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家中介机构享用“绿色通道” 惠州市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惠州日报 2017-03-13 08:57

惠州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信用中心。目前,政府管理事项中累计使用信用报告或信用记录达5000份以上,信用报告或信用记录已经成为市场主体获得政府部门认可的“通行证”。 资料图片

1351家中介机构入驻中介超市、136个产品进驻粮油二维码溯源系统、政府管理事项中累计使用信用报告或信用记录达5000份以上……近年来,特别是承担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惠州市推动信用手段多领域、多渠道实践应用,促进信用理念和措施“落地”,打通应用“最后一公里”,取得显著成效。

据介绍,在2012~2015年全省“两建”考核中,惠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连续四年获得第一,并于2016年5月获得“粤治——治理现代化”2015~2016年优秀案例。

近10家中介机构被拉入黑名单并清退

2014年,惠州市按照“网络为主,实体为辅”建设思路,以运用信用手段解决“红顶中介”、“中介不中”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市、县一体,实体平台与虚拟空间融合,“宽进”与“严管”有机统一的“互联网+信用”中介超市。

目前,已有1351家中介机构入驻中介超市,专业资质涵盖41类1598种,其中甲级专业资质1554种,资质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已成交业务突破10000宗,成交金额达3亿元以上,财政资金节支率达到30%以上。

市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中介超市组合运用“奖、限、停、退”等措施,让1031家中介机构享受 “绿色通道”优待,443家中介机构因未提供合格的信用报告被要求补正材料,53家中介机构因不良信用记录被挡在门外。

截至目前,中介超市发出“信用警告”323次,撤销中选资格近200次,暂停60家企业1~3个月不等的服务资格,近10家中介机构被拉入“黑名单”并清退,达到了“数量增加、质量提升、范围拓宽”的中介机构治理效果,有效解决了“红顶中介”“中介不中”等顽疾。

136个产品进驻粮油二维码溯源系统

为了加强粮油质量的全程溯源监管,2014年2月,惠州市在广东省率先建立粮油二维码溯源系统。通过二维码将粮油食品在生产加工、物流配送、质量检测等全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监管者,运用信用评价方法,全程进行信用监管,让广大群众吃上“信用粮油”。

市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粮油企业一旦失信,其处罚记录不仅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记录,还将清除出二维码系统。目前,全市共有44家粮油企业136个产品进驻粮油二维码溯源系统,全市院校食堂使用粮油溯源产品的比例达到80%以上。

此外,为了推动政府部门使用信用信息,市财政部门制定了专项扶持资金中使用信用信息的激励及惩戒措施,共梳理出涉及10个部门的21项适合使用信用报告的专项扶持资金,实行不良信用记录“一票否决”,每年资金总额达1.24亿元。目前,政府管理事项中累计使用信用报告或信用记录达5000份以上,信用报告或信用记录已经成为市场主体获得政府部门认可的“通行证”。

在金融领域,惠州市搭建了“互联网+税收+金融——— 微众税银服务平台”,税务部门可通过该平台实现与签约银行信息的交互对接,利用纳税信用信息,为企业提供信用贷款的在线申请、在线授权、在线评估及在线授信等服务项目,信用贷款最高授信额度为30万元。目前,惠州市通过“税银互动”为254户纳税人提供了3.4亿元贷款。

推进区域信用合作加强联合奖惩

为加强联合奖惩,惠州市积极推进区域信用合作。2013年以来,惠州市先后与省内各市进行了信用建设经验的全方位交流,与梅州、河源等地签订信用建设合作协议。2015年,惠州市牵头组织召开深莞惠与河源、汕尾的“3+2”区域信用合作第一次联席会议,签署了《“3+2”区域信用合作备忘录》,发布了《“3+2”区域信用合作宣言》,签订了《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汕尾市河源市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起常态化交流机制。

在向“信用中国”“信用广东”推送信息的基础上,惠州市与深圳、东莞两市实现地税等38个部门97项信用信息的互查互通。利用“信用惠州网”建立惠州市反走私诚信体系建设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数据交换,与深圳海关实现数据共享,进一步加大了对违法(失信)企业的动态监管和惩戒力度。

本报记者戴建 通讯员张春芳

新闻推荐

上季度惠州政务微博排行榜出炉

本报讯(记者傅晨雨)2016年第四季度惠州政务微博考核排行榜日前出炉,本次考核以惠州政务微博发布厅的30个成员单位为对象,分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