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品行重于授技能 让学生受用一生 市二中举办“弘传统文化 展青春风采”社团文艺汇演展示育人成果
国学社、文学社表演《孔子讲学》。
师生沉浸在美妙的陶笛乐曲中。
绘美社团展示油纸伞画作。
学生曼妙的舞姿尽显艺术风采。
教师在书法室挥毫泼墨。
社团学生作品展示厅。
美丽的校园艺术长廊。
芳菲彩蝶五月天,无边春色满校园。5月5日,惠州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市二中)的全体师生及部分学生家长代表们欢聚一堂,共同迎来学校班歌比赛暨社团活动成果展示文艺汇演。
“这场活动,是对全体师生及家长的一次汇报,也是对师生多年努力的一次总结。”作为这场文艺汇演的总导演,市二中校长李木春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易。“此次活动不仅全校24个班级班班有节目,更是20几个社团团团有参与。”
据悉,一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很多学校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教育回潮,然而对于市二中而言,“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没有离开课堂”,每周四下午国学、书法、古筝、剪纸等各类活动如期开展,已经在市二中坚持了三年之久;陶笛、竖笛等乐器进课堂更是已长达五六年;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各类学生社团已经发展到了20多个。正如此,市二中积极参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学校评选,期待“西枝江畔观澜书院再续华章”!
一场文艺展演
抚古筝吹陶笛文艺展演古韵悠长
轻抚古筝,一曲《浏阳河》飘逸洒脱;诵读经典,一段《诗经·小雅·鹿鸣》古韵悠然;演绎国学,一场《孔子讲学》漾满仁义之情;吹奏陶笛,一首《森林狂想曲》悠远绵长;作画油纸伞,一把伞撑起几多情怀……仅仅浏览这场社团成果文艺汇演的节目单,就可以读出中华文化的些许神韵,而观看这场隆重中还略显稚嫩的演出,看到的有学子们奕奕青春风采,亦折射出他们对中华传统的独特理解。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魅力、生命力不言而喻。”校长李木春在教学一线时担任政治老师,却是一个十足的国学迷,“如今,我们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等,其实与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只是,近年来政府及教育部门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以前零散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才被重新组合起来,其实,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没有离开我们的课堂。”
在采访中,记者留意到,在李木春的办公桌上摆着两本特殊的教材 《文明基因:孝诚爱》。“这是我在孔子故乡山东曲阜参加全国中小学校长高峰论坛暨传统文化进校园交流大会时,专家老师推荐的书籍,德融数理的理念,对于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我特意订购了一批,每位老师人手一套。”其实,市二中对于学生的德育,传统文化的渗透,就是在这一本一本书、一堂一堂课的积累中而来。
20多个社团
扬个性塑品行社团活动有声有色
既然是社团活动成果展示文艺汇演,那么市二中的社团开展得如何呢?据介绍,市二中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类社团活动,现有学生社团20多个,其中陶笛、竖笛、合唱、民间美术、绘画、古筝、剪纸、经典诵读、外语等成为学校的精品社团。“学校重视开展社团活动,其实有着一举多得的目的,一来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是不断提高学生在艺术、文学、体育等方面的修养,另外这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丰富的社团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学习之外有个让他们伴随一生的爱好。”李木春介绍。
作为市二中团委书记、历史新知社团的指导老师,段国玉在社团课程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生在技艺学识方面的增长与积累,更看到了他们日常行为的悄然改变。“历史新知社团的活动非常丰富,观看历史影片、编排历史短剧、画历史漫画等等,其中改编、排练历史短剧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形式,大家热情也非常高,例如《孔子讲学》、《黄香温席》等历史故事在学生们的演绎中更有时代气息,也更具教育意义。”
段国玉在采访中特别提到,历史新知社团中有几个特别顽皮的 “问题学生”,他们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连家长都管教不了,但是在社团活动中,所有的问题都不见了,他们表现得主动、积极、友善。“其实,这样的改变不仅仅在历史社团存在,在社团活动中与人为善的氛围让所有人都会受到感染和熏陶。”段国玉说,就连自己也收获颇丰,“刚毕业时,作为新老师会更加功利,注重成绩,而现在,对学生由衷的关爱更多,也更自然。”
多系列主题活动
多形式多渠道 传承优秀文化重在践行
事实上,除了常规课堂教学,市二中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校园,还推出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在学生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
“让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行动。”李木春介绍,“传承美德”系列活动就是要学生把行动落到实处。“我们的家训、我们的风气、我们的节日、我们的礼仪”四个方面的活动运用课程教学、主题活动、道德实践,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习生活全过程,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对其的认知认同和行动自觉。
国学经典诵读,几乎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标配活动”,市二中为了将其办出新意,采取“学”“读”“看”“写”“赛”的方式,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学,即开设国学经典导读课;读,开展“诵读经典一刻钟”活动;看,即组织学生观看国学百家讲坛;写,即开展“书写经典一刻钟”活动;赛,即每学期组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国学经典读后感征文比赛、国学经典名言名句书法比赛、“书香班级”评选等。此外,“日行一孝” “日行一善” “俭以养德”“诚信润心”四个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学生从日常学习中入手、从小事做起,从小养成“随手做好事、随处可行善”的良好习惯。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让学生践行,更要老师理解其中深意。因此,市二中还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课评比活动,老师们为此准备了民歌、民乐、书法、绘画、篆刻、剪纸等丰富多彩的课程。
