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人守护33万家灯火 记者带您走进江南配电所,体验金牌“电网医护队”的日常工作

惠州日报 2017-05-22 04:47

江南配电所金牌“电网医护队”。

▲靠近10KV供电线路分支开关电箱是非常危险的,为防止操作时被电火花灼伤,运维人员穿上了厚重的防电弧服。据介绍,防电弧服在碰到电弧爆炸或火焰的状况下,服装面料纤维会膨胀变厚,关闭布面的空隙,产生了能源防护屏障将人体与热隔绝,能将对人体的电弧伤害程度降至最低。

▲每次出发前,运维人员都会仔细填写工单,核对工单内容,然后将作业地点优化配置,确保尽早为市民恢复供电。有时居民报送的故障通知会直接发送到抢修员的手机,对于未能及时录入的内容,他们会在回到办公室的间隙争取时间进行补录。

▲接到检测任务,运维人员大步走入安全工器具室,领取此次任务相应的安全工器具。记者留意到,房间里的物料摆放十分工整有序,“虽然作业次数很多,但每次回来,我们都会物归原位。”副所长李陶表示,“为的就是下次出发能够更加迅速。”

▲刚刚坐上供电抢修车,还没来得及启动车辆,运维人员的手机又响了,原来又有客户在请求他们修理线路故障。

▲晚上八点十分,多数市民正在灯火通明的家里或灯红酒绿的街头享受“夜生活”,他们仍全副武装,并脚步匆忙地前往下一个抢修点。就在这一天中,他们已经处理了辖区内近20处故障点。

▲55岁的邓师傅已从事配电运维的工作33年。这些安全工器具对他来说,已经再熟悉不过了,但是每次出发前,他依然一板一眼地按照规定进行检查。邓师傅笑着告诉对记者,矮凳子容易绊倒人,“越是老员工,越是要注意这些规范,要给年轻人带个好榜样。”

▲闷热的夏夜,全副武装的运维人员在一场操作后,全身早已被汗水浸透,好在抢修总算顺利完成。本以为可以返程收工,他们却告知要赶往刚刚来电报修的下一处故障点,甚至来不及小憩片刻。

▲“钥匙管家”是曾师傅外号,他的包内永远有一大串各处配电房的钥匙,“因为这样就不用回去所里取钥匙,能够节约很多时间。”曾师傅说道。一般情况下,从接到故障报修单到到达现场整个过程都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 黎凯燕 摄

“怎么停电了?不是交了电费吗?大热天的没电怎么过呀?!”隔着电话,也能感受到那头传来的一腔怨气与怒火。

电话这头,是紧张有序的“流水作业”:安抚客户,核对地址,登记故障,安排抢修……此刻是5月16日晚上八点,位于鹅岭南路的(惠州供电局)江南配电所仍灯火通明,忙碌的节奏丝毫没有下班的迹象,几位满头大汗的运维人员正匆匆扒拉着早已凉透的晚餐——— 20分钟前,他们才刚完成了一单抢修。

江南配电所被誉为金牌“电网医护队”,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该所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他们连同所长在内、包含新老两代仅有33人,却承担着惠城区33万用户的正常用电,除了日常的巡检、维护、基建,抢修也是他们的重点工作之一。

仅在刚刚过去的4月份,他们就处理了超过350单故障,而到了用电高峰期——— 对流天气更为频繁的6、7月份,他们的工作量几乎要翻一倍,最高峰一天需抢修50余次,通宵地抢修亦是家常便饭。

这不,刚放下饭盒,抢修任务又来了。随记者一同体验他们守护万家灯火背后的日常吧。

后记

他们俯首甘为电保姆,却少被外人理解;他们身为抢修达人,每日面临着海量抢修单的压力;他们夜以继日放弃假期地巡线保供电,甚至在酷暑寒冬中以洪荒之力爬上20多米高的电线杆连续工作三小时,却被当成“就是收电费的”……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勇往直前?

“万家灯火,南网情深。”他们说,身为供电人,就该坚持守护万家灯火的神圣使命,哪怕只有33人,也要全力保障辖区内33万惠州市民的电力供应!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周婷婷 通讯员蒋立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郭亮平 摄

新闻推荐

比赛没开锣比拼已打响 民生图组

图1:奋力划桨。图2:擂鼓助威。图3:教练(右)传艺。随着端午节临近,龙舟赛再次成为街坊们关注的话题。据了解,惠城区传统的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