,能够重新找回成就感、价值感,在心理上达到满足感。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方莲花 通讯员刘旭香 张金灿
新闻推荐
去年,惠城区小金口街道金源社区率先探索开展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在全区铺开,用“小网格”这根“绣花针”密密织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