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迷上灯风俗乡间追拍已10年 林志华常年游走各镇村,拍摄惠州乡村上灯风俗活动
林志华。
林志华拍摄的上灯图。
“这盏花灯,与普通花灯不一样。它被称为"公灯",是博罗县柏塘镇柏市村茜塘围朱、林、谢三姓人家共同的花灯……”4月15日下午,在市区麦地东路1号的惠州市民间艺术馆内,正在进行“惠州市民间文化讲坛”活动,由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市民协会员林志华,为会员们讲述自己如何拍摄花灯。
从2007年起,林志华就迷上了惠州传统上灯风俗活动,深入乡间进行拍摄。为了能拍到一张自己满意的上灯活动照片,就算是大年初一,他也背着摄影器材赶去乡村。
各种花灯让他大开眼界,上灯风俗拍得不亦乐乎
林志华从花灯的起源与历史、上灯时间、花灯种类、上灯流程等给会员们作了讲解。他还选了两个村的灯俗细加分析,并对博罗、惠东、龙门等地的上灯风俗进行比较,还一一介绍照片背后的故事。
林志华出生于1963年,一直喜欢摄影,2000年正式玩上了摄影,拍了不少风光照片。2007年,他又迷上了惠州的上灯风俗活动,各地不同上灯流程、上灯时间、花灯种类,让林志华拍得不亦乐乎,有些地方的上灯活动他甚至追踪拍摄了好几年。
林志华第一次拍摄上灯活动,是在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该村的四大姓氏上灯时间是在正月十三。当天一大早,林志华就出发了,他呆在祠堂里不停地拍,直到中午11点多才离开。第二年,林志华又到墨园村,拍摄该村大夫第的陈氏族人上灯仪式。
为拍到满意照片,去了茜塘围七八次
让林志华最着迷的,是博罗县柏塘镇柏市村茜塘围的花灯。茜塘围的村民是制作花灯的高手,花灯制作手艺传承有200余年,不少其他地方的村民都来订花灯。
在春节前村民制作花灯时,林志华就到村民家拍制作花灯的过程。他被茜塘围大大小小的花灯迷住了:六门灯、八门灯、佑八门灯、公灯……到了正月十三,是茜塘围村民上灯的日子,林志华又专门到茜塘围拍上灯活动。
茜塘围有一个传统,那就是茜塘围的三姓(朱氏、林氏、谢氏)村民,要挂一盏公灯。这盏公灯有着特殊寓意,当年来到茜塘围定居时,三姓(朱氏、林氏、谢氏)人家结拜为兄弟,因此,茜塘围除了有每个姓的祠堂外,还有一个朱林谢祠堂(按当时年龄大小来排序,朱氏为长,林氏为次,谢氏为小),这盏花灯要挂在这个祠堂里,花灯由三姓子孙共同制作完成。上灯时间是在下午,这盏灯挂上三姓祠堂后,就要邀请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吃饭。最激动的时刻是晚上要进行3姓人家的捻(签)丁。哪个姓氏的人家抽到了丁首,这盏公灯在元宵节游灯后,就挂到哪个姓氏的祠堂里。
“捻(签)丁时很热闹,全村老少都去看热闹。”林志华把整个上灯、捻(签)丁的过程,都用照相机一一记录下来。
第一次去茜塘围拍照,觉得有些照片不够理想,接着再去,还是不满意,再去第三次……就这样,林志华去茜塘围拍摄花灯及其活动已有七八次。
为拍到完整的上灯仪式,年初一凌晨4点就出发
为拍摄到自己满意的上灯活动照片,即使年初一,林志华也兴致勃勃背上相机到乡村拍摄。
龙华镇鹤溪村有近600年历史,鹤溪村最著名的古建筑物首选愈南公家庙。愈南公家庙记载了100多年前从鹤溪村走出的关氏兄弟 (关镇国和关镇邦)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故事。愈南公是其祖父,清同治时期,关氏后人为祭祀愈南公而修建了关氏宗祠(即德义堂)。
鹤溪村的上灯活动在年初一。如今鹤溪村的上灯活动,已经演绎成当地的一场狂欢节。每年上灯活动,几乎全村出动,锣鼓声、鞭炮声,响彻云霄。
为了能拍到鹤溪村完整的上灯仪式,2016年年初一凌晨4点,林志华就从家里出发,到达鹤溪村时还不到6点。此时鹤溪村村民已在祠堂前忙碌了,早早就有灯头公 (对添丁者的称呼)去祠堂上香。7点左右,去请灯的队伍出发,一路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小山岗上放着一大两小共3盏牌式的花灯和一大捆带尾的黑皮甘蔗。灯头公们每人拿两条甘蔗和一扎葱蒜芹菜,把葱蒜芹菜绑在甘蔗和竹竿上面,之后扛着甘蔗、葱蒜芹菜,抬着花灯返回鹤溪村。祠堂前鞭炮声此起彼伏,鼓声惊天动地,灯头公把花灯抬进祠堂,午饭后举行上灯仪式,而且还要去3个地方,一直忙碌到下午三四点,上灯仪式才基本完成。林志华一路跟拍,不断燃起的鞭炮让他常常躲闪不及。曾经为了拍到一个上灯活动的好画面,他的外套还被鞭炮烧出了几个洞。
离2018年春节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林志华已经计划着明年要拍摄的花灯活动地点,或是去博罗县龙华镇的曲范村或是湖镇镇的显岗村。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通讯员李运花 陈泽恩
新闻推荐
省市重点项目“东风本田一体化”二期启动建设 投30亿建全新发动机和底盘车间
项目名片“东本一体化”项目于2013年正式启动,位于大亚湾西区新兴产业园区,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该项目一期于2016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