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护理单元获评优秀护理集体 市中心人民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广受好评
全市30个优秀护理集体受表彰合影留念。
急诊重症监护病区护理单元。
消毒供应室护理单元。
神经内科护理单元。
神经外科一区护理单元。
胃肠外科护理单元。
新生儿区护理单元。
“白大褂,燕尾帽,天使在人间;救病危,细护理,潺潺似清泉;日复日,年复年,温暖艳阳天……”这首《致南湖边的白衣天使》,出自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一位门诊患者之手,却道出了成千上万门诊患者的心声。他们赞颂的,正是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白衣天使。
也许,一百个患者眼中,就有一百首关于白衣天使的华丽赞歌;然而在白衣天使心中,只有一个亘久不变的朴素誓言:“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近日,惠州市一批白衣天使代表在惠州市卫计系统庆祝2017年国际护士节暨 “优秀护士”表彰大会上重温“南丁格尔”誓言,共同迎接2017年国际护士节的来临。本次大会对惠州市百余名护士进行表彰,其中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区护理单元组、胃肠外科护理单元组、新生儿区护理单元组、EICU护理单元组、神经内科护理单元组、消毒供应室护理单元组等6个集体,以及6名护士长、13名白衣天使获表彰,获奖人数一如既往独占鳌头,堪称翘楚,亦为典范。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5·12国际护士节”,让我们一同走近市中心人民医院这群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白衣天使,为他们奏响温情赞歌……
守护急危重症的“床边天使”
护理单元:急诊重症监护病区(EICU) 规模:37人
2016年收治危重病患约720人次;纤支镜肺泡灌洗300多人次;CRRT日平均治疗时间超过10小时;中心静脉置管483人次,动脉置管1221人次;输血1488人次;中心静脉置管护理总天数达4864……这一张沉甸甸的成绩单,离不开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区(EICU)护理团队37名护士姐妹的辛勤与付出。
EICU是急救创伤中心的5个抢救单元之一,是该院“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病房、重症监护”四块联动“一体化”先进急救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值得一提的是,EICU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收治全院最急危重症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慎独精神都有较高的要求。
为此,该科室的科主任和护士长尤为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护士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护士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EICU护理团队整体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一系列科研项目和新技术得以开展。如创血压监测、持续心排血量监测、徒手留置鼻肠管、洼田饮水试验、指力扩肛、床旁血气分析、纤支镜的配合、经皮气管旋切术的配合等技术全员过关,全面铺开;2016年年底在“三甲”复审的关键时期,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开展CRRT技术,结束了血透室协助完成CRRT护理的历史。
为进一步推动优质护理,EICU护理团队在惠州首创“大单元中的小单元”的管理理念,启用床边护理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的走动,减少感染的传播。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针对一些困扰科室护理工作的难点,EICU护理团队积极开展品管圈活动,名为《皮皮圈》的品管圈,大大降低了科室患者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并获得了2014年医院“优秀品管圈”称号;针对中心静脉导管敷料易松脱、卷边、密闭性差的问题,她们创新采用“三明治”固定法进行固定,完美解决上述不足之处,《中心静脉导管的“三明治”固定法的临床应用》项目获得惠州市2012年护理技术创新三等奖。EICU护理团队也在2014、2015年连续两年荣获 “优秀护理集体”荣誉称号。
防控医院感染的“守门员”
护理单元:消毒供应室 规模:13人
每一次临床救治都看不到她们的身影,却离不开她们的支持;每一个临床科室都有她们的付出,却没有她们的荣誉……她们就是立足为临床科室服务的消毒供应室护理集体。
一直以来,秉承 “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的理念,市中心人民医院消毒供应室承担全院临床诊疗过程中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消毒与发放等工作,虽不与病人直接接触,但其工作质量却在诊疗过程中举足轻重。回收、清洗、消毒、灭菌、保养,每一个环节都看似平常,却关乎医疗质量;检查、计数、打包、核对、发放,每一个细节都看似简单,却关乎病人安全。
