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警惕六大招生骗局

惠州日报 2017-06-20 03:26

本报采集

紧张的高考已结束,等待考生的是填报志愿、等待录取通知书等环节。对考生和家长而言,进入一所理想高校就读可谓全家的头等大事,一些骗子利用了家长的这一心理设下种种陷阱。每年高招录取期间,总有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急迫心情,设局诈骗,不少家长都因此中招。有关部门提醒家长:谨防所谓“分不够,钱来凑”的虚假招生承诺,以及“内部指标”、虚假查分网址等诈骗手段。

据介绍,不法分子惯用的诈骗伎俩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是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诈骗分子通过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

二是以高考为由头的“木马”诈骗。诈骗者向考生和家长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短信,或是在网站上设置一个诱骗性的木马链接,只要点进去之后,木马程序便植入手机,获取关联银行卡等信息,通过拦截获取支付验证码,经网购消费变现或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红包转账提现。

三是以“特长生加分优惠”诱骗。骗子们称能办理艺术、体育、小语种等各类“特长生”加分,还会煞有介事地要求考生提供“特长生”资格证书,以此骗取钱财。甚至还会冒充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租用办公地点、考试场地,设立小语种、艺术类提前招生考试现场,私自组织考试,骗取考试费和录取费。

四是冒称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工作人员诈骗,有的假冒军校领导、军队干部,吹嘘有“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更有甚者,编造虚设招生机构,伪造各种公文,诱骗考生和家长。近年来,军队保卫部门与地方公安机关连续破获多起假冒军队院校和国防生招生诈骗案件。

五是邮寄伪造的录取通知书。通过邮局,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事先打入银行账户内。

六是利用考生和家长不懂自主招生、定向招生政策进行欺骗。有的吹嘘自己可以弄到某某大学定向招生计划,保证录取,公开叫价,收取高额“定向费”。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注意,经教育部或省教育厅批准可以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已对社会公布,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既要达到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标准,还要参加高考,并达到高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由高校按招生章程公布的相关规则择优录取。

值得提醒的是,不论何种形式的招生诈骗,都离不开一个“钱”字,凡是涉及钱财,考生及家长一定要高度警惕。如果遇到招生疑难问题,要通过正规渠道查询核实,不要轻易将考生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信息交予他人。同时,要及时向招生机构或公安机关举报招生诈骗,维护个人权益。周婷婷 ·广 文

惠州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是2013年1月正式成立的金融公益性社团。以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宗旨,免费提供金融咨询投诉、调解服务,推动普惠金融宣传教育。会址位于惠州长寿路4号,金融热线12363,网址http://hpfc.hznews.com。

新闻推荐

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稳步发展 市农业局

本报讯(记者袁畅通讯员陈昊宇)日前,市农业局组织召开干部职工大会,传达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要求以省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