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作业,叫微信作业 孩子微信打卡交作业,有家长点赞,也有家长吐槽盯得比上班还累
本组图片 本报采集(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如今,作为社交工具的微信,被一些老师用作提交作业的平台,让学生每天在班级微信群里“打卡”交作业。类似读拼音、背单词等作业,通过微信群聊功能提交的情况,惠州市中小学也存在不少。对此,有的家长认为形式新颖,可以增加孩子做作业的兴趣;而有的家长直呼:家长比上班还累。这种作业形式有哪些利弊?实际效果又如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打卡”现象
辅助孩子录作业,还得盯着不让孩子乱玩手机
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五六点,市民黄女士的手机就开始响个不停,因为念四年级的儿子微信班级群里,放学回家后的孩子们陆陆续续“打卡”提交语音或视频作业。
“比方背诵课文,用微信发语音、视频录像的方式传到群里;一些书面作业,有时候也需要拍了照片发到群上。”对于这一自己在读书时期从来未体验过的交作业方式,黄女士直言有些纠结。“有了这个新方法,孩子对待作业比以前认真了不少。比如背书,以前老师布置下来,他有时会偷懒不做,或马虎应付。但现在视频、音频传到群里,不仅老师立马看得到、听得到,还有其他同学和家长也看得到,不敢马虎。”黄女士说,但是,这作业家长也必须参与进来,辅助孩子录视频音频,而且为了避免孩子玩手机,还得时时盯着。
一开始,黄女士给儿子一部旧手机让他自行上传、发送微信作业。不久她发现,当孩子有了各自的手机、微信后,开始学会建立一个个小群,不时在群里聊天,最后黄女士只好收回手机。有时工作忙,黄女士夫妻俩下班晚回家,孩子的录制作业就必须等到他们回家后再做。
求完美反复撤回再发,孩子作业效率不高
“孩子们发音频作业到群里,方便老师检查及同学之间互相借鉴学习,这使得我家孩子很是受益,觉得非常有趣,每天参与度都很高,也不需要我的督促。”市民梁女士的女儿上五年级,她认为,教育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节奏,用微信“打卡”交作业正是这一点的体现。
不过,最近梁女士对此有了些新看法:“语文、数学、英语3科作业都在同一个作业群提交。孩子经常会先听听别的同学说得怎样,但每天内容很多,几十条甚至上百条语音一溜听下来,效率很低。”她说,孩子有好胜心,不允许自己在录音过程中有“卡壳”的现象,所以每次发语音作业之前,都要反复练很多次,完全准备好了再发出去,其实还是比较耽误时间的。“但又不好因为孩子的这种追求完美而去说什么,毕竟认真对待作业是好事。”
受访学生中,在微信交作业时觉得不够好不停撤回的情况并不少。“常有学生一科作业就一下发三四条,如果是3科作业,孩子再发上个三四条信息,班级作业群基本就是被刷屏的节奏。”梁女士说。虽然老师规定了晚上10时后不能再发作业到群里,但有些家长工作忙,还是会出现很晚才发作业的情况。
老师声音
优点:语音发作业,给孩子更多听读机会
林老师是市九中一位英语老师,她认为,以英语这门学科为例,读说很重要。她常在微信群里给学生布置朗读作业,每次完成一个课时,就要求学生做课文朗读练习,再把语音发送到班级微信群里。这个作业她已经布置了4年时间了。
坚持让学生在微信“打卡”,林老师认为,在英语学科方面这是利大于弊的。“这几年我收到了很多家长的反馈,他们都说从前孩子从来不会在家里朗读英语,现在终于听到孩子的发声。”一般而言,除了早读课,孩子自行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不多,而采用微信交作业的形式,学生们多了更多的听读机会。班上有50多位学生,但林老师认为“批改”这些语音作业工作量并不算大。“用自动播放语音的功能,挨个挨个听。发现发音问题就记录下来,第二天再拿到课堂上示范解说。”林老师说,每周大约两个晚上的微信“打卡”作业,学生只需花10多分钟完成,老师学生都不觉得是压力。
据了解,除了语音作业,一些数学老师也会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微信群。市实验中学一位教数学的邓老师认为,微信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比如,每天在微信群里布置一道题,会的学生积极参与解题,不会的在听完前面同学的解题思路或答案后,也能从中通过思考得出答案。邓老师还会挑一些作业进行点评,他发现在不断的练习中,同学们提升比较快。
缺点:孩子容易不自觉,偷偷玩起手机游戏
不过,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会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借着完成作业的机会,拿着手机在房间一躲就是半个小时。而实际上,他们只需花10分钟就可以完成,剩下的时间则可能全在玩手游。”林老师说。
市五中一名班主任陈老师认为,微信群本应该是一个 “通告栏”,通过网络平台,老师可以第一时间将学校的消息告知家长,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学校的教学安排。至于课后作业,还是以传统作业形式为主,微信等一些互联网平台为辅。“能够利用好微信的功能学习固然好,但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保持自觉,让家长全程盯着也不现实。其次,除了一些需要动口的作业,传统动手书写作业的形式更适合学生,学习效果也会相对更好。”陈老师说,有同事曾借鉴这个新形式,但手头兼顾着4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学生多达200多人,很多时候学生的语音自己根本听不过来,后来只好作罢。
专家建议
以传统形式为主,互联网平台为辅
惠州学院教育科学院副教授谢桂新认为,微信社交工具作为时代的产物,运用到教学中做到信息共享,对学生之间学习交流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微信“打卡”作业有利有弊,谢桂新个人不赞同孩子过多地接触网络社交工具。“微信作为即时性交流软件,确实方便了家校沟通。但如果运用在交作业方面,也会暴露出很多弊端。”
“由于未成年人容易受到网络世界各方面的诱惑和影响,一般不提倡给孩子配备手机,若学校有微信交作业的任务,就需要用到家长的手机和微信来完成,但往往家长也有自身的社交。显然,很多时候,用这种新方式交作业并不那么合适。”谢桂新认为,要想避开弊端,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制定微信交流的规则;而家长同样也需要给孩子约法三章,确保自身完成或练习好的情况下,规定一个合适的时间让孩子来完成手机作业。比如,10~15分钟;同时,老师与家长也需要做好沟通,比如规定好发送作业的时间等。
张桂新还建议,最好以传统作业形式为主,微信等一些互联网平台形式为辅。“在微信作业的内容上,取舍得当,比如一些需要书写的尽量不要在微信上递交。”
微言微议
“听到老师在微信上出一些题目,比如谈谈对加法的认识,作为一个7岁孩子的妈,我只知道一加一等于二,但对加法的认识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答。还是希望老师多出些实际的题目吧。” ——— “萌萌妈妈有点萌”
“自从确定了微信群打卡交作业制度,对班里的孩子来说比较有趣,所以大家每天都积极上传作业,群里很活跃;特别是在班级书法比赛前,学生们把每天的书法作业拍照上传,老师则一一点评,这种赛前学习气氛很浓烈,对孩子们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smile”
“学生使用社交工具还是需要老师、家长共同引导才行。”——— 网友“木子杨”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陈 澄
新闻推荐
潇洒夫妻自驾游一去就是一两月 徐家平刘小青夫妇退休后每年都出去旅游
徐家平刘小青夫妇带着女儿一起旅游。(翻拍)家住市区江北的徐家平、刘小青夫妇是朋友圈里喜闻乐见的“活地图”。“只羡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