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中医医院首创“三步一法”疗法 不开刀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简、便、验、廉”等优势
徐振文主任和医生们在讨论术后病历总结。
患者为徐主任赠送锦旗。
徐振文主任指导患者做功能锻炼。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郭亮平 摄
徐振文主任为患者做颈椎治疗。
惠州市中医医院(新院区)大门。 本报采集
徐振文
随着“低头族”与“久坐族”的增多,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也随之被列入了常见病范畴。然而,提起治疗,多数人想到的是大众化的物理疗法,亦或是伤筋动骨的开刀手术,那么,有没有一种创新疗法,既能不开刀又能见疗效呢?
在科主任徐振文的带领下,惠州市中医医院骨三科团队一直致力于挖掘保守治疗的潜力,并尽量将其发挥到极致。在此理念指导下,经过千锤百炼,首创“三步一法”,在保守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所谓“三步一法”,即是颈椎或腰椎椎管注药、手法整脊、个体化牵引加上刃针松解痛点。数百例的临床实践证明,该疗法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有效率高,而且具有简、便、廉的优势,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案例回放
20岁女孩直不起腰,“三步一法”显疗效
一年半前,一位年方20岁的姑娘由两个大男人搀扶着前往市中医医院骨三科就诊。细问之下得知,患者黄小姐从事会计职业,和大多数年轻白领一样,习惯于每天长时间坐在办公室,中午也常常趴在办公桌上午休,因坐姿不端正,久而久之腰椎就出现了问题。
“三个多月前,我就觉得腰老是反复痛,涂抹药油不见效,我就服用止痛药,结果还是治标不治本,到后来,不仅腰痛,连腿都开始感觉又酸又麻了……”回忆起自己的病史,黄小姐一脸无奈地告诉骨三科主任徐振文。当时,她疼得不仅直不起腰,而且坐着时腰都歪得厉害。因为左下肢出现放射性疼痛,难以忍受,黄小姐只好在家人陪同与搀扶下前来求治。
徐振文立即对患者安排了相关检查,磁共振结果提示为腰椎间盘突出,发病时无论临床表现或者是影像学表现都有明确的手术指征。由于疼痛难忍,患者也表示愿意接受手术。“但毕竟手术是有创的,我们就是希望通过保守治疗能控制甚至治愈患者的疾患,将对患者的创伤降至最低。”徐振文提到,在他们的建议下,黄小姐选择了该科首创的“三步一法”保守治疗。
通过腰椎管注射药物、手法整脊等多措并举的保守治疗,黄小姐于住院10天后,病情痊愈出院,行走自如,步态正常。她表示,自己在开心之余,更多的是惊喜。“这种顽疾居然都不用手术就搞定,实在是神奇!”为此,她特意为骨三科送上锦旗以表感激:“保守治疗有良方,三步一法治顽疾”。
在她出院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徐振文不仅对她进行了病情随访,还叮嘱其坚持“顶天立地”功能锻炼及注意事项,引导其向良性发展,减少复发的可能。“每一次在随访中得到患者肯定的答复,就是我们身为医者的最大欣慰。”
疗法解密
个性化方案加经验性手法,无需手术干预
徐振文介绍说,患者黄小姐只是广大颈肩腰腿痛人群的缩影,随着颈椎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普遍化、年轻化趋势明显,以一种更加简、便、廉的方式治疗变得尤为迫在眉睫。为此,他带领骨三科团队不断摸索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步一法”。
据了解,该疗法具体分为三步:颈椎或腰椎椎管注药、手法整脊、个体化牵引,最后视患者病情辅以一法:刃针松解痛点法。主要针对膨出型、突出型、部分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等类型的颈椎病。通常住院一周即可完成整项治疗。
“常规的保守治疗一般分两种,一是椎管外的,比如常见的针灸、艾熏、热敷、服药等;另一种就是椎管内治疗,即将消炎止痛药物注射到椎管内硬膜外或椎间孔。”徐振文提到,椎管注药是经过临床反复验证安全有效的,而且被列入了第8版外科学教科书。其中腰椎椎管注药较为常见,而颈椎椎管靠近颅脑,难度更高、风险更大,所以全国范围内都很少骨科医生开展。“颈椎椎管注药治疗对于颈椎病原因引起的头痛、头晕、顽固性手麻,有着椎管外治疗难以比拟的疗效,我们通过实践熟练开展了上百例,均取得良好效果。”徐振文表示,这也是骨三科的特色之一。
