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30.8亿 惠州市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
惠州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大房地产市场结构性调控力度。 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234家国有关停企业已全部出清、去库存周期约为5个月、降低企业成本30.8亿元、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亿元……今年以来,惠州市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降补”各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记者了解到,惠州市今年将投资181亿元,实施29项补短板项目。同时,加快深化改革,大力实施“海绵行动”,主动承接深圳创新要素的辐射和外溢。
做法
建立供给侧改革工作联络员制度
据介绍,惠州市建立了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联络员制度,加强各成员单位的互通信息、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去年4月,惠州市制定出台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责任分工。今年3月,《惠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工作要点》印发实施,提出六大方面共49条具体改革内容,进一步明确了今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同时,市直各相关单位制定出台了“去降补”相关政策措施。
成效
234家国有关停企业全部出清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居于五大任务之首,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去年以来,惠州市坚定不移去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全市国有和非国有“僵尸企业”进行了全面摸查核实,建立“僵尸企业”数据库,制订出清“僵尸企业”施工方案、路线图,积极稳妥地推进出清重组工作。
截至今年3月底,234家国有关停企业已全部出清,95户特困企业已审批出清方案34户占36%、脱困4户占4%。全市非国有规模以上“僵尸企业”4家,均已完成出清,企业生产厂房重新利用,员工全部得到安置或分流,无欠薪欠费情况。
去库存方面,惠州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大房地产市场结构性调控力度。截至今年3月末,全市商品房库存面积936万平方米,较2015年末下降729万平方米,较2016年末下降约72万平方米。
一季度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约18.9亿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去年,惠州市推动金融机构去杠杆,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截至今年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5209.4亿元,增长25%;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3664.5亿元,增长30.6%,两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前列。金融机构存贷比达70.3%,高于全省7.5个百分点。
在去杠杆的同时,惠州市打出降成本新“组合拳”,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通过结构性减税、减免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和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等措施,着力降低企业人工、电力等生产要素成本。
今年一季度,全市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合计约30.8亿元,其中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约18.9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约0.8亿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约153万元、降低企业人工成本约4.3亿元、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约1.3亿元、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约0.6亿元、因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而降低企业成本约4.9亿元。
一季度新建公交充电桩66个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的扭曲,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使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新的平衡。而补短板重在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助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去年以来,惠州市抓住关键补短板,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今年1~3月,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全市新建公众移动通信4G(RRU)基站636座、新增WLAN热点71个、新增光纤接入用户26万户;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新增油电混合动力公交车26辆,新建公交充电站1座、充电桩66个。
此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按计划推进全长6.4公里金龙大道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加快道路交通设施建设,高速公路、国省道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亿元。赣深客专惠州段项目按计划推进建设,广州至汕尾客专惠州段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拟于近期开工建设。
计划
投资181亿元实施29项补短板项目
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通过市场取向的综合创新,促使政府管理更科学、市场更有效、企业更有活力,从而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行业出清和盈利状况改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记者了解到,惠州市将继续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五大任务有效落实。去产能方面,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去库存方面,推进重点区域商品房去库存,力争2017年末全市商品房库存规模控制在1602万平方米以内;去杠杆方面,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降低惠州市企业杠杆率,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降成本方面,有效降低各种成本112.8亿元,助推企业轻装上阵、良性运营;补短板方面,计划投资181亿元,实施29项补短板项目。
大力实施“海绵行动”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惠州市将大力实施“海绵行动”,主动承接深圳创新要素的辐射和外溢。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力争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10%以上。加快建设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承办好全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
振兴实体经济,才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惠州市将加快构建“2+2+N”现代产业新体系。在做大做强石化和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培育新的两大支柱产业。
同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发展壮大特色水果产业,确保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惠州市将推动水投、交投、城投、港投集团等专业平台公司做强做优,加快组建铁投公司,适时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造工作。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网上办事大厅建设、“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和着力打造高效率服务型政府。
本报记者戴建
新闻推荐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中,惠州市牢牢把握机遇,多措并举鼓励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成效显著。笔者认为,社会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