院感无小事。为加强环节监管,精准控制质量,市中心人民医院供应室率先引入电子信息系统,实现无菌物品全流程追溯管理。医疗器械使用后的处理需要经过回收、清点与分类,清洗消毒,配包打包,灭菌,发放等诸多环节,需要多个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以及各类设备协同与配合。采用电子信息系统,保证了器械包信息及时、完整的采集与准确的传递,并且具有安全警示、成本核算等功能,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
令人动容的是,由于病人使用后的污染器械风险最高,全部集中在供应室的去污区,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的“守门员”,护理团队的“女汉子”们不管严寒酷暑都穿着多层防护,与“病毒君”斗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无怨言;打包员每天打数以千计的器械包,查对审核,全神贯注;消毒员每天冒着高温高压的蒸汽工作,随时都有烫伤的可能,灭菌前一件件器械规范摆放,灭菌后一件件审核灭菌质量;下送员每天用手推车,把灭菌后沉甸甸的手术器械包源源不断地送到手术室、病房、门诊供病人使用。
如今,通过不懈努力和不断学习,该院的消毒供应室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迹,让医护与患者吃下了定心丸,为医院感染控制打下了强心针。
照顾卧床患者的“贴身保姆”
护理单元:神经内科 规模:38人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科室、惠州市优秀护理集体、医院优秀护理集体、惠州市巾帼文明岗……这是一个光环围绕的年轻集体,是什么成就了她们的荣耀,又是什么夯实了她们的底气?带着疑问,记者走近了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收治的多是瘫痪、意识障碍的患者,病人起病急、进展快,家属毫无经验,有的家属甚至因病人长期瘫痪在床而产生了厌倦心理。于是,病人的治疗和护理都落到护士身上,喂食、抹身、大小便的清理、肢体的功能锻炼、体位的变换……庞大的护理工作量,没有让这些年轻的姑娘们退缩,她们每天早上都提前30分钟到岗,充分准备用物,落实基础护理,根据需要为病人修剪指甲、定时翻身,指导家属制作营养餐。
与此同时,她们还挤出时间充电,大开脑洞创新,如针对神经内科病人管道多、意识障碍或烦躁不安,为保障病人安全、舒适,她们自制了简易防脱管手套,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既能满足约束患者的需求,大大降低了非计划性拨管率,又能方便监测血糖、血氧及肢体血运情况,现已在全院推广应用;针对气管切开病人,设计了气管切开纱布架,使湿纱布不会贴着伤口敷料及病人皮肤,增加病人舒适及湿润空气的面积;针对脑梗塞后遗症病人遗留肢体手部挛缩变形情况,她们利用手抓球置于病人手部,避免病人手部压疮及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前不久,一位年仅30余岁的脑梗病人,在发病后被迅速送至该院,经过神经专科医生会诊并向病人、家属介绍最新治疗方案后,病人家属接受取栓治疗,于是,一场争分夺秒的竞赛开始了。得益于平时的训练,医护团队迅速反应,快速完成评估、备皮、导尿、留置套针等手术前的准备,然后送到介入室手术。在国际标准为6小时的情况下,他们仅用了5.5小时完成病人的治疗。很快,病人就奇迹般康复出院了。
紧盯病情变化的“侦察员”
护理单元:神经外科一区 规模:24人
“正是你们的细心照顾,让我们在家人遭受疾病折磨的情况下,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我们从心底里感谢神经外科一区所有的医护人员!”日前,患者小玉的家属捧着一面锦旗前来,开心地接走了病情稳定的小吉。
该患者家属口中的 “细心照顾”,其实是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区护理团队的工作常态。她们常说,护士的工作平凡且琐碎,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每一个细节都马虎不得。尤其是神经外科的病人,病情发展迅速,每分钟的变化都有致死的可能,所以从早上交接班开始,护士们就打起十二分精神,仔细查看每个病人的病情,以便在病情变化的初期就能发现,及时报告。同时,该科室里有很多是长期卧床的病人,需要吸痰、更换管道、鼻饲等,不仅需要无视“苦累脏”,还得时刻留意无菌操作。繁重的工作量让拖班拖点成了家常便饭,但是护士却从无怨言。
“我们把科室当作家,自然要给家人最贴心的照顾和护理。”该科室相关负责人提到,在护理服务中,她们开展了主题为“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首先在接收新病人入院环节上下功夫,如面对医院的陌生环境,管床护士主动热情询问病人及家属相关病情,迅速安置床位,备好床单,监测生命体征,介绍环境,做好各种生活指导,让患者留下了温馨的第一印象;此外护士统一使用文明用语,一句句“大娘、大爷您感觉怎样了”、“来,我扶您起来”、“下床慢点”等用语消除了与患者的距离感,有效促进和谐医患关系。
