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绿色现代活力海岸 惠州出台全省首部市级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

惠州日报 2017-05-12 05:18

环大亚湾新区兼得山水生态资源和临近深港区位优势。这是惠东盐洲湾仔村西虎圩的秀丽风景。 本版图片由环大亚湾新区提供

环大亚湾新区作为惠州“蓝色引擎”的作用更加凸显。这是位于大亚湾的三门岛。

惠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提到环大亚湾新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蜿蜒迷人的海岸、细软如绸的海滩,椰林、椰风、椰影……

依山面海的环大亚湾新区拥有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281.4公里,大小海湾28处,大小岛屿162个。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为环大亚湾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信心和底气。

从近3年主要经济指标看,在全球石化行业整体不景气的背景下,环大亚湾新区以占惠州1/5的土地、约1/4的人口,仍创造了1/3的经济总量和近1/2的税收,在全市所占份额持续上升,惠州“蓝色引擎”的作用更加凸显。

今年以来,随着国家“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以及惠州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推进,环大亚湾新区这片兼得山水生态资源和临近深港区位优势的区域的“生态担当”日益凸显。

记者从环大亚湾新区举行的学习贯彻《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暨落实《惠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4月,广东省沿海地级市首部关于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的专项规划——《惠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实施。这份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等单位历时两年多编制的规划,成为惠州海岸带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提出,惠州海岸带管控范围包括总面积473平方公里的核心管控区和1873平方公里的外围管控区域,根据其区域属性在海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以及空间结构和发展定位作出具体要求。着力打造形成“一轴一带四湾多岛”的海岸带空间格局,发展成面向珠三角的生态型滨海旅游度假基地。

“按照市政府对《规划》的批复精神,新区管委会将积极发挥统筹协调职能,与沿海县(区)政府、管委会一起,在保障海岸带生态安全的基础上,着力优化海岸带地区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临海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环大亚湾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优势

惠州市海岸带资源丰富优质独特

据了解,海岸带是指海陆之间相互作用的地带,也就是每天受潮汐涨落海水影响的潮间带及其两侧一定范围的陆地和浅海的海陆过渡地带。海岸带作为第一海洋经济区,成为社会经济地域中的“黄金地带”。

惠州市海岸带位于珠三角东岸大亚湾、红海湾,环大亚湾新区境内,毗邻3个千万级城市群和两个国际大都市,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场和消费潜力。距离主要消费市场1至3小时,是理想的短时度假交通圈。

“一山、一岛、多湾”等独特的地理特征,使惠州市海岸带资源丰富、优质、独特。惠州市拥有281.4公里海岸线,81处沙滩(陆域53处、海岛28处),123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162个海岛,具备“山、海、岛、镇、湾、滩、村”等多种旅游景观资源。沙滩、海岛、海洋生态环境在珠三角具有比较优势。境内有全国唯一的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省唯一的双海湾半岛(红海湾、大亚湾),广东省唯一的内洋——— 考洲洋,是广东省重要的滨海湿地集聚地以及大型红树林主要分布区。

在空间布局方面,惠州市海岸带呈现西段产业、中段旅游、东段生态的空间格局。西部海岸带,主要为城镇、石化、港口。起步最早,发展格局基本成型。目前拥有1200万吨炼油、95万吨乙烯生产能力,大亚湾石化区综合实力居 “全国化工园区20强”第2位,规划目标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中部海岸带重点打造旅游、房地产产业。东部海岸带以生态、海洋渔业为主,除少量人工养殖外,目前仍保持原生态。

时空发展脉络清晰,逐步自西向东发展。先港口、石化,后旅游的发展脉络。

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惠州海岸带的各类资源进行综合统筹、科学保护、有序利用、集约发展,对优化海岸带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格局显得尤为重要。

行动

《关于加强惠州市海岸带规划和保护的建议》列为市人大重点建议

惠州海岸带的保护与利用迫在眉睫。

2014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将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强惠州市海岸带规划和保护的建议》列为重点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建议》办理工作,交由市住建局主办,惠东县政府、大亚湾区管委会,市发改、科技、财政、国土资源、环保、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林业、安监、旅游、港务和消防等单位会办。经过调研,制定并印发实施了《办理工作方案》,包括规划、管理机制、海堤修复加固、环保基础设施、综合治理、管控执法等多方面工作。其中,市住建局会同市海洋与渔业局牵头组织编制《惠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

