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科交会打造惠州新名片 本报评论员
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上周六在惠州会展中心圆满落幕!在此,我们表示热烈祝贺!
科交会在惠州打响“第一炮”,开启了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大规模集聚展示交易之先河,这既是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对惠州的充分信任,也是惠州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重大机遇。
首届科交会精彩纷呈、圆满成功。300所高校包括牛津、剑桥和北大、清华等海内外顶尖名校,携万项“待嫁”科技成果参展交易,3000多家企业参会“相亲寻缘”,体现出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达到了预期效果,收到了良好社会反响。
身处粤港澳大湾区新版图、正奋力迈向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惠州,再次吸引世界目光,美名进一步远扬。
这是科技的盛宴、创新的盛会。科交会以科学的名义,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难题攻关之间架起了一座“惠州号”桥梁。
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不仅培养人才、传播知识,更是科研与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和原始性创新成果的重要源头。三天时间,180多所高校与350家企业成功牵手,交易科技成果696项,签约金额近40亿元,其中惠州企业揽下456项,签约金额逾24亿元。校地合作方面,2宗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平台投资建设项目签约,金额510亿元。
这是创新“第一方阵”与经济“第一大省”的紧密携手,高校与企业、科技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为进一步深化产学合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建起新平台。
连日来,学界大咖云集,近百位大学领导、30多位院士莅临助阵,更有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宇宙胚胎学之父”乔治·斯穆特教授等重量级嘉宾受邀作演讲。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首届科交会的一大成果,广东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 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工作站在惠州揭牌。
首届科交会以“跨越产学鸿沟 携手创新共赢”为主题,突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和洽谈交易,重点围绕十大行业领域,通过专业展览、高峰论坛、推介路演、需求招标、院士报告会等活动,以及网上“永不落幕”的科交会,打造高校与地方和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的高端平台。科交会将立足惠州、服务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全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努力为广东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作贡献。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技的每一次重大创新,总能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
今天,惠州已进入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正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为统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信心满满努力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只有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兴市之路,我们才能不辱时代使命、不负历史重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打响“第一炮”为契机,当好东道主、办好科交会,结合线下线上平台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全力打造惠州新名片,打造广东省乃至我国创新发展新亮点,让更多高校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走向市场,不断加快人才、科技、资本等要素流动和对接,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新的强大助力,我们一定能够在砥砺奋进的新征程上,把惠州的未来建设得更加美好!
新闻推荐
项目路演找“东家”企业频伸橄榄枝 科交会第二天55个项目上台路演,不少项目路演完就被企业相中
项目上台路演找“东家”。本报记者李松权摄昨日是科交会举办的第二天,55个项目在惠州会展中心轮番上台推介路演,涉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