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 远者来近者悦居者安

惠州日报 2017-03-31 07:42

大亚湾红树林公园一角。 本报采集

惠州产业转移园内珠宝加工企业车间。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示范课。 本报采集

莞惠城轨动车组停靠在站台。 《东江时报》记者周 楠 摄

市民通过扫描微信预约挂号。 本报记者郭亮平 摄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弭永利(右)在实验室。本报采集

开启惠深双城生活,甚至构建“同城”生活,惠州为居者准备的除了便捷畅达的交通,还有哪些?回答这个问题,每个惠州人都会如数家珍般给您奉上满意的答案:生态优美,区位优越,配套完善,产业基础扎实,市民热情好客,城市发展前景广阔!在此,记者把这些优势再次解读一番,为准备踏入惠深“同城”生活的您增添信心。

生态资源

抬头赏“惠州蓝”推窗见“惠州绿”

近日,一片题为《就在家门口,惠州闹市区这个地方要建珠三角东岸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地》的微信把白鹭湖有望“蝶变”的消息迅速传给了惠州百姓。其中透出的不仅仅是区域规划的利好,还有城市发展的自信——— 在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过程中,惠州的生态环境优势未来势必会变成产业发展优势,为惠州经济的崛起助力。

优越生态催化旅游热潮

惠州之美,在“半城山色半城湖”、“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诗句中描摹,还在“城里闻鹧鸪,湖中飞白鹭;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的歌曲中唱响。惠州山水的魅力究竟几何?“春节假期,惠州接待游客448.78万人次,山海游、景区游、乡村游火热,惠州西湖、红花湖、罗浮山、南昆山、巽寮湾等景区景点成了国内外游客游玩的好去处。”一句新闻报道就可以窥见一斑。

连续6年在全省环保责任考核中获评“优秀”等级、入选“中国十佳空气质量城市”、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成功摘取“国家森林城市”金牌……看着这一长串荣誉单,您就可以想象出,惠州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优越。总之,来到惠州,蓝天不会负您,白云不会负您,纯净的空气更不会负您。

绿色发展不断“护蓝添绿”

抬头赏 “惠州蓝”,推窗见 “惠州绿”,堪称每个市民的生活日常。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目标,坚持以绿色化为引领,更是为让“青山绿水”永不褪色、给“金山银山”添足成色做出了政策上的保障,真正使“远者来、近者悦、居者安”。

目前,惠州市森林覆盖率达62.42%,惠州市提出,开展“增绿”行动,加强城乡公园绿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进一步提高国家森林城市品质;项目环保与否更是被作为政府招商引资的硬指标,有一票否决权;市环保局将持续开展“八大行动”,保持大气污染集中整治高压态势,加强部门联动,加大现场检查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排污,把“护蓝”行动落实到位。

宜居靓盘增强居者获得感

“蓝天碧水让人流连忘返,惠州是一座宜居宜业宜游宜休闲、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山水城市,能在此定居定是件幸福的事情。”连日来,不少市民的朋友圈被类似的旅游感受刷屏。事实上,惠州很宜居,可宜居惠州光靠山水环境可不行,还得有完善的市政配套,以及优质的人居大盘。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宜居靓盘实实在在地提升着居者的获得感。

无论是首善之区江北区域、人居新高地金山湖区域,还是成功逆袭的仲恺区域、对标深圳的惠湾区域,一个个精雕细琢的楼盘,显示出开发者的匠心独具,更为居住者享受自然景观带来的惬意,提供了便利。你可以在碧桂园·十里银滩细听涛声,可以在富力养生谷坐看闲云,可以在方直·星耀国际品味金山湖……入则宁静、出则繁华,双城生活自由切换间,幸福指数怎会不攀升?