第二步便是手法整脊,包括腰椎坐位旋转和颈椎旋转端提。在很多外行看来,手法整脊非常不可思议,有的还抱以质疑态度:“只是扭一扭、拉两下,就能让骨头复位、解除疼痛?”徐振文介绍,这也是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其疗效一直备受认可。他提醒说,“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提拉和旋转的力度、角度都有讲究,如果不能熟练运用,反而会损伤筋骨?加重病情。真正的整脊高手,应该是一上手就可以感知要用多大的力度,这样才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运用自如。”徐振文本身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20余年,不仅在颈椎和腰椎的手法整脊积累了成熟经验,在胸椎复位方面也有独到见解。当天便有一位“气堵、呼吸不畅”的患者经其胸椎复位后,顿时称“呼吸平顺、豁然开朗”。
第三步则是个体化牵引。徐振文解释说,之所以为个性化,是因为牵引方式要依患者病情来选择,比如腰椎的牵引常用的就有三种,一是俯卧后伸顺势牵引,适合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生理前凸变直患者;二是仰卧平托牵引,适合椎体滑脱、不稳者;三是垂直悬吊牵引,适合较年轻的顽固性腰痛患者;此外还有该科独创的棘突牵引,适合腰椎管狭窄症;颈椎常用的则有坐位摇摆式牵引和仰卧顺势牵引。徐振文表示,“这几种牵引法也可结合使用,针对不同患者形成个性化方案。”
最后的“一法”则是指刃针松解痛点法,适合经上述三步疗法治疗后尚遗留顽固性痛点的患者。据徐振文介绍,该疗法又叫温针疗法,最常用的刃针直径为0.7mm,将数枚刃针刺入对应痛点,置艾柱于刃针之上,然后点燃艾柱,神奇的是,针体最高温度高达80多℃,其热量循序渐进传导至患者肌肤组织内而患者浑然不觉炙烫,对于顽固性痛点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
不忘初心
慎用利器,把患者真正需要的事认真做好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学术就好比钻石,而赋予学术生命力的是传承与创新。”在徐振文看来,“三步一法”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传承与创新的结果。
徐振文举例说,椎管注药很早就有同行开展使用,但其团队通过临床实践,在固有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与创新,打破了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按以往临床经验及按教科书腰段硬膜外腔都是只能容纳17~20ml的液体,但是按生理解剖,腰段硬膜外腔并不是一个密闭的,它通过神经根通道与椎管外(椎间孔)相通。所以可以注入较大量的生理盐水,最多的一次注入70ml。依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调整注入生理盐水量,一般情况可以注入40ml液体。”他提到,另外有一个细节就是,在拔针时做好生理性负压处理。这样的操作不仅对神经根通道起到冲刷效应,也不会因为一过性内压增高导致患者不适。此外,他们还大力推广“顶天立地”功能锻炼,有效做到防治结合。
正因为徐振文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和严谨细心的探索态度,他的技术也持续提升,并受到大家的认可。如今,患者住院常规治疗三天后,若疗效欠佳,必会找他进一步治疗。
更值得一提的是,徐振文始终不忘初心,力求为患者提供更加简便廉又稳准狠的治疗。
“我很认可同行的一段话:我对逐利的,严重的过度医疗深恶痛绝。它不仅害了病人,也让医生丢失了医生职业本应受到的社会尊重。患者是医生的老师,我们都是在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学会看病和做手术的。但,一定要谨慎,慎用利器,认真分析每个患者不需要什么,坚决不做无益于患者的事,再把患者真正需要的事认真做好,不能为了名利在病人身上做无把握,准备不充分的事。”徐振文说,保守治疗对患者来说无疑是更加安全的,但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疗效好,就是他和团队一直在探索的。
如今,市中医医院骨三科聘请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全国知名骨科专家徐中和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在徐振文的带领下,该科不断挖掘和继承龙层花、孙树椿等骨科名医的学术思想、经验和独到技术,集百家之长,进行系统学习、总结,并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收获了众多患者的好评。
