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分离性焦虑怎么办? 应及时矫正,否则易导致考试紧张症慢性焦虑症
依赖妈妈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与妈妈分离时,孩子出现极度、长时间的焦虑反应,有可能是出现了分离性焦虑障碍。据了解,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发病率为3.5%,女童发病率是男童的近两倍。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惠州名医邬德纯说,出现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孩子,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矫正,以后很容易产生上学恐惧症、考试紧张症,甚至成年后出现急性或慢性焦虑症。
不愿上幼儿园,哭闹情绪持续了一个多月
4岁的小刚可爱活泼,但一说到去上幼儿园,他就不高兴了。他不愿意去幼儿园,妈妈带他到了幼儿园门口,他坐在地上哭。就算勉强进了幼儿园,小刚的情绪也不好,在幼儿园不断哭叫“我要妈妈,我要回家”,而且不与小朋友交往,中午不吃饭、不睡觉。
晚上妈妈把小刚接回家后,小刚不断喊“我不去幼儿园”,睡觉时还出现入睡困难,半夜惊醒后就哭泣。这样的症状持续了一个多月,小刚妈妈觉得不对劲,把他带到了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邬德纯了解到,小刚妈妈生下小刚后就没有上班,一直在家照看小刚。小刚与妈妈形影不离,晚上需要妈妈陪伴才能入睡。经心理评估及做其他相关检查,邬德纯诊断为:小刚患有分离性焦虑障碍。
邬德纯对小刚进行了心理治疗,采用行为疗法和暗示疗法,并帮助小刚妈妈分析小刚患此病的原因及今后的应对方法。治疗了两个月后,小刚终于能适应幼儿园生活。
分离性焦虑表现为过度焦虑、害怕独处等
邬德纯表示,孩子的分离性焦虑表现为,当与亲人分离或离开他熟悉的环境时,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害怕独处,因害怕分离而不想去学校或幼儿园。当预料将与父母分离时,会出现哭叫、发脾气、淡漠等情绪。部分孩子甚至会表现出一些躯体症状: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社会功能受到明显影响。“每年都有一些得了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孩子来就诊。有些孩子上学期还乖乖去上幼儿园,过了一个暑假后,孩子就不乐意再去幼儿园了。”
邬德纯说,出现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原因有几种。幼儿园的陌生环境、陌生的人,让孩子在感到好奇和新鲜的同时,也会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有的幼儿晚上晚睡、早上睡懒觉,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有的在家中养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在幼儿园,老师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独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饭、穿脱衣服、上床睡觉等,这些要求都可能使幼儿感到一种挑战和压力。
应从小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
邬德纯建议,为减少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发生,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培养孩子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合群能力,鼓励孩子把玩具拿出来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还要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等,不要让孩子对母亲过分依赖。
在孩子入园前,父母要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到幼儿园来,熟悉其周围环境和教师,让他们喜欢上幼儿园及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分离性焦虑障碍,家人要尽量抽出2~3个月时间,帮孩子接受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同时辅以心理辅导,使孩子尽快走出焦虑状态。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新闻推荐
入夏以来,气温直线上升,避暑成了逃不开的话题。惠州山水得天独厚,想找个避暑胜地,还真不是难事,现在小编就给您介绍一些!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