产业升级

跨越发展打造经济新增长极

对标深圳,产业升级是关键、是重心。产业升级牵动方方面面,其中尤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了人的问题。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对房地产发展而言,吸引不了人口也就没有了未来。惠州作为珠三角辐射带动粤东西北的 “桥头堡”",产业升级的集群式发展必然吸纳海量产业人口,为房地产发展提供强大的消费力,可谓是坐享城市发展带来的人口红利。

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级跨越发展

对标深圳产业升级对惠州城市发展的意义,仅需一句话即可解释清楚:目前,惠州全市百亿企业屈指可数,但其中两家就是从深圳龙岗转移而来,深圳东部的企业和产业对于惠州的意义不言而喻。有报道介绍,从深圳龙岗转移而来的伯恩光学,其在惠阳区秋长街道的厂区2015年的产值就已突破200亿元。类似情况还出现在同样临深的大亚湾开发区,2015年刚挤进百亿企业俱乐部的比亚迪电子也是从龙岗区外迁至惠州。

而一个百亿级企业为惠州带来的产业升级,不仅仅体现在GDP上,更有数以千计的人口带来的消费力,以及由此衍生的产业链。例如伯恩光学是苹果、三星全球最大的手机玻璃面板供货商,龙头企业带动了众多手机关联企业在惠州集聚发展,一个企业对社会经济的推动力由此可以呈几何数增长。

未来5年将建成万亿产业集群

惠州市全面对标深圳、对接深圳“东进战略”的重要抓手,则是实施“海绵行动”,吸纳深圳等发达地区的先进生产力、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外溢,加快惠州发展。

在描绘惠州市未来5年发展蓝图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成万亿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推动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事实上,惠州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惠州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汽车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优势突出,具备配套承接深圳创新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

此外,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惠州的定位明确提出,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和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珠三角向粤东及赣南、闽西地区辐射的物流中心。这也是惠州5年建成万亿产业集群的底气所在。

仲恺环大亚湾区为产业转移双平台

全面对标深圳,已经是惠州“四个发展核心”之一。结合深圳创新要素和高端产业外迁外溢的需求,环大亚湾新区堪称带动全市跨越发展的龙头和核心增长极。从近三年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新区以占惠州1/5的土地、1/4的人口,创造了1/3的经济总量和近1/2的税收。

同样,在提及创新体系建设时,惠州市将在“十三五”期间推进“一基地、双平台、五大抓手”,其中的“一基地、双平台”就是以大亚湾和仲恺为主体。仲恺同样是承接深圳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

在全面对标深圳这道命题前,无论是环大亚湾新区还是仲恺都显得胸有成竹。环大亚湾新区表示,充分抓住深圳东进机遇,借深圳溢出效应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仲恺方面也放出豪言,利用潼湖智慧区、“项目推进战役”为载体、为策略全面对标深圳。

人才引进

奖公寓奖别墅补齐高端人才短板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全面对标深圳不是一句空话,要有具体的动作,把创新人才吸引到惠州来。无论是惠州市层面的亿元级的“人才双十行动”,还是各县区打造人才高地的具体措施,无不是诱惑力十足。这种吸引无论是从“引凤筑巢”还是“筑巢引凤”,都是房地产业的巨大利好。

每年投入10亿元引进人才

“缺乏高端人才是惠州存在的一个短板,但惠州在尽力补齐,每年投入10亿元引进人才,对于引进院士还奖励别墅。”市领导的这句话已然显示出惠州对人才的求贤若渴,由此不难看出,惠州对人才才建设的决心。为了补齐短板,政府多次提出大力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强化创新发展智力支撑。

据悉,去年初,惠州市为了深化完善“人才双高计划”开始实施“人才双十行动”,其中“双十”是指梧桐引凤、天鹅惠聚、海外人才、博士惠聚、双创平台、拔尖人才、党政强基、企业精英、蓝领博士、社工培植等“十大工程”,设立惠州双创突出贡献奖、举办惠州人才需求年度发布会、开展招才引智全国行全球行网上行、举办创新与人才活动周、举办高端学术活动惠州行、设立惠州英才榜、打造人才服务直通车、建设高层次人才联谊空间、建立高层次人才智库、开展人才千村千企行“十大品牌”。

