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质造﹄扬帆出海享誉世界 惠州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大亚湾石化区的工人在码头精心维护石油输送管道。 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德赛西威工作人员在研发产品。 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在仲恺高新区组织的产业工人技能大赛上,惠州本土企业的一线员工相互切磋技艺。 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外国客商在了解比亚迪生产的新能源汽车。 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去年,广东惠州产品(南昌)展销会在江西南昌举行,惠州产品受到当地市民热捧。本报记者黄俊琦 摄
惠州市华阳多媒体电子有限公司工人在车间生产车载DVD。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去年11月,惠州市不少高新科技产品亮相第五届云博会,引来各方关注。本报记者黄俊琦 摄
惠东一鞋厂工人利用仪器生产鞋材,提高产品质量。本报记者黄俊琦 摄
德盛电子员工在生产高精细度的 “机器人血管”,力求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惠州手机产量2015年超2亿台,平均每分钟有近400台惠州生产的手机走向世界,三星、苹果等手机屏幕大部分产自伯恩光学;全国四成车载导航产自惠州,德赛西威导航“跑遍”五湖四海;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上了惠州市TCL集团制造的液晶电视和手机等产品;世界80%的女鞋产自中国,中国80%的女鞋产自惠东……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惠州市正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着力培育商标品牌和名牌产品。一批批来自各领域的“惠州质造”登上国内国际舞台,成为全球市场上耀眼的“惠州名片”。当中,少不了惠州“新工匠”在每一个制造环节精雕细琢,在新产品、新技术上“质造匠心”,推动着“惠州质造”闯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累计有效注册商标41604件,其中驰名商标23件、著名商标110件,驰名商标更是在3年内增长83%。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众惠企也有各种不同的“惠州质造”诠释。
在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总监吴英俊看来,除在生产与质监等环节严密把控质量,针对不同地域和使用条件的群体因地制宜地设计开发产品至关重要。“比如斯里兰卡、印尼等靠近海边的国家,空气盐分含量较高,对电器类产品有一定锈蚀作用,电视机容易出现屏幕漏液等情况。”吴英俊说,针对此类问题,TCL集团发扬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在生产标准和生产工艺上做了改进,增加防护涂层处理,使产品质量得到保障。
如今,人们渐渐发现,“惠货”走出去后,故障率、维修率在下降,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在提升,“惠州产品”正逐渐成为“惠州品牌”。
去年,惠州市一知名电子信息企业遇到一件烦心事:一批LED显示屏出口至欧洲时,使用起来却出现屏幕变形问题。明明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生产工艺和质量监管,为何会出现此问题?于是,该企业负责人带着问题样品来到惠州国家光电产品光辐射安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经过产品安全性能、光学性能、电池兼容性、环境适应性等一系列检测后,该中心研究人员发现,造成该产品屏幕变形的原因在于欧洲的外部气候、环境因素。经过改良,该企业LED显示屏成功克服欧洲 “水土不服”的困难,顺利打入国际市场。
据统计,去年,惠州国家光电产品光辐射安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及国家石油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共为企业解决检测难题160余宗,助推惠州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助力惠州制造向“惠州质造”嬗变。
本报记者杨熠 通讯员邓益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熠通讯员彭欣)各位车主注意啦!下周起,惠州市电子监控抓拍的交通违法业务处理窗口将调整。昨日,记者从市公安局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