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包庙会朝拜仪式正申报省一级非遗
霞新村杨包庙会现场。 《东江时报》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朱伟华 摄
东江时报讯 记者刘建威 4月23日,农历是三月廿七,是大亚湾区霞涌一年一度的杨包庙会时间。当天,霞涌街道霞新村家家户户过年般张灯结彩,杨包庙前人声鼎沸。据了解,大亚湾杨包庙会朝拜仪式于2013年公布为区第一批非遗项目,去年2月被列入市一级非遗项目,目前正在申报省一级非遗项目。
23日当天,伴随着一阵锣鼓声和鞭炮声,庙会拉开了帷幕,五彩醒狮、“彩龙”、“彩凤”、“龙船”等先后入场。身穿节日盛装、头戴七彩斗笠的渔妇们,肩担“龙船”,手拿“船桨”,整齐地划着“龙船”。数十位年轻男子手举“彩龙”,舞出了多种花样。“龙船”和“彩龙”表演的同时,穿着彩服、画着戏装的小女孩们挑着花篮,渔妇们“骑”着纸马、挑着礼盒与龙船、彩龙一起穿梭,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渔民在大海上的生活。
据《惠州府志》记载,大亚湾区渔民朝拜仪式源于清光绪年间的杨包朝拜会,流传至今已超百年历史。1875年,大亚湾区渔民为杨包真人建庙,朝拜仪式随之重启,一直持续至今。为何选在农历三月廿七?相传这天是杨包真人生日。
据传,杨包真人是一对夫妻,夫姓杨,妻姓包。夫妇二人均为茅山道士,明末清初时期,这对夫妻曾在现在的大亚湾区霞涌晓联村张屋上排等地做道场、打斋醮,闲时采草药为乡民医治疑难杂症,偶尔也施法为村民祈福除灾。杨包道法高深,乡民每有难事求问常能应验,因而远近闻名。杨包故去后 (据传二人同时得道),当地居民便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建起拜台,安上香炉、奉香求拜。
早在清光绪年间,杨包庙就因霞涌名人黄伯群的诗歌 《螺岛钟声》而成为“霞涌八景”之一。杨包庙位于霞涌螺岛东侧,临靠大海,红瓦红墙,文雅雄伟。据载,1875年,当地渔民在现在的霞涌边防派出所所址,建造了一座麻石结构的两进宫殿式大庙。1878年,庙里铸有一口大铜钟,一只大鼓,每晚12时敲108响,钟声宏亮。1966年,大庙被毁。1986年,当地民间集资,重新择螺岛东侧兴建,也就是今天的规模和朝向。
新闻推荐
[s藜t21],音同惠话蚀。“食”是惠州最古老最基本的方言词之一。食,在甲骨文中是一个食器装着往外溢出的食品。《说文》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