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公园 家在花园里 今明两年拟再建31个村(社区)公园实现全覆盖
▲澳头公园建成前。
▲澳头公园建成后。
澳头公园建成后。
▲澳子公园建成前。
▲澳子公园建成后。
▲樟浦公园建成前。
▲樟浦公园建成后。
市党代会报告提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近年来,大亚湾区结合“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城乡一体发展”专项工作,通过创新开展“公园进村(社区)”改革,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加快打造“环境优美的魅力湾区”,让全区群众享有均等的高品质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
2015年开始,大亚湾区启动“公园进村(社区)”改革,两年来全区分两批已投入5368万元建成49个村庄公园,村容村貌进一步美化,村居形象进一步提升。今年,大亚湾区拟再投入2015万元再建21个村庄公园,实现具备条件的村“一村一公园”,同时启动村庄公园扩面行动,新建首批10个社区公园,到2018年实现具备条件的村(社区)公园全覆盖。
成效
49个村庄公园让21万人受益
从大亚湾西区龙山一路转入樟浦村,距离公路不到500米,就可以看到82棵有两百年树龄的荔枝树和香樟树林环绕着的樟浦村村庄公园。公园里新建了灯光塑胶篮球场、公厕,新铺了地砖地板,添置了健身器材,还铺设了景观小道和文化长廊,能满足村民休闲娱乐所需。每天傍晚,村庄公园内跑步、跳广场舞、打篮球的健身队伍和穿梭其间游乐的儿童,让公园好不热闹。记者粗略一算,在公园里游玩的人约有200人左右。该村村委会主任严田生告诉记者:“村里的这个公园不仅是村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更是和谐人居的生动现场图。”
两年来,按照“可持续、全覆盖”的原则,全区分两批投入5368万元建成49个村庄公园,村容村貌进一步美化,村居形象进一步提升,受益群众达21万人。今年,该区拟投入2015万元再建21个村庄公园,实现具备条件的村“一村一公园”,同时启动村庄公园扩面行动,新建首批10个社区公园,年内建成5个,到2018年,实现具备条件的村(社区)公园全覆盖。建立村(社区)公园管护长效机制,每年为每个村(社区)公园补贴3万~5万元,确保公园常用常新。
搭建家门口的文化广场
日前,由澳头街道举办的一场社区迎春篮球赛落下帷幕。由社区居民和附近务工人员组成的11支球队参与了角逐。一场篮球赛不仅让大家锻炼了身体,也拉近了本地人和“新客家”的距离。建成不到一年,澳头公园就成了澳头老城区的文化广场。
公园的建设让社区群众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村(社区)公园普遍配备有篮球场、凉亭、绿地、健身小广场等设施,群众足不出村(社区)即可享有与周边城市公园相当的配套服务。
公园的建设还让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村(社区)公园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娱乐生活,有效营造了村(社区)人文氛围,满足了人们健康精神追求,促进了邻里关系和睦,减少了社会矛盾纠纷,社会治安环境不断改善。
创新
盘活闲置土地建村庄公园
为保障村庄公园的建设和维护有章可循,大亚湾先后制订了《大亚湾区村庄公园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大亚湾区村庄公园管护办法》等方案制度,确保改革有序推进。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空间成了城乡最珍贵的资源。建设一批村庄(社区)公园对于居民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是土地从哪里来?为顺利推进村(社区)公园建设,大亚湾区创新建设模式,按照 “政府供地建设或协调房地产开发商配建共享”模式建设。
记者在樟浦村了解到,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总投资约245万元的樟浦村村庄公园作为同批建设面积最大、投入最多的村庄公园,就是有效利用了闲散用地。严田生介绍,村委会采用置换的方式,将各个村民小组和村委会的零星闲置土地整合起来,建成了现在的村庄公园,为村民造福。
“新管理模式突破了公园建设用地瓶颈,不涉及土地征拆,在减少政府投入的同时,提升了建设推进速度,也达到了"花小钱办大事、办实事"的目的。”区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村(社区)公园全部利用"三旧"土地、夹心地、边角地等难以有效开发的土地建设,在科学利用资源的同时,避免了乱堆乱放、违法占地事件发生。”
“一案一策”争取实现全覆盖
结合村(社区)实际情况,大亚湾区实施“一案一策”,确定每个公园建设规模和财政投入金额。坚持“先易后难、分批推进”的原则,制定每年实施计划。2015年在条件完全成熟的村先行开展。2016年~2017年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建成一个”原则,确保具备条件的村实现“一村一公园”全覆盖,2017年启动实施村(社区)公园扩面行动,争取再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全区村(社区)公园全覆盖建设任务。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张晨
新闻推荐
理财师应具备“全才+专才” 专访惠州市理财师协会优秀青年理财师余健
余健在作理财规划方案的说明。余健获评全国百佳理财师。名校金融硕士、“2016中国百佳金融理财师”、国家一级理财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