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银行 惠州农商银行不断推进自身转型升级,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
市民在住房公积金专柜办理业务。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郭亮平 摄
工作人员为市民微笑服务。 本报记者郭亮平 摄
农商行惠城小微企业金融部。
农商行住房公积金专柜。
▲市民在营业大厅办理业务。
▲惠州农商行外景。
2012年9月28日,广东省第一家由城区联社合并、以地市名冠名的农商银行——— 惠州农商银行正式开业。惠州农商银行,惠州人民自己的银行,在惠州跨越式大发展的背景下孕育而生。自改制挂牌以来,惠州农商银行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微”市场定位不动摇,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把普惠金融和便民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三农、企业和社区,在伴随惠州经济社会改革的发展同时,不断推进自身转型升级,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
截至2016年末,惠州农商银行资产总额为353.4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98.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72.1亿元。下辖113个营业网点,遍布当地,是惠州营业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本土法人银行,成为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
◆改革发展篇
革故鼎新从“形似”到“神似”的涅槃之旅
惠州农商银行自农信社改制而来,基础薄弱、起点较低。惠州农商银行人深知改革的重要意义,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没有希望,只有铁了心改革,才会有生机与活力。
大刀阔斧,完善公司治理。从一开始惠州农商银行就遵循现代金融规则和先进银行经验,努力发挥后发优势,破除旧有体制障碍,建立并不断完善 “三会一层”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级法人、两级管理、三级营销”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企业面貌为之一新。2013年初,惠州农商银行提出了“二次转型”的战略,借流程银行建设契机,利用中介机构帮扶和市场有效监督,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逐步实现了在公司治理上真正的“脱胎换骨”,开始由从“形似”到“神似”的现代金融机构转变。
坚持高标准,强化内控管理。业务发展,内控先行。惠州农商银行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比照优质银行,加大IT投入,不断提升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4年多来,再造600多个基础制度,上线内控合规系统、事后监管系统、远程监管系统等,夯实了管理制度基础;创新员工违规积分管理、事后监督中心等管理模式,先后建成信贷管理、FTP、绩效考核、财务集中核算等新系统,监管评级保持2C级。
加大宣传,提升社会形象。一方面发挥网点宣传阵地作用,推进网点转型和服务升级,完善业务产品,拓宽服务渠道,更好地满足客户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服务质量提升逐步得到社会认可。近年来,结合市场,先后推出了国际业务、住房公积金归集及贷款业务、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业务;另一方面强化对外宣传,搭建了覆盖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户外平台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宣传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形象、业务宣传活动,有效地提升了惠州农商银行在政府、机构、媒体、公众及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
◆服务三农篇
改制不改向 助推城乡统筹不遗余力
“三农”发展历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服务“三农”也是惠州农商银行的庄严承诺和基本要求。无论怎样改革,惠州农商银行始终牢记使命,将支持 “三农”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支农体制机制。早在该行改制之初,惠州农商银行就明确了“更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的发展思路,迅速确立了“成为持续发展的、区域领先的、专注于"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社区型零售银行”的战略发展愿景,而在改制完成后,为了更好地支农,惠州农商银行首先在机制上发力。将主城区以外的26家支行划分为三农业务支行,并实施考核倾斜,如对涉农信贷产品实行差异化定价,适度放宽涉农业务风险容忍度,信贷资源分配向三农业务支行倾斜等。激励效果比较显著,截至2016年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达94.5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4.94%以上,较好地发挥了支农“主力军”作用。
创新服务“三农”产品。惠州农商银行将产品创新重点放在了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推出政银保、农村妇女创业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农家乐经营贷款等涉农金融产品,涉农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余额超过50亿元。同时,还鼓励各区支行结合当地实际,创新特色金融产品。如惠阳支行的农民合作社联保贷款、大亚湾海鲜储保证贷款、仲恺农家乐乡村旅游贷款、惠城新农村农房建设贷款等。
拓宽支农服务渠道。惠州农商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网点近89个,占全部网点的73%;投放到农村地区的自助设备2000多台,占全行的76%,形成了覆盖乡镇的金融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惠州农商银行还积极创新,在惠州较为偏远、缺乏金融机构的街道及行政村布设了“农村金融服务站”,使农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小额存取款、支农惠农补贴支取、账户余额查询、自助缴费、存折补登等基础金融服务,再加上为农民办理移动便捷的手机银行、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惠农举措,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了切实、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篇
“输血”地方经济 润泽鹅城细无声
作为本土最大的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建设“惠民之州”,是惠州农商银行应尽之责。除了切实加大对支柱产业、优势行业、重点项目的支持之外,小微企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力支持支柱产业发展。围绕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战略,惠州农商银行不断提高金融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支持惠州支柱产业、优势行业、重点项目发展。如紧盯惠州“一基地、双平台”建设和“1+6+N”政策体系,大力支持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传统工业等,并突出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助力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目前,惠州农商银行支持各级地方政府重点项目超过100个,累计投放贷款100多亿元,支持区县各类产业园区近30个,累计投放贷款近9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全力帮扶小微企业成长。一方面,在机制上下功夫。建立了总行小微企业金融部——— 支行小微企业贷款中心——— 营业网点信息服务窗口的覆盖全辖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网络。运用好考核这一“指挥棒”,强有力地推动小微企业业务发展。如出台专项考核办法,将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新增贷款户数、不良贷款率等指标纳入考核,并实行不同奖励等。