2014年11月,经公开招标,确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惠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单位。该规划于2015年6月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先后多次书面征求了市直有关部门及各县(区)意见,同年10月28日,该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会,11月在市住建局网站进行公示,征询公众意见。2016年12月23日,该规划先后经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和十一届164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同年12月27日经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2017年4月1日经市政府批复实施。

规划

陆域海域总面积约473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规划范围分为陆域和海域两部分,总面积约473平方公里。陆域以沿海公路(深惠沿海高速、中兴路、石化大道、324国道、环岛公路等)和沿海分水岭山脊线为界,纵深1至3公里,总面积260平方公里;海域按照规划海岸线纵深1公里进行控制,总面积213平方公里。

《规划》提出,要着力打造绿色海岸、现代海岸、活力海岸,建设广东省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珠三角生态型滨海旅游度假区、惠州市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示范区。

绿色海峡

新区近岸海水水质保持全省最优

近年来,环大亚湾新区和三县(区)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共同坚守生态红线。立足依山傍海的自然条件,联手实施入海河涌和重点水域治理,统筹推进区域性公园绿地建设,共建生态湾区。完成淡澳河惠阳段和大亚湾段综合整治,建立了交接断面水质共同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流域内水污染物排放项目环评审批抄报制度,淡澳河省控虎爪断面综合污染指数近三年每年分别下降18.4%、16.6%和39%。吉隆河、麒麟河、苏浦河、青龙河、下沙河等入海河涌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完成考洲洋养殖与捕捞设施清理整治,恢复自然海域13.7平方公里,占整个海域的48%,海水水质明显改善。在沿海地区建成了10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3万吨,有3座污水处理厂在实施提标升级。以跨界森林公园、城市公园、村庄公园、石化区防护林等建设为重点,推进了94宗公园绿地项目建设,有56宗建成启用。石化区外围形成长15公里的防护林带。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环大亚湾新区最显著的特色。新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近岸海水水质为广东省最优;森林覆盖率达63%。

《规划》对打造绿色海岸着墨颇多,其中保护好沿线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是要义。

针对海岸线生态体系,《规划》对陆域和海域分别作出要求。划定陆域生态红线,在保持生态系统完善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级保护,形成协同管控的动态优化过程,确保科学长效管理。此外,在海域管理上,根据海域属性、生态系统敏感程度的不同,按照海岛、缓冲区和沙滩岸线等属性实施三级管控区管理体系。

具体到海岸带景观资源,保护的重点集中在区域独特的沙滩、礁岩、岛屿、海湾、海岸生物生境和滨海名胜古迹。《规划》要求在区域内的主要景源景点都应该设立保护标识,且二级以上的景源景点需划定保护范围,在保护范围内不得修建旅馆、饭店等设施。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建设项目的布局、高度、体量、造型、风格和色调应当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在内部进行施工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水体,并在工程结束后清理场地,恢复植被,同时注意保护周围景物、野生动物和地形地貌。即使是区域外围的开发建设项目,同样不得影响风景名胜区景观、破坏核心景源观景效果和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现代海岸

与深港共建世界级生态型滨海旅游度假区

层层海浪拍打着海岸,海岸线延绵伸展而去。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游人。他们或在巨石上临海而坐,或带着孩子在海边寻找螃蟹贝壳。从跨海大桥远眺,可以看到一条围绕着海岸的红树林,青翠之中不时飞腾着点点白色的水鸟。

如何开发好惠州海岸线这一优良资源?如何将生态修复与城市景观进行融合?这是《规划》思考最多的地方。

《规划》将惠州海岸线划定为“澳头+石化+霞涌”、“稔山”、“巽寮+平海+港口”、“铁涌+吉隆+黄埠”四个发展分区,并按照发展定位、主导功能(陆域和海域)、水环境容量、适宜建设用地规模、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等要素进行分区统筹。