专家名片
徐振文
主任医师,教授,惠州市中医医院骨三科主任。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1、保守治疗:运用三步一法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率95%,结合“顶天立地”功能锻炼大部分患者可痊愈。2、手术治疗:擅长髋、膝、肩关节置换以及颈、胸、腰椎疾患的手术治疗,膝关节镜治疗,膝交叉韧带重建,半月板修补,四肢骨与关节骨折脱位创伤,断肢(指)再植,各种皮瓣修复创面术等。
医生日记
熟悉徐振文的人都说,仁心仁术的他是个极具人文关怀的医者,而且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也许,您从他的日记中便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2016年8月25日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学术就好比钻石,而赋予学术生命力的是传承与创新。“三步一法”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传承与创新的结果,实践出真知,它的生命力如何?能够流传多久?我坚信,只要坚持,“十年磨一剑”,不断地优化与完善,它一定会是一颗璀璨的钻石。为此,我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甚至需要后来人不断地传承与创新。因此,我们不仅在乎目的地,更在乎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2016年7月26日
今天是惠州市中医医院骨三科成立九个月 (2015年10月26日正式开科)的日子。开科以来,社会效益良好。这成绩来之不易,有许多同道中人问我有什么秘诀,我认为,这与院领导的直接指导、支持和关怀分不开、与全科的医护人员的努力分不开。还有就是,当天的工作当天完成,不要失信于患者,即使多晚,都不要失约,把当日的治疗完成才下班。今天的工作是饱和的,从早上八时到晚上9时。回家的路上,已经华灯璀璨,此时才觉得饥肠辘辘……
●2015年2月20日
正是大年初一傍晚,刚要和家人吃团圆饭,一声急促手机铃声响起,一看是值班医生廖容斌打来的,有一个严重车祸伤患者,男性,80岁,有生命危险,且有截肢可能。伤情就是命令!我马上放下筷子,赶到医院,问伤情、查体、是一个多发伤,已经创伤失血性休克,左足趾苍白没血运。廖医生已予吸氧、输液扩容、备血、插尿管、扫头颅CT。我跟患者家属交待病情:现患者病情危重,要先救命,保肢体,病情稳定后再处理骨折。接着请内一科扫描心电图,住院部、麻醉科会诊,值班护士作好术前准备,在全麻下手术。手术下来已是晚上十一点。此时才觉得饥肠辘辘,稍冒虚汗……
●2015年7月1日
前几天的一个病例,让我真正体会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团队的力量是我在当下医疗环境下,在困难面前勇于担当、与时俱进的坚强后盾。
病例回顾:一患者女性,68岁。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腰骶部持续性疼痛,Vas7分。用了各种药物包括(益赛普)和理疗也缓解不了。其女孝顺,百忙之中请假陪伴,心焦异常。数次要求先缓解老人疼痛症状。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拟予椎管注药。穿刺比想象中困难,但我没有放弃,终于顺利建立了安全通道并注药。由于老人体质较弱,平日也有晕厥先常例。用药后反应剧烈。此时已中午下班,但护长和众护士都在班,“招之即来”,输液用药、吸氧。患者病情很快得到控制。腰骶部症状明显缓解,第三天即满意出院。从此我又多了一个事业上的Fans。
此案例让我真正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没有你们的支持与帮助,就没有今天的成绩和荣誉。在我前行的征途中不会感到孤寂。再次觉得,有你们真好,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周婷婷
通讯员马丽昕 李连君
新闻推荐
技工院校招生热门专业供不应求 业内人士:青年人追求技能成才同样是一条康庄大道
发动机拆装与测量比赛现场。▲会计专业翻打传票。▲学生作品展示。7月15日是第三个“世界青年技能日”,职业教育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