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招生热门专业供不应求 业内人士:青年人追求技能成才同样是一条康庄大道

惠州日报 2017-07-18 02:03

发动机拆装与测量比赛现场。

▲会计专业翻打传票。

▲学生作品展示。

7月15日是第三个“世界青年技能日”,职业教育尤其是技工教育也因此受到市民关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世界青年技能日”的到来,恰逢惠州市技工院校招生季,不少院校热门专业名额满员,人们对青年技能成才、技能立业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不过业内人士同时呼吁,虽然技工教育日益受到认可,但是“重学历轻技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需改变,建议政府指导企业建立与职业资格挂钩的薪资制度,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上技校、学技能的红利。

校园直击

招生火爆就业抢手,技工教育受认可

时值暑假,市技师学院招生部依然热闹非凡,前来报名的学生和家长络绎不绝,排起了长队。“今年秋季的招生刚开始两周,就已经完成了80%的招生任务,截至现在已经有15个专业招满了。”市技师学院招生部部长史频说。事实上,在招生报名第一天上午,该校就有幼儿教育、电子商务、电子技术应用(智能家居方向)3个专业报名满额。“由于报读幼儿教育的学生太多,我们已经增加了一个班,可还是不能满足报读需求,今天上午我就刚刚拒绝了三四个400多分的高分考生,学院正在研究是否再增加一个班。”面对火爆的报名局面,史频老师有些进退两难。

与史频老师一样,惠州市博赛技工学校校长杨成国也在发愁。“最近有好几个合作企业的负责人给我打电话要毕业生,可是今年毕业的100多名学生不到一周就被抢完了,我手上哪还有人?”杨成国介绍,技校毕业生格外受用工企业欢迎,“一来,学生学习就在工厂环境中,就业心态好,就业后跳槽率低;二来,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职业技能水平高。”

事实上,技工院校招生火爆,热门专业供不应求,堪称人们对青年技能成才、技能立业认可度越来越高的最好脚注;而学生就业率高、就业岗位好、工资待遇高,尤其是一些优秀学子的成功典范,又成为“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的真实写照,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看到,拥有一技之长,同样可以实现出彩人生。

深入探究

衔接市场需求,探索技工教育新模式

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到来,当今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衔接市场需求,技工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和探索育人新模式。”市技师学院院长张余庆说,“一是推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进一步衔接,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二是推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把工厂搬进学校里,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促进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互融合;三是对标世界技能大赛,定期举办技能竞赛或技能节,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提升学校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伴随着张余庆的这番话,记者把采访的镜头拉至市技师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具制造中心、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技术中心并没有因为暑假的到来而人去机停,国家省市级技能竞赛的种子选手依然在教学工厂里真刀真枪地提升技能积极备赛。据了解,教学工厂只是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冰山一角”,技工院校做了各种积极的探索,以校企双制大力推广冠名班、订单班、合作班,以院校设立企业培训中心为突破口打造智能人才培训基地,紧跟惠深区域产业调整的步伐,新增或扩招热门专业等。

在博赛技工学校电子商务孵化中心,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已是独挡一面,当起了“老板”,产品上架、客户沟通、成功受单…… “老板”打理起店面井然有序。“能够来到这里的学生都是 "晋级成功"的。”杨成国介绍说。原来,该校教学采取了递进制激励模式,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学校与惠州君鼎、稻香十里等电商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操作实训环境,经过学校、企业、专家考核,达标学生进入专门的工作室,成为电商老板。“经过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职业素养、技能水平都非常出色,就业尤为抢手。”杨成国说。

业界呼吁

改革技工薪资制度,营造技能成才政策环境

如今,“青年兴则民族兴,技能强则国家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等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对青年技能成才、技能立业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但推进“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职业教育尤其是技工教

育显然任重道远。在采访中,业内人士纷纷借“世界青年技能日”到来之机发出呼吁,“重学历轻技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需改变,建议政府改革制度出台新政策,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上技校、学技能的红利。

在采访中,杨成国向记者坦诚地道出了技工学校招生中的尴尬。博赛技工学校实施的校企双制,教学环境就是模拟了工厂生产环境。招生中,家长参观过学校后80%的都表示满意,而学生参观后则80%的表示难以接受。“其实,这还是"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在作怪,基础教育阶段职业规划教育缺失所致。”杨成国表示,技工教育还需大力度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技工教育、认同技能成才、投身技能报国。

“社会还需要大力宣传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术有专攻的"工匠精神",引导青年人树立技能成才、技能立业的新理念。”张余庆表示,在“重学历轻技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下,现在的青年学生把大量的资源配置在 “挤独木桥”这条路上,而反观产业发展,工业制造强国必定是技工大国、技能强国,青年人追求技能成才同样是一条康庄大道。

张余庆表示,德国是称雄世界的制造强国,技术工人在社会上颇受尊敬,原因何在?我国同样需要支持技工成长、技能成才的政策环境。例如政府加快制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政策措施,让工资福利与技能水平、岗位的含“技”量挂钩,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上技校、学技能的“红利”。同时在职业教育体系的布局上,应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为技工教育发展做好人财物资源的支撑。文/图 本报记者张培

新闻推荐

在跨越发展中担当起强军使命

惠州舰是驻香港部队海军首舰,驻泊在繁华的维多利亚港,担负着守护香江的光荣使命。面对香港特殊政治环境考验,这艘舰以新装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