李木春(市二中校长)
优秀传统文化亟需正名
“人们对传统文化存在太多误读,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亟需我们为它正名。”在采访中,市二中校长李木春邀记者落座之后,便开门见山地表示,自己通过培训、学习、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理解其中深意,感悟颇深。自从“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实施以来,向来对国学就颇有兴趣的李木春接连参加了几场相关培训,“不要指责学生不懂传统、不爱传统,就连我们老师、家长对传统文化都缺少全面清晰的认识,这一课我们都要补一补。”
谈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李木春举出了一连串的例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第一句,其解释也为人熟知,然而孔子学院对其的最新解释为:如果我的教育思想(指孔子的思想)受到时代的崇尚,能够服务于社会,不是由衷的高兴吗?如果我的教育思想没有被全民接受,能够受到部分人的学习,不是同样值得高兴吗?如果人们并不了解我的思想,而是按照为人的基本准则行事,不也是君子吗?同样国学名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已成为很多人追求一己私利的借口,然而其正确的解释是:如果人不有所修为,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还有“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已被人们曲解为“无毒不丈夫”。
事实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何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校之长,李木春已经开始勾勒二中的教学规划。“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首先我们要明确主体,这里绝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情。我们计划从老师、家长、学生三方入手,让大家从观念上转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其有亲近感、敬畏心,进而愿意接受、传承和发展。”
陈光前(市二中副校长)
萃取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精髓
从教30多年,陈光前对于如今的传统文化热潮感慨颇深。“曾几何时被批判、摒弃的传统文化回潮,让我们对现行教育也有所反思,也许借着这股传统文化热潮,我们可以从其中探索教育之根本,回归教育之本真。”
对于学生学习的敦促,我们常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变成了吃苦,实际上是,学习态度出了问题,学习缺乏内在动力。“现在的学生背负着巨大的排名压力、升学压力,学习竞争极其激烈,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学习的乐趣,让孩子迷失了学习方向。”陈光前表示,如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则是一个契机,学校能重拾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精髓以及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也引入了家长课堂,用"苟不教父之过","父之所贵,慈也;子之所贵,孝也"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也给家长们上了生动而深刻的一课,也为家校共育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陈丽蓉(市二中艺术中心负责人)
尊重教育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艺术中心主任,在其他学校并没有这样一个头衔,而在市二中是个统管学生社团活动、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岗位。“这个岗位最初的确立,就是因为学校领导班子,尤其是李校长到任以来,注重第二课堂的开展,注重校园文化、社团文化的建设。”陈丽蓉介绍,目前,学校有国学、书法、合唱、陶笛、竖笛、历史、绘美、乒乓球等20多个社团,每周四学校都会拿出下午两节课的时间搞社团活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让每个学生发展一项爱好,学到一技之长。
“当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更要尊重和研究教育规律,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兴趣,比如将经典诗词与相应的配乐结合,再加上舞蹈等艺术形式,自然会产生极佳的熏陶效果。”陈丽蓉介绍,学校为此也付出了很多,例如从硬件配备方面,书法课的大班台是区教育局捐赠的,乒乓球室的设备也是社会资助的;在软件管理上,学校通过向兄弟学校取经,加强跨班制的社团管理,丰富各类社团课程内涵,做了诸多细碎繁杂的工作。
贺敏 孔秀(七年级学生家长)
为包容友善的校园氛围点赞
嘉嘉、阿华,是市二中七年级的两名特殊学生,他们是自闭症儿童。小学六年一直进行融合教育,去年9月份正式进入市二中进行融合教育学习。“感谢全体老师对这两个孩子的帮助和教育,使得这两个孩子可以过上像普通孩子一样的中学生活。”两位家长提起孩子的校园生活,对学校的赞誉之情难以言表。众所周知,自闭症孩子的上学会遇到重重困难,沟通有障碍,交往有障碍,学业也是很大困难。再加上国内融合教育方面没有特助老师,没有资源教室,普教老师对自闭症孩子的了解甚少,“这让我们非常担心,可以说忧虑重重。”
“没想到孩子被分配到二中之后,开学的前两天,学校就非常重视,副校长、社团管德育的老师,包括七年级组长在李校长的号召下全部到位,约谈我们两位家长,了解自闭症,还问我们需要哪些帮助和配合,还帮我们配备了资源教室,供孩子学习,让我们感动不已。”令两位家长感动的不仅仅是学校的重视与负责,还有包容友善的校园氛围。“开学后,学校将孩子交给了一位非常有爱心、非常负责任的班主任曾老师,老师在班上给学生做了很多普及自闭症的工作,让班上有一个接纳的氛围,还倡导同学们去帮助他们。下课时间,同学们会带着他们玩游戏、做黑板报,让我们的孩子很喜欢这个集体,喜欢去二中上学。曾老师还跟班上其他任课老师沟通,让其他老师了解并接纳我们的孩子。例如社团美术老师冯老师,就非常乐意发展我们孩子的美术方面的特长,让孩子喜欢上美术课,且在美术课中增加了积极性和自信心。”
自闭症是无药可治的,但是爱的环境会让他们情绪稳定,行为越来越良性发展。“曾老师及李校长等领导对我们两个自闭症孩子的接纳、帮助、以及关爱,这才体现了教育的本真,他们真的是一群让我们不得不感谢,不得不感恩,不得不点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家长及学生名字均为化名)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张 培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郭亮平摄
新闻推荐
地方高校要立足惠州区域经济社会定位的实际出发,统筹兼顾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外延扩张与内涵建设,短期利益与长远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