同时,《规划》强调对接珠三角和深圳东进战略,完善陆路、水路、航空、旅游专用口岸。通过交通集散枢纽转换各种交通方式,方便接驳。构建鱼骨状干线公路与滨海环状景观型道路相结合的道路,限制滨海道路快速化、干道化,实现快慢交通分离的目的。《规划》提出游艇、航海、帆船等特色体验交通方式。

休闲之时,迎着海风呼吸带着海水咸味的空气,是大自然给人类最好的礼物之一。《规划》提出,沿惠州海岸线将构建由省级绿道(广东省2号绿道)、市级绿道形成的二级绿道体系,横向、纵向串联滨海各类资源和公共空间。按每8至10公里间隔设置一处绿岛驿站的标准共设置27处绿道驿站,每处驿站提供休息亭、小卖部、卫生间、信息咨询中心、自行车租赁点等设施。同时,利用海岸线独特的旅游资源,将规划形成十个旅游景区,与深圳、香港共建世界级生态型滨海旅游度假区。

在公共空间和滨海景观风貌规划方面,规划由郊野公园、海岸公园、湿地公园、海滨公园、地质公园等构成的滨海公共空间系统,并设置海岸带地区横向和纵向的公共通廊和慢行系统。将海岸带划分为三个级别的景观岸段,并实行景观岸段分级管制。同时,根据建设用地与海岸的距离和人的目力可视范围内对周边环境和建筑注意力的视觉感知分析,将海岸带划分为三个级别的视觉景观控制区。

活力海岸

形成“西城东憩、陆海联动”发展态势

如何打造活力海岸,赋予这条海岸线全新的价值和生命力,也是《规划》的立意所在。

《规划》根据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低效污染产业的发展思路,提出“一轴、一带、多组团”的产业空间格局以及根据海岛分布特征形成的“一心、一链、八群”的海岛空间格局。

在岸线规划方面,分为城镇与工业建设岸线、港口建设岸线、旅游岸线、渔业岸线、保护岸线、其他岸线等6类。港口规划共分为货运港口、客运港口、渔业港口3类,其中货运港口共设荃湾、东马、惠东等3个港区,弱化亚婆角、盐洲岛等装卸点,引导其远期向生活型码头转型;在澳头、港口各设置1处客运港,并附设旅游专用口岸;规划港口、盐洲、范和、澳头、三门5个渔港。

“未来,这里将形成"西城东憩、陆海联动"的总体发展态势。”环大亚湾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坦言。

根据《规划》,西部海岸段将重点发展传统城镇和传统海洋产业(石化、港口),东部海岸段则重点建设生态型滨海旅游度假区、体验经济、新型海洋产业。陆海在生态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开发建设上协调一致。

知多点

“一轴一带四湾多岛”

一轴:在规划中,一轴的发展主要是指城镇产业发展轴,沿深惠沿海高速公路、324国道、沈海高速公路布局,串联澳头、石化区、霞涌、稔山、吉隆等重要城镇和产业发展区,主要承担密集化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功能,并向西加强与深港都市圈的紧密合作,向东带动红海湾和汕头湾发展,形成广东东部海洋经济发展带。

一带:稔平半岛旅游度假服务带在海岸带的发展中同样受到重视。包括巽寮、平海、港口等镇(区),主要承担旅游、休闲度假功能,建设粤港澳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四湾:具体到惠州海岸带,四个特色湾区分别为,包括小桂湾、猴仔湾组成的澳头湾,石化区、霞涌、亚婆角组成的霞涌湾,位于稔山的范和港湾,以及由吉隆、黄埠、铁涌围合的考洲洋湾,主要承担滨海特色城镇建设、临岸旅游活动、生态农业观光等功能。

多岛:指的是临岸和近海的5个岛群,分别是大洲头岛群、列岛岛群、辣甲列岛岛群、沱泞列岛岛群、小星山岛群,主要承担海岛保育、旅游观光、海洋渔业等功能。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张 斐

新闻推荐

职场妈妈:在事业和家庭中平衡行走

刘晓蔚在给孩子们上交通安全知识课,她从中不断了解和学习如何跟不同年龄段孩子沟通。(翻拍)工作中的张利萍始终面带笑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