创新团队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助

而在今年年初,市人才办和市人社局联合召开《惠州市2017年度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下称 《目录》)发布会,市人社局负责人再次向人们介绍了惠州市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优惠政策。“自去年初"人才双十行动"出台以来,惠州市实施了一系列重磅工程,帮助人才安居乐业。”该负责人介绍,如“天鹅惠聚工程”对引进的创新团队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资助;对引进的领军人才最高给予10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资助、50万元的住房补贴和每月1万元的生活津贴。“梧桐引凤工程”对引进的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奖励别墅一套;对引进的 “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杰出人才奖励高级公寓一套;盘活了1000套单身公寓,供符合相关条件的人才免租金或低租金租住。设立了“双创突出贡献奖”,千万元重奖创新创业突出贡献人才等。

有重点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

不仅如此,各县区对高端人才同样有各种优惠政策。大亚湾对在此创业的国内外人才从科研经费、创业扶持、特殊津贴、住房补贴、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优惠。仲恺自2013年率先实施 “恺旋人才计划”,出台六大工程,55条措施,每年对创新创业成果给予5000元至200万元不等的激励扶持资金。如今仲恺方面更放出豪言 “2017年投入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打造人才生态高地”,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助推企业人才发展。

如大亚湾对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一次性给予20万元工作经费和每月享受3000元人才津贴。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免租金入住人才公寓,对租房居住的其他高层次人才给予每月1000元租房补贴,对在该区工作并已办理落户手续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10万元的住房补贴。为了更好地服务好创业人才和创新力量,还可多渠道、有重点、分层次解决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基础配套

深化资源共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惠州市综合实力跨越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园区全面建设,对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所谓待遇好留住一阵子,舞台好留住一辈子。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惠州还要搭建好社会大舞台——— 教育服务、医疗保障等公共资源的保障,事关国计民生,同样需重视再重视。

8大方面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

“惠州今年计划投资235亿元实施"海绵行动"。”这是近日召开的全市实施“海绵行动”工作会议上传来的消息,会议明确提出关于公共服务的年度目标是全力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政务服务水平,推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

事实上,实施“海绵行动”最终目的,是要把一体化发展的成效落实到民生上——— 深化资源共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这其中包括提升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开展跨界警务合作、加强旅游市场联合监管、联合开展环保执法行动、健全信用信息共享、全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8个方面内容。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已成社会共识

在《实施“海绵行动”2017年重点工作台账》中,提升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列在了公共服务重点工作的首位。其中在惠阳区新建学校2所,在大亚湾开发区新建学校3所、改扩建学校1所,在潼湖生态智慧区国际合作产业园规划建设一所高水平的民办学校等,一系列推动惠深一体化的措施赫然在列。

在各县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行动同样成为共识。大亚湾计划今年完成龙光城、翡翠山两个小区的小学配建工程,新增2430个学位;跨年度完成西区荷茶小学扩建工程和西区第五小学、大亚湾第四中学新建工程,新增中小学学位4260个学位。惠阳将加快华南师大附属惠阳学校高中部、华中师大附属惠阳学校、花样年学校等中小学建设,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仲恺“十三五”期间要投21亿元到教育事业上,新增中小学学位3.2万个以上;新增幼儿园学位1万个以上。

成立医联体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老百姓就医问题同样是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要议题,目标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据悉,今年惠州市将重点建设5间市、区办三级综合医院和2间县办三级综合医院,推动5间县(区)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计划在市第一人民医院试点部署 “创伤接收急救系统(TRR)。

另外,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要建立医联体,促进优势医疗资源下沉。话音刚落,惠州就开了行动,3月15日下午,市中心人民医院与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签订 “医疗联合体合作单位”框架协议。协议确定双方互为定点转诊医院,互认检验检查结果,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张培

新闻推荐

13件作品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赛获奖 惠城全面推行“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略

学生在科技室体验。学生在进行机器人组装。▲惠城学子在第32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取得骄人成绩。▲学生在不...

 
相关新闻