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楼市:过江龙强压本地虎? ●外来房企拿地动作频频 ●本地部分房企存货量不大
外来房企与本地房企齐发力,打造美丽惠州。 本报记者郭亮平 摄
雅居乐·白鹭湖社区一景。本报记者刘炜炜 摄
2016年对于惠州本地房企来说,无疑是倍感振奋的一年,在惠城仲恺年度销售排行榜前十强中,本地房企成功抢得5席,形成与外来房企分庭抗礼之势,这在近些年惠城仲恺楼市还是首次。不过进入2017年后,这种局面可能会再度“逆转”,来自惠州世联行等机构预估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纯本地房企在惠城仲恺市场供应量占比,可能将不到三成,比去年下降20%左右。业界观察人士认为,本地房企供应量占比的下降,不仅意味着伴随市场份额和话语权的同步下滑,更有可能会在拿地、营销方面付出更多的“学费”和成本,压力显而易见。不过也有本地房企负责人认为,这种调整期只是暂时的,只要本地房企心系惠州,深耕惠州市场,打造优质的标杆项目,该有的市场话语权还是会回来。
2017年外来房企货量将明显放大
根据惠民之家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惠城仲恺房企销售金额前十的房企分别为中洲、方直、隆生、中海、华贸、金中恒、合生、TCL、鼎峰和德威(备注:TCL有花样年注资的背景,不过从其成长角度,还是将其列入本地房企)。其中,中洲、中海、华贸、合生和鼎峰为外来房企,而方直、隆生、金中恒、TCL和德威是本地房企,从销售金额来,在前十强172.78亿元的销售总额中,外来房企为86.65亿元,本地房企则是86.13亿元,基本持平。而从整个惠城仲恺市场来看,根据惠民之家、安居客预估,外来房企销售总额约占55%,本地房企约占45%,相差幅度也不大。据悉,这也是历年中外来房企和本地房企市场占比最接近的一次。
不过到了2017年,这种局面可能再次被反转,外来房企可能会再度占到上风,它们的市场份额比可能会去到七三开。原因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外来房企将在今年深度发力,比如以前 “偏安”惠湾沿海一线的碧桂园,今年将大举进攻惠城市场,其在水口和江南区域的新项目,都有可能在今年亮相。此外,新力、海伦堡、佳兆业等房企也通过不断的拿地,在惠城仲恺市场迅速布局。第二点是本地房企在近期突然陷于疲软,据世联行、58同城、赶集网等机构披露,在今年前三月,惠城仲恺市场上只有方直、隆生、城建集团、汇显等少数几个房企有货卖,而且量还不大,相比之前,中海、中洲、泰丰等外来房企却是大动作连连,新货不断。
另外一点,就是像雅居乐、奥园等曾有巨大货量和高份额市场占比的大型外来房企,也将在暌违一年后重入江湖,并带来2000套以上的货量。据悉,在2016年,曾在2014、2015年都跻身惠城区销售额前十的雅居乐·白鹭湖和惠州奥林匹克花园这两个超级大盘,突然因为缺货而缺席了2016年火爆的楼市盛宴,这也被视为2016年“最生不逢时”的两个楼盘,如今它们卷土重来,必然会在市场上掀起一番风浪。
本地房企需强化品牌运营意识
“要说外来房企再度发力将对市场产生的影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土地市场。”说起当前过江龙可能强压本地虎的局面,惠州世联行副总经理胡光宇如是对记者表示。他告诉记者,现在惠州市场的土地交易,已经越来越多是通过招拍挂系统进行网上竞价,这对一些整体实力不强的本地房企来说将是很大的考验。毕竟,前来惠州开发的外来房企,多数都是总资产数十亿、数百亿甚至数千亿的大型房企,实力更强毋庸置疑。不过从营销角度来说,目前的影响可能不会太大,毕竟眼下的市场还是以短平快的快速出货为主,谁能更快地出货和吸引刚需族,就更能抢占市场先机。
隆生企业品牌总监吴景华也认为,从局部来看,各个房企都是根据市场和开发节点推售,彼此之间影响不会太大。不过从整体和长远看,外来房企大举进军惠州,或通过并购或收购地块,必然会稀释本土房企占比,而且竞价机制引入后土地成本提高,本土房企拿地会比较谨慎。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本土开发商应扬长避短,发挥本土优势,深挖某一个区域市场做出标杆项目,成为区域范围的领头羊,同时也需要本土房企提升品牌运营意识,加深与本地购房者的互动,以增强品牌黏性。
本报记者刘炜炜
新闻推荐
学生们戴上3D眼镜观看动物图展。学生们在“微型科技馆”体验科研魅力。3月21日,惠城区科协组织市科技馆的“大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