由于病人病情较重,大部分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因此生活护理尤为重要。护士每日根据病人情况给与病人更换床单被套、清洁皮肤、修剪指甲、刮胡须、洗头等各种基础生活护理,创立“以干净为目标、以舒适为追求、以安全为保障”的特色护理,赢得了众多家属与患者的好评。
患者满意度超98%的年轻标杆
护理单元:胃肠外科 规模:19人
市中心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护理团队的平均年龄仅28岁,却已斩获医院优秀护理集体、惠州市优秀护理集体等荣誉,这归功于该团队的用心与创新。
以排班模式为例,该团队创新推行包干制的排班模式,优化使用护理人力资源,通过实行小组包干制、床边工作制,优化护理流程,在原有的护理表格基础上,修改制定适合胃肠专科使用的护理表格,学习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实现护士常态情况下在病房或病人身边工作的临床护理工作方式,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做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时观察、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有效处理和记录,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确保病人安全。
而在健康宣教上,她们的用心程度更是可见一斑。据介绍,针对胃肠外科疾肿瘤病人多、住院时间相对较长的特点,患者在心理上承受着较大的负担,因此该科室开展了一系列的温馨服务。如积极开展“五个一服务”,即“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次热情介绍、一张满意度调查表、一次电话回访”;把主管医生的名牌、护士的相片挂在病房,便于患者认记等;为了鼓励病人早期离床活动,该科室特意自费购买了一批可移动输液架,病人时常推着移动输液架在走廊来回活动,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为了延伸护理服务的内涵,护士长带领大家制作了各种各样图文并茂的温馨提示卡、内容丰富实用的《宣教手册》、《造口知识手册》,《快速康复知识手册》便于责任护士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每周一、三、五护士长或组长会组织所有新收病人及家属召开健康宣教讲座,使病人从单纯的住院治病转换成系统学习疾病保健知识的过程,真正达到关爱生命的目的。
多年来,该团队以“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表”作为长期服务质量全面的检验标尺,实现了护理零投诉、零事故的记录,患者的综合满意度常年保持在98%以上。
呵护患儿康复的“多能妈妈”
护理单元:新生儿病区/危重症病区 规模:44人
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高龄高危产妇激增导致高危新生儿数量持续上升,新生儿病区/危重症病区也迎来新一轮挑战。仅2016年,该科室收治病人数就已增加至1518人次,其中转运病儿282人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危重症病儿占950人次,目前仍呈上升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特殊的无陪护科室里,护理工作至关重要。面对患儿痛苦的面容,她们是慈爱的母亲;耳闻患儿无力的呻吟,她们是温情的天使。记得有一天下午该科室收治了早产三胞胎,全体医护人员积极应对,护士们更是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病房环境安排,到与患儿的全程治疗护理、用药的作用与不良反应,观察患病情变化情况,根据血糖及时与医生联系调节用药,早产儿的感染关、营养关等重重关卡,胃管、尿管、气管插管、PICC导管、翻身擦澡、精心喂养……经过医生精心的救治、护士细心的护理,患儿终于解除了身体的病痛,家长也放下了心中的石头,天伦之乐的感人场面再一次上演。这只是新生儿病区的缩影。
据悉,为了进一步提高专科护理水平,该护理组选派护理人员到北京协和医院、湖南省湘雅医院进修学习,学成归来后把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临床护理并传授给全科护理人员;平日里,大家还通过自学、进修等多种方式为自己“充电”,旨在以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促进病儿顺利康复。
皇天不负有心人,该护理团队如今成绩斐然:在新生儿picc的应用、婴儿遮光布的应用、手袜套的应用3个项目的开展,对患儿病情的恢复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并在2012年惠州市护理新技术创新奖中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2016年3月被评为惠州市巾帼文明岗,同年5月在《专科护理应急预案演练》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周婷婷通讯员曾宁 张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潘高耸通讯员邬剑平)经过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住建局联合主办的惠州市建设绿色化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