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岁大夫第将进行修复 惠东蔡锦青故居建筑恢弘大气,但已现不同程度损坏
图①:壁画《麒麟吐书》。
图②:蔡锦青故居。
图③:进口玻璃在100多年前甚是珍贵。
图④:大宅内的精美木雕。
惠东县乡村散落着不少古建筑,第8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谭公大夫第——蔡锦青故居是其中一座。4月6日,谭公大夫第迎来了一群特殊客人,他们是惠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30多名会员,专程到蔡锦青故居采风,寻找那让人回味无穷的名人故事。
古宅属清朝正二品官员私宅,规模宏大
“壮观!太美了!”当天,不少民协会员看到蔡锦青故居后,情不自禁发出赞叹。
的确,这是一座壮观的建筑物。青砖黛瓦,大门上朱红色的“大夫第”3个字,显示出这座古宅曾经的辉煌。大夫第是旧时文职官员的私宅,这座宅子,是清同治年间布政使衔、资政大夫、正二品官员蔡锦青的故居。
谭公大夫第是一座三进的大宅,前、中、后各有7间房,门厅、中堂和后厅以及两侧的小厅,由屋内多条回廊相连,形成一座宽26.1米、进深31.4米的青砖大屋。由于回廊、房屋多,走在大屋内,似乎是在绕圈子,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从后厅又转到了门厅。
虽然古宅规模不小,但蔡锦青第六代子孙蔡亮说,这座大宅其实还没完全建好。按照蔡锦青原来的设想,还计划在大宅旁边修建横屋,只是未来得及修建就已去世。
在谭公大夫第出生长大的蔡亮,对这里很熟悉。他说,在老宅旁,原来还有一座蔡锦青创办的学堂“琴鹤轩”。琴鹤轩上3下3共两层,两边建有平房7间,供教师住宿。学堂内有花园,周边建有花池8个。新中国成立后,该校扩展为永西乡人民公社中心小学、谭公中心小学,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被拆。
木雕壁画故事多,大多完好无损
大宅不少建筑构件所用的石材都是青石,条门框、天井地面、台阶、石雕等,彰显出其气派。外墙上,精美灰塑多已破损,只残留大门外墙的顶部一些镂空的金钱灰塑,以及零星的几个小花朵灰塑。
从大宅的木雕,可一窥当年的奢华:几乎所有屋沿下的檐条都有精美的木雕,除了花鸟鱼虫瑞兽外,还有不少人物、景物的图案,栩栩如生,似乎在讲述着一个个故事。屏风、斗式梁架、廊架上,木雕、浮雕、镂空雕的工艺非常精美,麒麟、蝙蝠、鹿、梅花、兰草等象征吉祥如意、人丁兴旺的图案,展现了蔡家的美好愿望。
吸引人眼球的,还有随处可见的壁画。历经沧桑,壁画却大多完好无损。花草树木、山水云雾、棋琴书画、八仙图等,精美绝伦。其中一幅《麒麟吐书》,出自典故《麟吐玉书》。“《麟吐玉书》说的是孔子诞生时有麒麟降世吐玉书于门前的故事,蕴含了有杰出人士降生的寓意,也有旺文之意。在墙壁上绘上这个典故,可以看出蔡家是希望家族人才辈出。”一位民协会员说。的确,蔡锦青的儿子蔡秉澄,正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己卯科乡试第三十名举人。
蔡亮说,曾经为了保护古宅内的壁画,蔡氏族人用石灰水将壁画涂抹成白色。后来才用水逐渐清洗干净,让壁画逐渐重新显露出来。
中堂隔板进口玻璃镶嵌,专家称尤为珍贵
蔡亮说,算起来谭公大夫第已有140多年历史。原来的天井上空,还布有铁网。这些铁网,是防止强盗从屋顶爬下来打劫而设的。高耸的外墙,布满铁网的天井,两扇陇门加上一扇木大门,谭公大夫第固若金汤。
最让蔡亮津津乐道的是,谭公大夫第的中堂还保留着用进口玻璃镶嵌的玻璃隔板。记者看到,中堂靠着门厅天井的一侧,两头各有一块木制的隔板,木板上截是一扇扇的玻璃窗。“这座大宅最多时住有180多人,当年居住的人多时,族人就把这个地方隔成房间来住人。后来,族人逐渐搬离,古宅很久没人居住了。”蔡亮说。
放眼看去,这些玻璃窗与常见的玻璃窗没什么差别,但从一块已破损的玻璃来看,玻璃特别薄。蔡亮说,当年在申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时,有专家前来考察,其中一位专家看到这些玻璃时,就说是进口玻璃。在100多年前,进口玻璃相当珍贵,可见蔡锦青在修建这座大宅时颇费心思。
由于谭公大夫第如今没人居住,加之年代久远,古围屋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2015年12月,蔡锦青故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8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后,相关部门拨款对这座大宅准备进行维修。蔡亮说,等相关手续办好后,谭公大夫第很快就能进行修缮,他和蔡氏族人听到这个消息都很高兴,希望能恢复这座大宅往日的风采。
相关链接
有关蔡锦青
蔡锦青,字芥舟,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监生出身。在清朝,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通称为监生,可以直接做官。因此,蔡锦青在没有考取功名的前提下,仍进入仕途。清道光年间,他从江西都昌县知县做起,历任吴城镇分防府知府;咸丰十一年(1861年)奉旨记名简用道;同治二年(1863年)署江西广饶九南兵备道,理九江关税务。
兢兢业业做事的蔡锦青得到朝廷的重用。同治中期,他简放云南迤东兵备道,调补迤真备道,署理粮储道。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又晋升为云南文武提调官,加布政使衔,赏戴花翎,赏穿黄马褂,还获得“奇车伯巴图鲁”的勇号。到达事业巅峰后,年届花甲的蔡锦青并没有继续追逐名利,而是告老还乡。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回到家乡后,他建起了这座大夫第。除了建学堂,蔡锦青在乡间走马岗到新村路段二渡沥、何仔桥、五显爷等处兴建小石桥3座,方便村民出行。
清光绪二年(1876年),蔡锦青病逝,葬于棠阁沐杭村。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通讯员杨 可
新闻推荐
今年是平山起义四烈士(罗焕荣、林喜、吕金、曾水源)就义90周年。4月16日,为了追思先烈,弘扬先烈精神,惠东县平山街道平山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