另一方面,在产品流程创新上下功夫。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量身定做 “专属”信贷产品,先后推出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小企业便捷贷、发展贷、联保贷、无抵押贷等。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特点,着力优化评级、授信、用信流程,设立小企业贷款审批中心,专职审批小企业贷款,并将微企贷款审批权限下放支行,提高审贷效率,确保资金迅速到账。
众多的小微企业因此受益。截至2016年末,支持小微企业3565户,贷款余额122.2亿元,小微企业贷款连续3年实现了贷款增速、户数、申贷获得率“三个不低于”目标。
◆文化建设篇
全盘谋划 日积跬步打造“百年老店”
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惠州农商银行绝不停步于一时的成绩,而是设立了打造金融“百年老店”的长远目标,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
将文化建设写入战略。成立伊始,惠州农商银行就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出台了企业文化纲领和建设纲要,深入广泛地开展传播实践活动。随着逐步发展壮大,更是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了全行经营特色化、管理精细化和培育良好企业文化的“三化”战略中,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培育和打造。
将队伍建设作为关键。坚定实施“人才强行”战略,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后备力量培养,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实施招聘、引进、培训“三个一批”,面向社会引进紧缺、急需专业人才300多人,近几年累计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近200名,培训员工10万人次,整个队伍更加适应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
将文化活动有力推进。整合“党、团、工”系统资源,丰富文化活动内涵,着力打造“文化论坛、竞赛擂台、才艺舞台”三大活动,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创设企业文化视窗、内刊等文化平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慰问帮扶,调动了全行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反哺社会篇
身体力行 回馈民生倾注深情
惠州农商银行始终牢记自己是惠州人民自己的银行,秉持“根植地方、服务大众”理念,将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在追求企业经济价值的同时,努力挖掘企业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诠释了企业公民的深层含义,社会责任不彰自显。
贴心为民,做实基础金融服务工作。作为一家扎根本土的地方性银行,惠州农商银行与地方经济共成长、与地方百姓共分享,在自身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时刻不忘社会责任,真情回报社会。该行遍及城乡的113个营业网点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无偿承担了种子直补、特困人员低保金、生态公益林等近20项国家惠农补贴资金的发放工作,涉及全市30余万农户。2014年开始,首推银行卡免年费、免短信提示费、免账户管理费、免对账单打印费、免ATM异地取款手续费的“五免一补”优惠政策。开展 “送金融服务下乡”活动,将现代金融知识和手机银行、银行卡等金融服务送到千家万户,自2012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超过1.2万次。
真心为民,倾力打造“绿色银行”。节能减排是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实现金融业的“绿色”发展,同样也是银行“兑现”社会责任一个重要方式。惠州农商银行坚持协调、科学发展,积极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绿色银行”。通过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推广电子银行、实行无纸化办公等措施,在降低自身运营成本的同时,有效推动节能降耗工作开展,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如在信贷政策上,坚持“环保优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信贷调控功能,严格执行“有扶有控、差别对待”的授信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新能源、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等的金融扶持力度;提高对“两高一剩”行业的信贷准入标准,严格实行环保 “一票否决制”,限制其新增信贷投入。
爱心为民,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支持社会公益也是银行服务民生的重要体现。惠州农商银行一方面通过信贷杠杆力促就业。如近年来,累计发放就业再就业贷款15.8亿元,使一大批返乡农民工、待业青年实现了就业创业梦。另一方面,为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完善监管手段,惠州农商银行主动请缨,凭借着自身“点多、面广、人众”、扎根农村60多年,具有其他涉农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和人脉资源,成为惠州市“三资平台”建设工作最早的合作银行,免费为辖区2000多个村集体建立了“区、镇、村”三级账户监管体系,实现了对农村“三资”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同时为村委开通了“短信通”服务,切实为政府分忧解难。再者,积极扶贫济困、回馈社会,多年来,惠州农商银行先后与6个贫困村形成结对帮扶,资助款项累计100多万元;持续开展“"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志愿行动”,累计支持家庭困难学生200余名……每年组织员工积极参加献血活动、走进特殊学校开展关爱活动等;同时,惠州农商银行还鼎力支持惠州体育事业的发展,曾助力2016中华龙舟大赛 (广东·惠州站)、“惠州农商银行杯”2015年中国龙舟公开赛 (惠州站)暨第四届惠州国际龙舟邀请、“惠州农商银行”第36、37届“省港杯”足球赛(第一回合)等大型赛事。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周婷婷 通讯员吴居和
新闻推荐
多渠道引金融“活水”助中小微企解渴 惠州市金融业多措并举解决融资难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金融局相关负责人去企业调查。本版图片均为本报采集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为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融资款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